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
文/崔自默
“学而时习之”,本来挺严肃的一句话,听多了却觉得有点俗了。《论语》开篇即提出“学习”的重要性,或许是偶然,但却极有道理。学习,是实现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又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习惯或者说性格,进而改变人的命运。教育,有来自于别人的间接的学习,更有来自于自己的直接的经验。
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初进校,看似普通,却极有深意。为学日益,是必然的。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作刚进校门的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岂止于此?一人行也必有我师,自己也是自己的老师,自己走习惯了的老路,也可能一夜改变,所以早晨不注意也会栽跟头。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因人而异,因自身实践经验的差别而有层次区分。文本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其意义在于如何深刻地揣摩它的实际意义。如果说三句中最有启发性的一句是“学而时习之”,我认为是可以的。
“学而时习之”,边学边习,边咀嚼边品味。实习,是完成教育的关键阶段,否则所有的所谓的知识,都是隔膜的夹生饭。读书以明理、以启智、以利生,天底下没有什么绝对的知识或者学问,最大的学问是如何有利于生存的现状。
知道容易,实行却难,所以解决“知行合一”问题成为学术的一大疑难杂症。不能用到实际中的知识,是假学问、伪知识;如何判断某个知识是真的还是假的,也只能通过学而后习才能逐渐领悟到、体会到,最后接近于真实、本质。有很多学问,只能是自身的感悟和验证,难以传承给后来者;后来者要想达到前贤的高度,也只能付出同等长度时间的牺牲。“时”,说明了一种时间性质,既是此一时现行的短暂的,也是连续的无限的,接近真理的过程,就是这样。
正确的东西,如果不能坚持下去,也就等于是错误的;错误的东西,一旦坚持下去了,那也无疑证明了其正确性。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