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在于各地的一批久负盛名的老书家,曾经为继承和普及书法教育迈出了第一步,他们中间不乏名副其实者,拥有丰深的文化修养和扎实的笔墨根柢,不单是“长者为尊”,而是不骛名利、人书俱老、实绩卓著,着实令人钦佩。
中年书家,是今天书坛的创作中坚和领导骨干,他们对书法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他们中间那些道德修养、学识水平与实践能力俱佳者,弥足珍贵,如何指引青年一代辨别真伪、不随时流、创造明天,重任在焉。
当代名家,往往为一时的光环所笼罩,其在书法史上能否占定一个位置、高度如何,尚有待时间之衡量。
“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总结了以往评审的经验,调整和充实了原有中青展评委会成员,并组织评审观察团,力求科学、合理、公正,应该说是有相当成效的。
但是,也有问题存在。比如,有些参展作品,摹仿以往作品(多为获奖作品)的风格以投评委之所好,甚者干脆挪用原作,这样的做法不是严肃的创作态度。如何鉴别并剔除这样的作品,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再如,“有形无质”是相当数量作品的通病。现在的人很聪明,能抓住感觉并敢于发挥,作品远看上去挺招眼,但因功力不济,其结体字法、线条点划、使转起收都不堪细读,有的不是在写字,分明在画字。再如,有些作品偏执于形式感,过分讲究装饰效果,得到了趣味而失去了理法,这种倾向似乎游离了书法艺术的本位,因为:艺术创作不等于工艺制作。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展览中,一定比例的探索之作(现代书法)参展并获高奖。这些现代书法,大多以视觉效果取胜,但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书法艺术是纯粹的视觉艺术吗?相信,我们可以找到足够的理由做出否定的回答。审视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角度之一便是判断它有没有严格的规矩性。优秀作品具有相当的难度,平中寓奇而非奇中见平,让人阅毕肃然起敬而不敢轻易染指;反之,若让人观罢不以为然、跃跃欲试,则不是成功之作。探索,本应包涵预见成分,作者需要事先照顾到读者的审美经验和习惯,否则,就可能是自欺或欺人。
由于复杂的原因,客观结果难免滞后于人们的主观愿望。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也悄然渗透到书法艺术的领地。我们今天的组织形式和宣传力度已然今非昔比,信息流量的激增与加速使得地域性和独特性顿然消解,于是,一人凸起,众相效之,精品难生,大师难再。
书法艺术在当今的成长条件可谓十分宜人,如何抓住机遇,承续开拓并发扬光大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今人的责任。
在“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上,我们可以欣赏到很多优秀的作品。进入篆刻展厅,虽没有书法展厅那些庞然巨制的先声夺人,但各种巧妙的构图、新鲜的颜色、精心的题跋,无不令人耳目爽朗。
从实用与工艺为主的雏型发展到娱乐与艺术为宗旨的篆刻艺术,金石的角色变迁可谓巨大。但可以肯定,篆刻作为专门行当,拥有今天的社会规模和地位,已臻其最矣。
如何在篆法、章法与刀法等基本要素不出格的条件下,别出心裁,营造属于个人的篆刻艺术语言,是诸位篆刻家良苦用心之所在。“温故而知新”,篆刻艺术源远流长,陶片、甲骨、钟鼎、古玺、封泥、秦砖、汉瓦、碑额、钱币、镜铭,等等,丰富的传统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挖掘和借鉴的余地。然而,当我们发觉眼前所有花样翻新的“新潮”、“大写意”与“流行风”都不曾跳出传统的路数时,我们既惊叹于传统莫大的涵盖力,也清醒了我们正处的位置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篆刻艺术,虽在朱白之间、方寸之地,但绝非“雕虫小技”四字所可量限,其可以达到境界依然很大。就是在现有“品种”的基础上,提纯、净化,尽快获得一种类似
总共3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