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裁”答客问(2)
崔自默
二:意象、符号、间接、委曲求全
问:怎么个“意象”法?
答:纸上的山虽然不是真山,但画山得还是山,必须有所具象,看起来“像”。画一千里的山,当然不能用一千里的纸,只能抽象。具象与抽象两者之间,就是意象。
问:“假做真时真亦假。”
答:有点这意思,但还属于基础的认识。要作到的,是让假的比真的还真,要艺术的真实超越生活的真实。
问:假山比真山还真?
答:那是意象上的要求,作者需要,读者也需要。这是审美的要求,是意念,是用心去读。需要知音,知音需要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问:作者怎么个需要法?读者又怎么个需要法?
答:笪重光《画筌》说:“山下宛似经过,即为实境;林间如可步入,始足怡情。聚林屋于盈寸之间,招峰峦于千里之外。”这是对作者的绘画技巧的要求,至于读者,能不能理解?怎么理解?所以,也就需要相应的知识。
问:作者可能表现不出来,读者也可能看不出来。
答:对!所以我才特别强调需要知音。作者与读者,创作与欣赏,需要参与、配合,来完成。艺术行为,是一个过程,不是单一的独立的。
问:读者也是作者?
答:可以这么说!
问:比如?
答:“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里的这句话,不是所有作者都能做到,也不是所有读者都能理会到。
问:画点云在半山腰,多假啊。
答:不假不行啊。“尽出之则不高”,把山都画出来?实际上山也画不了多高,这么画的人也实在不高明,简直就是大傻子。
问:可我还是觉得有点假啊。
答:假,是艺术,是符号、象征甚至夸张。舞台上真骑马、真开枪,还有戏剧么?京剧,就是一套符号,所谓程式。脸谱,也是一套符号。
问:都是符号?
答:画云、画水,都是符号。人生很多的东西,是符号,是概念。
问:符号就是艺术么?
答:符号化,是艺术处理的主要方法。符号是符号学中最小的意义单位。符号指代表自身之外事物的其他事物,比如代数式X=Y。索绪尔把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signifiant与signifié),其实包含主体与客体、此与彼、主动与被动等意思。
问:画画就是画符号么?
答:画面只能符号,“传移模写”,间接地传递信息,移情,揣摩、模仿、摹仿、仿佛。
问:摹仿?
答:艺术是自然的模本。只能间接,很多事情不能直接。委曲求全。
问:艺术也“委曲求全”?很受罪么?
答:是必须的,刚才说的“写意”,画山不是真山,就是委曲求全。自由是相对的,艺术家表达的自由,也是相对的。
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答:正确。孟子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在规矩中感受自由,超越规矩,自由自在,自自然然,容与徘徊,那才会快乐。
问:画小画必须委曲求全,是吧?
答:完全正确。老子说“曲则全”、“少则多”,在小画里,远处的一个点就是一坐山。
问:“芥子纳须弥”,是吧?
答:高级!微小的东西,只要不断放大、显微,继续研究下去,永无止境,万世不竭。空与无,无穷小与无穷大,这些极限概念,是需要努力研究的方向。一张笔墨简单的画,随便取其局部,直至一个简单的点,把它放大再放大,立即呈现一个无比宏阔的境域。不仅仅想什么有什么,确实包罗万象。不可思议。反之,一幅笔墨繁复的大画,一旦把它整体缩小再缩小,直至成一个点,就没什么了。
问:那画的大小就是相对的了?
答:当然。繁与简,也是相对的、可以转换的,如此利用距离因素,为一途径。距离产生美,此为一绝佳注脚。
问:那,直接用大画表达不就行了?
答:问题不在这里。有时,有空间尺寸的限制,在有所局限的条件下,施展艺术表现的才能。比如,在一定的面积内,开园造林,布置景物。
问:园林艺术。假山假水,造景?
答:《世说新语》里有一条,说“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就是手段、手法、技法、技巧。
问:有虚有实,有藏有露。
答:精确。委曲,其目的是求全,并且还要曲尽其形、曲尽其态、曲尽其妙[1]。
问:也就是含蓄吧?
答:基本接近,因为是不得不含蓄,直来直去不可行,要“离形得似”。
问:画不是视觉造形吗?为什么要离形?
答:刚才意境说过要“写意”,就是要间接。
问:永远要间接么?
答:根据需要。因为求形的真实,永无止境,正如刚才说的画真山,没那么大的纸,所以只能“得似”,写意,间接,委曲求全,是认识的更高一级的层次和需求。
问:不错,你的小画有时觉得更好。
答:一勺水、一片石,都可以让人觉得深远[2]。我在小画里,可以预设这样的阅读因素,读者也正因为要读小画,心静下来,才方便地品到深远的趣味。
[1] “画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至于其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辨”。见:苏东坡《净因院画记》,《苏东坡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381页。另:“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而所以能曲尽者,止一法耳,何也?曰:传神而已矣。”见:邓椿《画继》,《中国画论》,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卷1第822页。另:“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众未得一画之洪规也。”见:《石涛画语录·一画章》,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另:“殆可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见:陆机《文赋》,《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册第762页。
[2] “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古人云‘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见恽寿平《南田画跋》卷一,黄宾虹、邓实合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辑第3册第2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