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由民间组织的纪念活动。我们在这里缅怀、重温和学习伟人的讲话,很有意义。不在城里的大饭店,而选择在京郊的自然生态园举办,更符合当年毛主席座谈会讲话的精神。好的经典,经得起反复阅读。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划时代的、跨时代的,今天看来,它仍然焕发着思想和实践的光辉。很多年轻学者,一听到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认为是口头禅,是虚的,是矫情,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讲话”的具体内容,更谈不上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领会和实践它。
去年,在大钟寺爱家国际美术馆,我举办了“走近大众”的系列讲座,很多人士参加和支持,贺敬之老部长还题词鼓励我。我原来并没有真正阅读过毛主席的讲话,近年来,才开始认真阅读、反复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才开始认识到,它很实在,很有学术性和前瞻性。今天读来,就是作为一篇专业的艺术研究文章,也仍然不过时,而且,恰恰是很有针对性,很有现实价值。这样的讲话,的确让人 敬佩、信服,其原因,就是它抓住了生活这一源泉,抓住了文艺创作的本质。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主席就指出立场和态度的问题,指出文艺应该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指出普及和提高的问题,指出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指出歌颂与揭露的问题,在这种务实精神的指导下,曾经出现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贺敬之《白毛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今天,在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涌现着新现象、出现着新问题,其中,必然有不如人意的东西。我们的文艺作品,如何歌颂、如何揭露,值得思考。如果片面、偏激,仅仅盯住阴暗面,甚至夸张它、扭曲它,以求引起轰动,吸引眼球,是错误的。很多新闻媒体,不负责任,信口开河,在客观上,就误导了群众的视线,起到反作用。
我们的生活是那样子么?我们希望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自己都为社会为别人做了些什么?我们的文艺作品有价值么?我们应该向哪些方面努力?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去思考、去行动。
不文明的现象客观存在着,怎样去反映它,并力求向理想的方面转化,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学问。说来容易,做来难。我们要采取积极的和健康的视角,来引导和塑造大众的审美情趣,雅俗共赏地服务于当代,为人民大众造福。只有化消极为积极,化不健康为健康,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才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愿从自我做起,与大家一起努力。在和谐的社会氛围里,个体才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