崔自默通信选之<<答小畅>>(2)(3)
二、
小畅:
我想,说“受戒”,其实就是不想受戒,又不得不受戒。个人总是要受到集体的和社会传统的伦理的制约与束缚,人要想彻底舒服、自由,要成为真正的疯子才行,可惜,谁也不愿意当疯子。
在事实上,即便在身体上受戒,在思想上又仍然不受戒,保持心灵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在意识上随时开始撒野。
有时,人因为眼前的实际烦恼,又特别想真实受戒、彻底受戒;因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于真实的欲望以及欲望的满足、满足之后的负担、不能满足之时的痛苦,等等。
不光自己受戒,连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受戒,不生不灭,世界一切安详,难啊。
1 plus 1 =? 1 plus 1 =11;Or: 1 plus 1 =1 plus 1。这要看个人对“1 plus 1”如何理解了。只要用语言符号来表达的问题,就难以彻底回答清楚,因为本来问题就没有问清楚,怎能回答清楚呢?
好了。
崔2009-2-1
[附录]小畅来函
自默君:
你看过汪曾祺的《受戒》没有?我突然想起来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呀?
By the way, 1 plus 1 =? I can't answer!
小畅2009-1-31
三、
小畅:
一切随缘才是,或早或晚,或行或止,不可勉强。
所谓成熟与老道,就应该是随遇而安,年轻人很难做到左右逢源,就是因为太较真,非此即彼,一定要这样或者那样,其实,未必,有更好的另外的第三种甚至更多的选择,只是过于执着罢了。既知如此,何必当初,就是这个意思。后悔可惜是最没有用处的。
《霓裳羽衣曲》又称《霓裳羽衣舞》,是唐朝歌舞法曲的集大成之作,是音乐舞蹈史上的精品。一说是唐玄宗登仙山时所作,“安史之乱”后失传。另一说是《唐会要》载,唐玄宗据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西域传入乐曲《婆罗门曲》更改。还有第三种折衷的说法,认为该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幻想之作,后部分的“歌和破”则是他吸收的印度《婆罗门曲》音调。
华美一时的《霓裳羽衣曲》竟随着唐王朝的衰落而“寂不传矣”,南宋姜白石在乐工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后保存到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谱一起被保留了下来。其词曰: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人何在”、“飘零久”,歌词情调闲雅而沉郁,配合如泣如诉的曲调,令人听来不由得心生无限感慨。虽是燕乐,悲凉在焉,人间的喜与悲,都是这样缠绵悱恻,难解难分。
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一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过生动描绘。全曲共36段,分散序6段、中序18段和曲破12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不舞不歌、边歌边舞、舞而不歌,如跳珠撼玉,意逸神持。
“仙山”、“羽衣”都是道家的本色;而《婆罗门曲》则是佛教的本分。你之所以感觉“怪怪的”,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着这种历史故事感,以及浓郁的宗教意味。不管是佛乐还道乐,只要到了宗教情结,境界就博大了,闻之使人心静、神畅。
搞才艺表演是好事,不管怎样,雅俗共赏都是好的。“钢管舞”不好跳,依我的意见,也要在燕乐之中灌输一种悲凉,那样才“曲终奏雅”。人总是在集体场合下表现出野蛮,战争和搏斗即是如此,能让人在忘情时返回冷静与孤独,是大艺术,需要大本事。
我想,你应该跳出自己的创意,你可以想象一个情景,比如一首古诗,或者一幅画;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在想象什么,在表达什么,而别人不可能完全明白,又不会完全不明白,在明白与不明白之间,感觉就高级了。舞蹈视觉形式一般都是通俗的,但表达内容和审美意境却可以是独特的、未知的、陌生的。抒发这种似是而非、似曾相识,就能焕发观者的审美潜能与主动性。
总之,你在舞蹈时,要不觉得自己在舞蹈,而心里想着叙述着一个情节、场景、故事,那就是抽象、象征、符号,别人会感到其中的“艺术”。
崔2009-2-3 22:50
[附录]小畅来函
自默君:
I am in the same way.
昨天听了一下《霓裳羽衣曲》,感觉怪怪的。它难道是个佛乐?
听说服装学院要弄才艺展示,我想跳《小狐仙》,老师说不行不行,太妖艳(冶)啦,好像仅次于钢管舞。我说那来段《东北秧歌》吧,老师又说太俗啦。what should I do?
小畅2009-2-3
(崔自默/文)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