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表演参赛节目名称:《自默禅茶》
一、 参赛节目人数
参赛人数为3人。
二、 参赛节目时间
参赛节目时间为10分钟。
三、《自默禅茶》茶艺基本程序
(1)礼佛——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烫壶——香汤浴佛; (6)洗杯——法轮常转;
(7)赏茶——佛祖拈花; (8)投茶——菩萨入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溪水声;
(13)敬茶——普度众生; (14)观色——曹溪观水;
(15)闻香——五气朝元;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四、《自默禅茶》节目解说词
各位嘉宾,大家好!我们是来自北京的颐和茗苑茶艺表演队。我们刚参赛完“北京2009年国际茶文化节茶艺大赛”并获奖。今天,我们表演的茶艺是《自默禅茶》。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学经典,启迪智慧,昭示禅理。“自默禅茶”是由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崔自默博士命名的,所用茶品是由崔博士命名监制的“诚虚净”普洱茶饼。崔自默博士诠释了“诚虚净”三字经:“儒家尚诚心,道家尚虚心,佛家尚净心;中国文化贵在教育并实行此三心也。”
诚心、虚心、净心——让我们在悠扬、庄严、平和的《心经》佛乐中,抛却贪、嗔、痴之心,来领略“禅茶一味”的真谛,体味茶文化的妙用。
(1)礼佛:焚香合掌——佛乐像一只温柔的手,使我们烦躁的心平静下来,并牵引到平和、虚静、自默的境界中。
(2)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蒿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的故事,戒、定、慧包含其中。
(3)煮水:丹霞烧佛——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候汤:法海听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能产生“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烫壶:香汤浴佛——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个: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做“佛欢喜日”。在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释迦牟尼佛太子像。我们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6)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菀中,转四谛法轮,陈如比丘最初悟到”。“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在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洗杯时或许可因杯转而心动开悟。
(7)赏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我们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可谓“一叶一如来”。
(8)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奋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得以相通。
(9)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醍醐灌顶”,由迷而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坐春风,心发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净地,万善同归般若门。” 茶本清净,仍然需要洗涤,追求的便是一尘不染。佛教传至中国,“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慧”,具无上智慧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说:“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师:“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流水声吗?”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流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度众生——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度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介,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度众生”。
(14)观色:曹溪观水——“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凤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则喻指禅法。
(15)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头顶,反复数次,大益于健康。
(16)品茶:随波逐浪——“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随波逐浪,应病与药。品茶也是这样应随缘接物,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中品悟出禅机佛理。
(17)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品茶之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乾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我们稍做改动:“性相真如壶底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平常心是道场,佛法佛理借助品禅茶时的绝妙感受,在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自性真如就在我们眼前实现。
(18)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正所谓茶中自有“诚虚净”,儒、道、释三家得会通。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让我们相约再吃茶去。谢谢大家观赏《自默禅茶》!
(崔自默/文)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