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小人
文/崔自默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真是太对了。玉,绝对是石头磨出来的,玉怎么能用来磨玉呢?君子,绝对是小人成就的,没有小人,君子怎么显出来?
小人的奸猾,使君子有了防备之心。“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小人的恶,使君子敬而远之——恰恰这一“敬”,小人就得逞了,这也算是君子对小人的“回报”,因为小人给君子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磨练自己意志的机会。
君子天真,得罪了他,他也没有什么大举措,他自己会宽慰自己(只是不能反复得罪他,否则他也会大怒,断袖绝交在所难免)。小人则复杂,复杂就近似坏,越复杂的环境就越坏。于是,在君子与小人的交往中,小人教会了君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全自己,如何世故、如何奸猾、如何圆融。
倘若世态简单得像一小盆儿清水,这君子也真是就无才可施展了。“诗言志”,志就是感想,没有了这因世事复杂而引发的感想,没有了对小人的满腔“感受”,哪里有屈子的《离骚》?“百炼钢成绕指柔”,君子啊,还得炼啊,炼到“绕指柔”了,炼到没有了一丝刚性,就基本可以成圣人了;圣人所谓“无欲而刚”,这“无欲”,就起码包括不生气,就包括对小人的没有要求(即便有,也不显露出来,尽管心里可能说些“自作自受”、“恶有恶报”之类的话,但只可作对自己的宽慰)。小人本来就是小人,你怎么能按照君子的标准来要求他呢?他不这么差劲,不就成了君子了么?
“岂有此理”——此有其理——这里就有那个道理。你可以对小人仁慈,但你不可抱有什么希望,因为对小人仁慈是无济于事的。何况你君子的仁慈,是那么一丁点大,有时微乎其微,甚至是“秀才人情纸一张”,小人根本看不上,人家根本没往心里去,你却当真了?!
你正在大动肝火时,小人也许会来劝你:你何必较真呢?何必真生气呢?气坏了身子何苦来着?君子此时也许仍然不能理解,不能消气,于是大骂“无耻”,但是,这时才正是君子最应该反省自己的时刻:应该从别人身上找好处,甚至从眼前这些小人身上找优点;同时从自己身上找坏处、找缺点,以求将来改进之机会。
小人总是很勇敢的,勇敢到不知何物为耻,“恬不知耻”是为他们造的专用词汇;但他们一点也不介意,因为他们不承认自己是小人,他们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没错。可怕的是那些敢于承认自己是小人的小人,更公然于世面,堂而皇之,让君子目瞪口呆、措手无策。
小人总是不闲着,总能做出一些让君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事情,这么总来总去,君子也就习惯了,也就眼界开阔了,也就心胸豁达了,于是也就可能因此而谙透这天地间的大道理。孔夫子说“六十而耳顺”,就是在四十岁时不惑、五十岁时知了天命以后,又熬了十年,听什么都没有了新鲜感,听什么都不觉得奇怪了,于是才可能继续下去朝“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却总不出事——的高境界进发。
在小人制造的种种的“复杂”面前,君子在再而三地吃了亏后,吸取了教训,于是也学会了心狠,学会了纵横之法、擒纵之度,学会了按原则按法律办事,而不光凭一腔热血、一股意气。这心狠,本来也不是什么坏事。高僧的看破红尘、清净六根,没有了一丝牵挂,对家庭妻子的深厚感情一笔勾销,那才真是心狠呢;但不这么狠下去,一软,不就又得还俗了么?在家而有出家之意,直到无俗可离、无俗可还,就算可以了。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