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创作侧记 文/崔自默
刚完成的在范先生画壁上的巨作
陈省身头部像局部
杨振宁头部像局部
陈省身先生
杨振宁先生
中国画中,人物画最不易,因为其造型必须准确。
范曾先生为当代最优秀的人物画家,他继承乃师蒋兆和笔墨人物的创作技巧,在素描理路的基础上,自出机杼,以白描为根本,骨法用笔,线条简练而气韵生动。他笔下很多的人物造型,已经成为典型的形象,为人们所广泛接受,认为那就是所要描绘的人物的本来面貌。老子、庄子、屈原、王羲之、谢灵运、杜甫、李白、苏轼、八大山人等等,这些古代的先贤形象,成为一个个审美的符号、自在之物。
为当代大师造像,更是不容易作到的事情,因为这些大师就生活在我们中间,其眉目神情,我们再熟悉不过,闭目则悉在目前,造型稍有差错,则非其人了;即便造型无误,但不能提取其精神,升华其内质,仍不能传其神。
2004年7月21日动笔创作的丈二巨制《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可谓范曾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答应创作这张传世之作,范先生酝酿了数年,后来又分别约请陈省身和杨振宁到碧水庄园家中拍照。运筹帷幄,胸有成竹之后,在一个天朗气清的上午,范先生开笔了。“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开始即是结束。两天后,作品问世。
陈省身(右)与杨振宁(左)在范曾先生宅(崔自默摄影)
崔自默观看导师范曾先生创作巨作中
那是在谈笑之间完成的,直接用在画面上的时间不过半日。先生平日作画,轻松自如,边聊边作边赏,这种创作习惯,竟然也贯彻在这张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作品中。看着照片画头部,不假粉稿,以白描一笔出之,竟神情逼肖。头部既成,开始画手,大小、位置、形态,须与面部表情相合。在如此大的空间内,面部既已完美,手部若有所失误,必然前功尽弃。在一旁观看的八一长厂摄影师赵新昌云捏把汗,我也有忐忑之感。先生让我坐在一侧,做一个手姿,只是偶然看一眼,跟往常一样,瞬间四只会说话的手出现在画面上。在陈老的手中,要握一本线装书,先生到书房拿来一册,让我执在手中,成一定姿势,先生也是偶尔看上一眼,一钩而成。在这些细微的地方,先生总是如此一丝不苟,其创作态度之认真如此。到了勾勒衣装时,对于先生更是手到擒来之轻松事,他顺笔直取,两位科学泰斗的身躯包裹在衣纹中,有重如山岳之感。在画的左侧,先生画上一盆兰花,其意在如兰斯馨,君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最后,先生题七律一首,曰:“纷繁造化赋玄黄,宇宙浑茫即大荒。递变时空皆有数,迁流物类总成场。天衣剪掇丛无缝,太极平衡律是纲。巨擘从来诗作魄,真情妙悟铸文章。”
作品完成后,很多朋友过来欣赏这幅最新力作,陈省身、杨振宁两先生也都急切地亲自来到范先生的抱冲园一睹为快。2004年7月25日,陈省身先生自天津乘车来,进门见画,甚为惊奇,连连称赞:“伟大,伟大,伟大。”2004年8月1日,杨振宁先生回北京即安排时间过来赏画,他当时很惬意,说:“画好,诗好,字也好”,“头像这么大,要画像就很难了。这是中国人物画的高峰。清华最好也能悬挂一张”,“我这件衣服穿了十几年了,你也让它上了画了”。数日后,2004年8月4日,杨振宁致书范曾先生,有云:
杨振宁致范曾先生的信
范曾兄:
回来将画挂起才能细读你的诗。确是大杰作,极富杜诗作风。短短四联,道尽造化之玄妙与科学研究之精微。
英国大诗人Pope(1688-1744)之名句与“诗作魄”和“律是纲”相比,即黯然失色。
十月间此大作书画揭幕典礼必将是文化界一极大的盛事。 匆祝
刻安 振宁
二00四年八月四日
杨振宁先生来看画
陈省身先生前来看画
崔自默与导师范曾先生在巨作前留影纪念
崔自默与杨振宁先生在画作前留影纪念
赵文宣与范曾先生在画前留影
音乐家盛中国夫妇、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
崔自默博士等听范曾先生讲解画作
赵忠祥来看画
此作2004年10月17日在南开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中在范曾先生当年捐献的东方艺术大楼中揭幕,并公开展示,出席者有陈省身、杨振宁、范曾先生等以及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影响甚大。其后此作即捐赠南开数学所,做巨幅屏风长期陈列。先生曾命复制得数十纸,分别赠予友人。
在南开揭幕式上杨先生讲话
范先生画陈省身与杨振宁,似乎是有神的启示。范先生巨作完成后四个月后,2004年12月3日,陈省身溘然长逝,世界的、中国的、南开的校园中,少了一位伟大的人物。在陈先生弥留之际,在青岛度假的范先生即刻回到天津,与陈先生见最后一面。后来在参加陈省身追悼会时,范先生简短有情的一段话催人泪下:“范曾这个名字也许是陈省身先生呼唤出的最后一个名字”,“我只是他交往的朋友中最最普通的一位”。
范曾先生对陈省身与杨振宁二先生心存感激之情,在已远去的那段时间里,两位前辈对范曾先生极其厚爱,杨先生还亲自去巴黎看望范先生,其不雕之情可知矣。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