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自默通信选〉之《答可航》(21)
可航: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总想在春天到处走走,尤其是令人骨节松软的南方,但好像身边总有琐事要做,难以摆脱,真是自恨无能也。我羡慕很多人的潇洒,更痛恨自己的不能放达而坚持于小事。
当然,坚持就是力量,大批的文字和作品,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当然,行走之中,会有胜于读书处,心中总有新鲜的东西生发出来。当然,这种感觉的东西,也只有化为可见的有形的东西,才不枉费脚力。当然,这么多东西实现出来,没有实际的用处,也等同于在心中酝酿着,自顾自的快慰。
如是,走与不走,做与不做,反正大概都是一样的吧——如是说,是真实的苍凉。
南京的夫子庙、秦淮河,距离这么近,感觉却不一样;其实问一问,它们不一样在哪里呢?不还都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么?
我相信,信仰、念力之有大用处,正如精神可以化为物质。只要你问我什么才是信仰、念力?你可以查阅一下字典、词源什么的。不过可以预测,也是一些概念罢了。对于概念的理解,各人有各自的体会和依据、认识、见解。
至于我的“信仰”是什么?可以回答:我的信仰是“我的信仰”。这简直是废话了。
废话,却是真理——是数学表达的恒等式。反之,那些被认定不是废话的东西,是概念的衍生,需要无数的废话去证实其所谓的真理性。
栖霞山,多美的名字。美在哪里呢?宛如我画中的禅影。是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只在表现,努力去表现我感觉需要去表现的。
米颠拜石,当然是真性情的投入与表现,但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意思?应该有吧。
近日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文中似乎把“米芾”都弄了“Mifei”。难道林语堂不认识“米芾”?或者是其他人替他翻译的?
人可以赋予“丑石”以美妙的传说和历史,但人干不过石头。人全没了,石头却还在,岂不悲凉?
《为道日损》是我“非典”那年精心完成的一本书,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写,总会得遇知音。你与他的对话,会时刻发生。其实,这本书也是沾了八大山人的光,是他的大名,吸引人去购买这本价格不菲的书。我也自信,在读者真地耐心阅读时,或许能发现些许有用的东西。当然,我其他的著作,也不是无心的唠叨,只是读者没有责任去细致阅读罢了。
天下绝无没有动机的行为,只是动机的大小差别罢了。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信仰的见证。对了!
崔自默2010-3-1 15:50
[附录]可航来函
自默吾师:
风中全是温暖的春意,季节的更替预示着时光的流逝,令人欣喜又怅然:欣喜一个新的开始,怅然生命的有限。
转眼与您通信已整整一年了,随手翻检去岁的四十封往来邮件,粗略算来竟有三万余言,想不到平日的“只字片语”积累起来如此可观,可见坚持的力量。
春节我是和父母及表姐在南京度过的,我喜欢利用节假日出外走走看看,喜欢体验“不一样”的空气,感受“不一样”的文化,过“不一样”的生活。我将“不一样”三字加了引号,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二是反语。后者您平时经常提到:天下事从根本上讲,不存在矛盾差异,我们所说的“不一样”,都只是表象和概念而已。
南京也在下雪,不过落到地上很快便融化了。夫子庙的街头巷尾到处水汪汪的,再加上节日里小商小贩红火的生意,游人如织的喧嚣,使南京城显得十分市井化,亲切而家常。
夜晚,去秦淮河畔看灯,明知那影绰的灯火早已不是几百年前的光景了,却依然忍不住浮想联翩:那个古老的年代,也有瑞雪吧,也该有欢笑吵闹吧,还有火光爆竹,扑噜扑噜的摇桨声,涔涔的水声……放飞一只孔明灯,扬首祈福,目光飘落处,遇到另一双荧荧的眸子,于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就此诞生……为何偏要是凄美呢?大概只有悲剧才能触动人心中最深刻的思虑。
又去雨花台。小时候曾去过,只记得登到一个高高的台子上,有个什么碑,其余,就只剩下五彩缤纷的“石头梦”了。如今再次瞻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为那些壮烈飘逝的生命而唏嘘,二十岁,二十二岁,三十岁,梦一样的年纪,他们为了信仰,可以牺牲一切,奉献一切,历经这场浩大的青春和生命的祭祀,他们为后人留下太多珍贵的精神财富。信仰即是“念力”,老师平时总说到“念力”,我想知道,您的信仰是什么?
游览了南京郊外的栖霞山,这里存有六朝石窟。山中积雪颇厚,洞窟中一尊尊造像在雪光的映衬中,那样恬净柔雅,令我想起您荷画中的禅影。
此外,我们还驱车去到离南京百多公里的安徽省无为县米公祠参观。北宋书画家米芾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任无为知军,在这小城中建有聚山阁、仰高堂,又有宝晋斋,后改米公祠,古迹犹存。后院里,连“米芾拜石”传说中那块“奇丑石”居然都在,千疮百孔、影迹斑驳,很像“瘦露透”的太湖石。可惜石在人去,石犹如此,人何以堪?再过千万年,那石还会在么?
与无为县政协汪主席喝茶聊天,不想他竟提到您,汪主席说,他虽没见过您,却从书店购买了您的著作《为道日损》,认真阅读,还专门登陆您的文化网查询相关资料。老师,您的心声已经通过文字传播到了大中国一个小县城,相信还有更多这样的小城的父母官,以及普通的百姓,此刻,正阅读着您的心声。
行笔至此,我才发现前面关于信仰的问题似乎是多余的,您所辛苦付出的,您的每一幅画,每一纸字,每一篇文章,每一本著述,不都见证着您的信仰么!
夜深了,更多话题,留待日后吧。
晚安。
可航 2010-2-21 23:51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