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丁亥闲墨 > 正文 站内搜索:
救救学者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1月15日 10:0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6812次

  Trust/粘贴/2007年/北京/崔自默

 

救救学者

文/崔自默

 

地球上需要救的人很多,岂止学者?因为学者身心俱疲,脑力体力都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人又不是菩萨,只有自己救自己。外人只能说说,自己尚且不能自救,“泥菩萨过河”,何谈救别人?

知足第一富,知足最吉祥,这道理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可又有几人愿意知足、实际做到呢?“口头禅”用处不大。不知足,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主要就是名利二字。即便过得了利关,却终归过不了名关。名缰利索,紧紧地束缚着,人变得跟牲口一样,提心吊胆。只有熄灭欲望,锁链才能松开,人才能自由、自在。

说看破了,却总烦恼、放不下,说随缘,却总悔恨、不得已,如此总能找到种种理由、借口,给自己继续背上沉重的负担。什么最珍贵?也许丢了才知道。有些东西丢了还能找回,今生今世却只有一次。刚逃离了疾病,人又会“好了伤疤忘了疼”,“记吃不记打”,宛如一只在地上到处刨食的鸡。

学者是读书人,以读书明理为职业,但大多口是心非、冠冕堂皇,很愚蠢;说是鉴古通今,但脾气上来便蒙昧不堪,劲头上来便破罐子破摔。学者之苦,究竟源于自己,不能埋怨别人。文人相轻,标榜清高、骨气,不可一世,于是在骂够了别人之后,开始勉励自己“著作等身”,字字皆辛苦啊,自我作践。

立德立身立言,学者第一挂碍就是追求名垂青史。点灯熬油著书立说,企图一鸣惊人,但“天下文章一大抄”,总是大同小异。当今信息爆炸,地球上花哨新闻尤多,学者脑子里那点小玩意儿除了虚荣自己又能吓唬谁?自欺欺人。想着传世、济世,想着对得起别人,却惟独对不起自己。耿耿于怀,积劳成疾,未老先衰,虚不受补,却仍不死心,到底惦记着什么?是历史么?历史岂是你写的?!

沧海一粟,过眼云烟,在历史的长河里,个人的点点滴滴连屁都不是。

学者啊,少写点吧,救救自己。救了学者,也就救了读者,救了森林。电子出版物代替纸张,以虚代实,保护环境,功德无量。造纸厂怎么办?提高价格,销售额不变。印刷厂怎么办?提高价格,营业额不变。出版社怎么办?提高价格,总码洋不变。书店怎么办?提高价格,利润不变。读者怎么办?少买点、少读点,欣赏精品,留下时光享受生活。

假如有学者不死心,歇着难受怎么办?那就活该了。

 

[外二篇]

文字出版量应该适当控制

——我的一种理想生活模式

文/崔自默

 

六年前我写过一篇文字叫《“著作等身”疑》,对我们传统一贯羡慕的所谓的“著作等身”提出置疑,那时倒还不是为自己的懒于写作找借口,而是彼时我正作编辑,鉴于整个出版业正在浪费大片森林的问题而发言的。

信息时代,垃圾信息必然充斥市场。我前些天还写过一篇《信息流量应该适当控制》的文字,是源于感觉大家都被信息搞得很累,却还在继续变本加厉地彼此拖累着。不过,网络虚拟的巨大空间有个好处,就是节约了不少纸张,间接地保护了森林。

现在想来,仅仅对“著作等身”或者“信息流量”提出疑问,是片面了些、肤浅了些,是治标不治本的。大凡文人,都有“立言”的欲望,包括我自己。有时,写作的主观欲望并非很强烈,乃是处于互相攀比之心,不甘人后;尤其是客观要求,虽不情愿,然不得已。比如,大家都要评职称,而要求出版书著若干、发表文章若干;在单位每年工作量要求出版书著若干、发表文章若干,要完成任务,不得已去动笔,变相地祸害森林、糟践时间。其实,天底下能有什么新鲜事?有什么好写的?天底下没有一流的学问,只有一流的文章。

一方面,自然资源对我们的生存质量关系很大,它有限,一棵树长起来不容易。另一方面,现在的出版社日子难过,读者市场本来就不大,却又有那么多出版社要吃饭,于是竞争激烈,于是编辑们不得已去挖空心思开发所谓的新选题,犄角旮旯,把不是玩意的东西也挖掘了出来,抬到桌面上;还要争取高码洋、大印刷量,倒是便宜了造纸厂,却实际上累了出版社编辑、苦了印刷厂工人、坑害了大片树木。现在的报纸,每天出版厚厚一大摞,不看觉得浪费,看更浪费,浪费眼睛、浪费时间、浪费情绪。报社或许说,我们要维持经营,读者掏了钱要让人家“超值享受”,人家企业掏了广告费一定要整版,这么多编辑上班总得干活,那么多作者人家总得吃饭、总得写东西,那么多明星人家要出名总得露脸、亮相,也是娱乐群众的一种方式啊……总之,听起来都没错。

“人家”是少数,“大家”才是多数;我们不能只顾少数人的饭碗,而忽略了社会人群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经济繁荣,我们眼前的饭碗已经不是问题,所以实施节约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候,到了以科学的发展观来考虑大环境大问题的时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们做问题细致些、地道些,个人往前走一小步,人类的文明就往前走一大步。

我们现在的经济运营模式,似乎是一个高消费高产出的模式,让大家的生活节奏整体慢下来,是很难的。回到我们的文字出版量问题,以量取胜,是一种固有的竞争模式,正如上面所说的“著作等身”;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时代,你必须以大量的信息覆盖别人,否则决无“出头”之日。甚至,你只有造一座垃圾山出来,别人才会看见你,反之,即便你是一堆光华的珠宝,也可能一不注意被垃圾掩埋。君不见,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大家你追我赶,不断提高着速度;高速行使中,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否则危险随时发生,不累才怪呢。

运动中的大家,都慢下来,相对位置是不变的。动笔的人都少写点,编辑的人少编点,印刷的人少印点,造纸的人少造点,读书的人少读点,大家都悠闲一点,省下时间多锻炼身体,节约精力多关心别人,积攒力气多做公益劳动,多好啊。少写作并不少拿稿费,单字价码上调即可;少写书并不影响评职称,重质不重量即可;少印刷版面不影响赢利,售价不变即可;少编版面不影响工作要求,月工资不变即可;少出版书并不影响整体码洋,提高书价即可;少印刷并不影响挣钱,提高印价即可;少造纸并不影响收入,提高纸价即可;少登广告并不影响宣传效果,把整张报纸每个广告面积都减小即可;明星少露面并不影响出名,把每个人的露面次数都减少即可;少读书并不影响知识含量,多咀嚼经典多思考即可……如是,所有人的生活节奏缓慢下去,生活质量则提高上来,何乐不为呢?

那么谁愿意主动放弃“权利”,自我约束,从自我做起呢?你放下“屠刀”,别人可能会立即捡起来杀你,你就真的成佛了。社会中的个人,其力量绝对是微不足道的,群体是盲动的、无意识的,要保持和维系有序化的社会运转,光靠道德自律是难以立竿见影的,所以,法律诞生了。法律之所以建立,就是对人性的不信任。依靠立法,可以约束大家的行为,宛如你行驶超速,就要被罚款,甚至吊销执照。文字工作亦然,立法规定要严格,每个公民的文字出版量要有限制,多出版就要依据相关条文给以罚款或惩罚。即便最有名的教授,或者自以为了不起的学者,如果自信自己的文章很有价值和水准,可以事先提出请求,得到批准后方才可以发表和出版。这样做,是不是没有民主、没有言论自由呢?不是,不是不让你开口、写文章,而是要限制你的文字总量,是要求你短小精悍,避免你信口开河害人害己。

文字工作是社会文明中很重要很典型的一环,这一行业更是重质不重量,从它开始,积累经验,可以应用于其他行业。这篇文字无疑很幼稚,所言也仅仅是针对文字工作者而言,但自信它是一种理想模式。动局部而牵扯到全身,为了长远的大和谐可能影响眼前的小和谐,等着吧。一般人根本没有能力去办理,有能力的人还有更重要的其他事要办,况且又不是自己家个人的事情,操不完的心,也罢。“大家少开车,还大家一个干净的地球”,这话听久了,也都忘了,照开如故。

“大家少动笔,还大家一个绿色的地球”——这无疑也是我的一个理想。理想国是不能实现的,因为那只是个假想、幻想;理想国中居住的,不是人类,而是神仙。

 

 

“著作等身”疑

文/崔自默

 

“著作等身”,似乎是个褒义词。古来已有“文以载道”“文章千古事”“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等等,著书立说,是公认的荣耀事。

书的价值,不在于其厚薄。《老子》五千言,“四书五经”也都不厚,谁敢怀疑它们的价值?古人用竹木简牍书写,自然节约材料。那么看近现代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不厚,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不厚,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不厚,但是谁能忽视它们的存在?

以古人的标准来要求今人,当然荒唐。如今报纸版面那么多,总得有文章填充吧?还有出版社,总得出书吧?还有印刷厂,不大批印书怎么提高效益,怎么养活那么多职工?还有造纸厂,如果没有印刷厂来拉纸,岂不停产断了财路?还有,要是造纸厂一休息,纸浆厂怎么办?于是,倒了整片森林,劳了伐木工人,累了纸浆厂、造纸厂,忙了印刷厂,苦了出版社编辑,最后,从整体看,制造出大批垃圾。说实在话,那么多图书报刊,谁看得过来?那么,有无合理一点的办法?有,就像吃东西一样,精一点,简一点,大家都省劲。

《文心雕龙·物色篇》云:“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繁容易,简却难。内涵丰赡的前提下,行文简约,可见出作者的水平。“心密语澄”是刘勰描述文章“隐秀”的一种境界,只有辛苦地“熔裁”,才出精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张吴之用笔有谓:“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操觚染翰者岂可不鉴?

之所以有“著作等身”这回事,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上:一,思路不清晰,思维不成熟,思想不精湛,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说,忽然文字就多了;二,语言不精练,文采不可观,于是,忽然书就厚了。客观上:出版社要出书,如果出过去的经典图书,就是重复选题;如果自己开发思路,谈何容易?于是,大家瞄准已经出过很多书的名家名人,锦上添花,改头换面,书上又摞上书,如此一往,不等身才怪呢。

(原载《中国文化报》,2000年9月29日,第3版)

 



总共1页  1  
 上一篇: 我的一张汉画像石拓片
 下一篇: 讲人性要适度——再由电影《色·戒》谈起
  相关文章
·我的一张汉画像石拓片
·“心鉴”:200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趋势
·你又不是鸡——《下那么多蛋干吗?》答疑
·鸡下那么多蛋干吗?——批注吴冠中“中国当代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
·猫与耗子的关系
·真开赌场如何?
·《百家讲坛》的毛病
·救救学者
·讲人性要适度——再由电影《色·戒》谈起
·等待“无知权”
·记文怀沙翁大俗大雅的一幅对联
·“善未必扬”——翻阅文怀沙翁题赠《屈骚流韵》偶得
·离开了政治背景《色·戒》就啥也不是
·关于《关于“境”》一作的回信兼谈儿童美术教育
·心鉴——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的根本心态
  图片推荐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范曾研究举隅(1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随感笔录(3)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栏目导航
随笔
戊子遣兴
乙酉日记
丙戌随笔
丁亥闲墨
己丑述怀
庚寅随笔
辛卯随笔
壬辰随笔
癸巳随笔
推荐文章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春名家大拜年-..
·从北京到巴黎中国艺术大展行—崔自默
·崔自默出席《一路锦绣》山海尊首发仪式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专题片之《崔自默》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