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犹在耳更伤情
文/崔自默
春风又过人定湖,我亦偷闲把骨舒。
百代疏忽如午觉,书斋近处竟生疏。
周五下午,偶尔走路穿行人定湖公园,虽说景物与住处近在咫尺,却因日日忙碌,竟然如此陌生。于是感叹,人生百年,很多就在身边的美景,我们还没来得及欣赏,就已经逝去了,甚至不会留下一丝记忆。
周六晨起,阳光盈窗。忽然听到楼下有吆喝声:“磨剪子来——戗菜刀啊”。这声音,是这么熟悉而又生疏,仿佛可以一下子把我拉回梦中,回到小时候在农村时的光景。
我走到阳台上,隔窗子望下去:一个三四十岁的青年,自行车停在小区的大门口,他手里挥动着一叠铁片,发出锵锵的声响,吆喝声正是他发出来的。
他的吆喝声不同寻常,不用喇叭,却像京剧演员的嗓音那般宏亮。
他的吆喝声在这城市的街道上,在车流的喧嚣里,似乎很不协调。
他的吆喝声就在楼下,却似乎很遥远,在高楼间徘徊、回荡。
这声音古朴、悠远,像山间的水响、鸟鸣、蝉噪,违山十里,犹尚在耳。我知道,这应该是古音,是祖传的,“礼失而求诸野”,代代相传。或许,是小伙子很用心,自己学的,希望靠这副好嗓子,容易招揽生意。
他站着,挥着,喊着,却不见有生意来。他或许很不合时宜,因为在城市里,这种营生不时兴了。大概只是在“学雷锋”的日子,会有几个老太太拿刀拿剪出来,聊着天,磨刀剪,也磨时光。
我想下楼,给小伙子一把剪刀磨,也顺便与他合张影,留作纪念。我穿衣下楼,可是,他已不见踪影。
小伙子没有生意,却可惜了这副亮嗓,他一定是失望了?“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我算是他的知音么?他稀罕我这样的知音么?
过去,贩夫走卒,推车串巷于村庄之间,总会有些熟悉的门户、乡亲,可以端茶畅谈。今天的城市,临街隔道却很陌生,隔壁不远却也老死不相往来。心存戈壁,一片冷漠,是高楼大厦压抑了自然本性、阻挡了温暖的照耀么?
这是怎么了?我竟至于怦然心动,黯然神伤。我思忖自己内心的这一分莫名的脆弱。
忽闻街头贩夫声,信是高歌自在行。
古趣留存难一见,音犹驻耳更伤情。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