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水下荷分明?
崔自默
地涌金莲、天花飘坠,莲既有着丰富的佛学背景,也是历来禅家公案的绝好题材。
“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出水后如何?”弟子这样的问话似乎不足为奇,奇的是师傅的各种回答。
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师曰:“汝莫问出水后莲华事么?”僧无语。师平居罕言,叩之则应。谥真寂禅师。(《五灯会元》卷六:大通存寿禅师)
——如此,直接捅破你的下一个问题,堵住你的去路,你还问什么问题?你还能问出什么问题?
僧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师曰:“菡萏满池流。”曰:“出水后如何?”师曰:“叶落不知秋。”(《五灯会元》卷六:净众归信禅师)
——如此,直接把因果告诉你,尤其是最后的结果告诉你。既知前因,便见后果。
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曰:“谁人不知?”曰:“出水后如何?”师曰:“馨香目击。”(《五灯会元》卷八:天龙重机禅师)
——如此,告诉你有些东西虽然眼睛看不到,它也存在;一旦它到眼前,连耳朵都看得见。
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曰:“猫儿戴纸帽。”曰:“出水后如何?”师曰:“狗子著靴行。”(《五灯会元》卷十二:琅邪慧觉禅师)
——意思大概是:荷花没出水时它什么也看不见,等出了水面后它也不会走,如此把一个东西的固有秉性或者说弱点道了出来。。
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曰:“穿针嫌眼小。”曰:“出水后如何?”师曰:“尽日展愁眉。”(《五灯会元》卷十二:姜山方禅师)
——意思是:没出水时想看见它,心理着急;等出水后看见它衰老,还是发愁。大概由此说明人生苦短,回头是岸。
僧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曰:“没却你鼻孔。”曰:“出水后如何?”师曰:“穿著你眼睛。”(《五灯会元》卷十二:天童觉禅师)
——荷花没出水前有它自己的活动,碍你何事?你也别使劲地凑上去观瞧,以免等它忽然出水时,戳住你眼睛。如此大概是申明对待事物要自然而然,要放心、随意,不能过于执著。
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师曰:“楚山头倒卓。”曰:“山水后如何?”师曰:“汉水正东流。”(《五灯会元》卷十五:洞山守初禅师)
——荷花没出水时,你没办法让它出水,正像把山头倒过来;等它出水生长衰老时,你挡都挡不住,正像那东流之水。也是阐明遇事顺其自然、不可勉强为之之意。
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曰:“莲花。”曰:“出水后如何?”师曰:“荷叶。”(《五灯会元》卷十五:香林远禅师)
——不是吗?虽然没出水,但荷花它还得叫荷花;出水之后,虽然荷花它还是荷花,但眼前看到东西叫荷叶。如此,建议把问题的一系列笼统概念,有所分别,细致化、具体化。
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师曰:“西瞿耶尼。”曰:“出水后如何?”师曰:“泗州大圣。”(《五灯会元》卷十六:青原下十一世云居舜禅师)
——荷花是个总概念,虽然都是荷花,但是分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名相。
僧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师曰:“鱼挨鳖倚。”曰:“出水后如何?”师曰:“水仙头上戴,好手绝跻攀。”(《五灯会元》卷十六:禾山用安禅师)
——没出头时,只能委屈、等待;待得势时,风头占尽,也费尽心机、危机四伏。福祸相倚,得失相兼,奈何?
僧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师曰:“人天合掌。”曰:“出水后如何?”师曰:“不碍往来看。”(《五灯会元》卷十九:开福道宁禅师)
——荷花没出水时,它销声匿迹,等它出水后,悄然存在。
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曰:“好。”曰:“出水后如何?”师曰:“好。”曰:“如何是莲华?”师曰:“好。”僧礼拜。师曰:“与他三个好,万事一时休。”(《五灯会元》卷十九:大随元静禅师)
——不管你问什么,都回答“好”,你自己就觉得没意思了,就不问了。这是禅家“棒喝”的一种,因为只要你还在问,就说明你没思考清楚;你没自己动脑子思考,给你说清楚也白搭。另外,什么叫清楚、什么又叫不清楚呢?世间很多事情,说清楚与说不清楚,又有什么区别呢?
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师曰:“未过冬至莫道寒。”曰:“出水后如何?”师曰:“未过夏至莫道热。”曰:“出与未出时如何?”师曰:“三十年后,不要错举。”问:“如何是佛?”师曰:“无柴猛烧火。”(《五灯会元》卷二十:道场明辩禅师)
——事情没发生时,别瞎操心。待预料的事情发生了,它还要继续发展,你也管不了。所以,要把握眼前当下,现在的行为,就是将来的果实。灶中没柴,想猛烧火,怎么可能?“想”,就是愿望,就是觉悟之因缘。
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曰:“乾坤无异色。”曰:“出水后如何?”师曰:“遍界有清香。”(《五灯会元》卷二十:开福宁禅师)
——荷花没出水时,周围一切如故、一片天籁;待它出水亭亭玉立之时,四下清香扑烈,一任天然、一派和气。
这些看似平常的问答,初读起来前后之间好像没有什么直接牵扯、也无关紧要,但仔细揣摩,却发现无理而妙。广设譬喻、联类通感、巧打比方,目的无非是让人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