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变形记”栏目播放了关于北京府学小学的事情,里面有我的镜头,主要是配合家访谈教育的本性。
虽然“君子不器”,但环境对教育的作用,潜移默化却又巨大。“府学”有五百的历史,一棵枣树都历史悠久。
它的旁边就是文天祥祠,有浩然正气存焉。
府学小学位于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内,因胡同内的顺天府学而得名。顺天府学是明清两朝的官办学校,因为顺天府学常出进士,史料上将府学胡同又称之为“进士”胡同。胡同内至今还有两块石碑记载了数十位明崇祯、清嘉庆年间出自顺天府学金榜题名的学生姓名。府学的建筑风格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其庙(大成殿)、堂(明伦堂)、阁(奎星阁)、祠(文天祥祠)四位一体的传统文化建筑在中国都是不多见的。
当初与府学小学结缘,当然是出于将来我儿子的教育问题,在一个好学校学习当然重要。
我们目前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在于舍本逐末、拔苗助长、缘木求鱼、涸泽而渔,为了追求眼前的所谓成绩,害了孩子们的兴趣。教育在于养就好的习惯,在于培养好的兴趣,失去这些,就失去了教育的根本。领导太务虚,干事的又太实——不知因材施教,不知要错过多少教育的好机会。
好在是大树的苗子一定会长高的。
认识府学的校长之后不久,府学正好修缮一新,他说很多殿堂和牌楼需要牌匾,看我能不能题字。我说我的字镇不住,还是请我的老师范曾先生吧。他说那当然好,于是我去南开,请范先生题写了“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明伦堂”、“奎星阁”等字。牌匾做好后,我想请范先生亲自去看看,但一直没有成行。
学校的硬件再好,也不能代替软件条件;软件就是师资力量,就是教育方法,就是培养和开发真正人才的能力。对传统文化传统的继承,教孩子背诵古文,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使他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把学习的潜能留给孩子们。
府学小学的老师,都很认真、负责,我经常能听到他们打来的电话,提供近期孩子的表现,交流教育思路,我感谢他们。明诚则大成,这就足够了。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孟子所谓的“君子三乐”之一。对于有理想的优秀教师,教育是他们的乐趣,培养人才是他们的事业。对于孩子,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不容易的,是他们将来的美好回忆与终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