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戊子遣兴 > 正文 站内搜索:
“道学八问”——给北京道教协会学员的一次讲座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0月18日 11:16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5854次

 

“道学八问”

——给北京道教协会学员的一次讲座

崔自默

  

房山的真武庙我还是第一次来,这么好的地方,离北京又不远,不能常来,很遗憾。

刚才我们在这屋里吃饭,现在又开始讲课,饭堂做教堂,物质与精神同步;物质与精神一体,不能分离。地点可以变化,人也可以变化,饭友变同学。只要是人,还不是神仙,都必须变化。变化与统一,是一体的,屋子还是屋子,你还是你。

大家集中在这里学习,亲近自然山水,体会道学精神,比起在喧嚣的城市街道里,应该更容易一些。你看山头上的那颗星星,多么亮,它正好在凹下去的上方,是一个“心”字。还有接近山头的那块方方的石头,叫“无字天书”,很有意思。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管类似的说法合理与否,毕竟通过揣摩它们,我们可以思考很多问题,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欣赏到文化与艺术的审美与快乐。“我思故我在”,“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精神生活是崇高的、高尚的。高,就是形而上,就是脱离俗气与现实,欣赏高处的风景。当然,攀登到相当的高度,需要付出相应的力气。

记得在城里西二环边的吕祖宫,我给道教协会研究生班讲过课,是关于“道教与艺术”方面的。我当时提出“5W”,今天我把它扩展为“8W”,成为“道学八问”,即:who、what、why、when、where、how、will、whether。从这八个方面,可以来追问一些有关道学的内涵:谁来学道?什么是道?为什么学道?何时学道?道在哪里?怎样学道?学道做什么?道是否一成不变?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的问题。对这“道学八问”,我来做一简略分析。

一,谁来学道?不仅仅是我们道家,只要是人,都需要学道。儒家与释家也都讲究“道”。禅家讲“平常心是道”,儒家讲“吾道一以贯之”,只是道家直接使用了“道”这个字。名与形式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容,是“实”。文怀沙翁有“正清和”三字经,我也有个“三字经”,加上释文也是33个字:诚、虚、净,儒家尚诚心,道家尚虚心,释家尚净心,吾国文化贵乎教育并实行斯三心也。

二,“道”是什么?恍兮惚兮,惚兮恍兮,道虽然存在,但不明确,它在有无之间。这种恍惚与朦胧的状态,类似现代物理学讲的“混沌”;虽然外表似乎无序,内部却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巨大的能量,一定不是松散的,它应该是由精密的组织结构所化合形成。道,也是一种关系,是“有数存焉”,如何表述呢?我曾经把“道”定义为函数Y=f(x),用它来表述变量之间的一定的数理关系。《易经》的“易”,就是变数,是无常。对于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还要反复研究、不断完善,就是因为其中的变化性。中国的哲学是“负的方法”,无中生有,你不能绝对确定道是什么,但你可以相对体会道不是什么。求道,要适时地采取间接的方法,委曲求全、曲则直,不能沉溺于概念的解释。当然,概念也很可怕,比如“死”;“不知生焉知死”,不知道什么是死却很畏惧死,其实是畏惧“死”这个概念而已。

三,为什么学道?《中庸》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通过理解“道”,“导”与“教”,我们可以改善心态,改变思维与行为习惯,从而改善生存状态,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走完一条浪漫之路。要水到渠成,才心安理得。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中庸”与“道”紧密关联。那个用以判断左右的中间的哪个临界点,一个没有大小的点,多么难以把握,何况它还是动态的。

四,何时学道?《中庸》的开篇接下去又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涵义精微,所以时刻需要揣摩。“朝闻道,夕死可也”,谁敢说自己真的“知道”了。虽然要求无欲而刚、知足常乐,但对“道”的追求,应该是勇猛精进的,时刻不能离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光明与黑暗同在,作用力反作用力等价。“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文《尚书·大禹谟》里这句话很重要。人心不古、叵测、可怕,但自己的惰性与恶习也同样可怕,“旋出旋入”,所以不能疏忽,需要遵照《汤泉铭》所教导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活到老学到老,“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永远是开始,永远无所谓晚。

五,道在哪里?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不可方、大道甚夷,道可以无远弗届,可以很“形而上”,同时也可以很“形而下”,道在瓦甓、道在矢溺。道不自器、道不远人,人心自远,会心处不必在远,道就在身边,不必远求。好高务远、缘木求鱼,事倍功半,徒劳无功。

六,怎样学道?学问、问学,我讲“三心二意”:安心,用心,放心;注意,满意。《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专心即专业,业精于勤。熟能生巧,技进乎道,然后希望通透、达观。先注意,而后才能满意,不小心会走向歧途。小容器容易满溢,大器谦和,虚怀若谷。心胸广大,能盛天下。天地无私以覆以载,无私就是道德。道德是幸福,它已不仅是社会伦理范畴的,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

七,学道做什么?接着上面《中庸》的句子,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握了道,遵循客观规律,就能左右逢源。要努力去做中和的事情,为社会和谐做贡献。“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好东西自己接受,同时推而广之,不能自私。道理也好,养生也好,艺术也好,要自达而达人,自利而利人,自娱而娱人。个人对于集体而言,只是一个零件,再重要的零件脱离集体组织,就什么也不是。

八,道是否一成不变?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既有的基本的科学法则、公理、逻辑、数学,我们应该遵循,那是我们行为和思维的基础,但是,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应该有科学的发展观。问题虽然最终难以一律、难以绝对清晰化,但在具体问题面前,在辨证、二分法之后,还要继续分析、继续细致。“具体而微”,是道。自然物理应如此,社会人生也应如此。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孔子讲人生箴言,一个字“恕”,那也是商量的态度,没有武断。学问是商量出来的,商量的过程既符合科学精神,也属于艺术的状态,其乐融融。“无为而无不为”,整个过程,是随缘应物、见机行事的,是自然而然的。

道,是可变的,可大可小,那么大小又是如何判断的呢?当然是尺度、标准。大与小的区别,如果只在二维平面之内,就还简单些;假如在三维空间内,就复杂多了。近处大,远处小,大与小受到空间距离的影响。距离,既是物质的、客观的,也是精神的、主观的。“心远地自偏”,“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可见远近与大小,都有相对性。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物与我,都有相对性。《老子》讲“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佛家讲“退步原来是向前”,都是人生的主观态度,是乐观的浪漫的思维方法,主动地接纳这种相对性。实际上,在茫茫宇宙中,已经无所谓前后左右与上下东西。“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内与外这两个集合与概念,也是相对的,所以“方外之家”也是相对的,根本还在于心态和修为,不在于外表形式。

再具体一点,面对同样一个东西,在几乎同样的距离上,采取不同的角度观察,结论就不一样。所有的观点,都是偏见。对于“象是什么”的问题,所有的人都是盲人。说“一个比一个高”等于说“一个比一个矮”,说“一个比一个漂亮”等于说“一个比一个丑”,事实上,A>B>C与C

说法不同,感受就有差异,那么究竟应该怎么说呢?《易经》讲“三才”,即天、地和人的综合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究条件。“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站在最高的境界下观照,而不是简单的俯视。照见不是看见,而“最高”则是一个极限值、理想值。不同的容器,体积器量自有大小差别,虽然它们各自盛满时都是各自体积的100%;100%这个“数”是平等的,但它们的容积之“量”是不平等的。“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草与树都是植物,但不平等。不平等,是照顾到了彼此固有的差异,是大平等;讲究一律平等,是一刀切,反而是不公平。

诸家宗教学说,世界观基本差不多,都是提倡善道,只是方法论不同。目的地一样,走的路径不同,效果就差多了。当然,各家学说,都可以看作反映“本体”的一个影子;在不同的角度观看,或者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形象自有差别。再譬如爬山,不管从哪条路攀登,只要到了最高度,就一定会面。最高境界的哲学和智慧,一定能融合其他各种流派,不会彼此发生矛盾,否则就还都在半路上。方法论的问题,有时关键在于科学不科学。不科学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还因为缺乏标准。没有坐标系,就无法判断正数和负数;没有方向、地图、地址,就无法寻找某个目的地。

良知(conscience),是大家共同拥有的科学认识。迷信与科学的区分,是动态的。科学与迷信的临界点,是变化的:未知之前是迷信,已知之后是科学。毛毛虫与蝴蝶、蝌蚪与青蛙,都是一个东西,只是它们在不同阶段形象不同、显相不同。

人类脱离原始与野蛮,走向文明与文化。文化的含义非常大,我讲究“有用的文化”,就是注重实效,实事求是。掌握了很多知识、常识,却不解决实际问题,不但自身问题解决不好,还不能与别人和谐相处,很糟糕。如果把“道”简单地理解为道理、规矩与法则、秩序的话,那么我们还是从日常开始,从当下开始,用恰当的方法恰当地解决恰当的事情。那么,怎样才算是“恰当”的呢?好比我们吃饭、喝酒、睡觉,没有不行,过度也不行。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总共1页  1  
 上一篇: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王化>> (1)
 下一篇: 在北京元大都公园“品元节”启动典礼上的讲话
  相关文章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王化>> (1)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可航>>(2)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可航>>(1)
·崔自默通信选之<<致李斌>>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李建奇>>(选十)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李建奇>>(选九)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李建奇>>(选八)
·崔自默通信选之<<致路航>>
·崔自默通信选之<<致田向东>>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李建奇>>(选七)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李建奇>>(选六)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李建奇>>(选五)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李建奇>>(选四)
·崔自默通信选之<<致许淑云>>
·崔自默通信选之<<致缪哲>>
  图片推荐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1)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随感笔录(3)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栏目导航
随笔
戊子遣兴
乙酉日记
丙戌随笔
丁亥闲墨
己丑述怀
庚寅随笔
辛卯随笔
壬辰随笔
癸巳随笔
推荐文章
·崔自默出席《一路锦绣》山海尊首发仪式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专题片之《崔自默》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