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章草书一则/《关于字外功》
崔自默
章草书体,古雅独特,它上承古草,下启今草,其中甚有学问。若不想作字匠、书奴或一般书家,要写出品味、风格,要高古脱俗,光知写字还不行。专业书家,自古少见。书法,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行为,它更是一种文化行为。一流书家,绝对不是字匠、书奴,他必须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和修养。
诗书画印、金石考古、文史哲、儒释道等,任何一门的渊博,都是最好不过的书法基础。书法艺术,不讲究“形式”当然不行,但是,书法艺术又绝非一门单纯的形式(视觉)艺术。虽然说书法的抒情作用有限,有所区别于绘画、诗词、音乐、舞蹈、建筑等其他艺术门类,但线条里确实可以涵融作者多方面的素质与修为。
临习章草,光盯住章草一门是不够的,更不可拘泥于一家一帖。章草,法通诸体,所以,广涉篆、隶、楷、行、今草,求营养储备至为必要。然后,博观而约取,临帖时步步为营,以一种碑帖为主,临“像”之后,再临其他;切不可好高骛远、食而不化,“贪多嚼不烂”是临帖之大忌。
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观察一物,要想立体、全貌,就要多换视角,观察它的不同侧面,不能只站在一个角度,否则,得到的物象只是平面的、单薄的,不是立体的、丰满的物体本身。作诗与画画讲究“功夫在诗外”、“搜尽奇峰打草稿”,即是说明掌握相关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写字,更需妙悟,“奔雷坠石”、“夏云奇峰”、“担夫争道”、“听江声”、“见蛇斗”等等,都是善于从任何自然现象和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
中国太极拳法,奥妙无穷。如拳论所云,“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这不就是书法的用笔么?请看太极拳的“释名”:“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捧、搌、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捧、搌、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方正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是技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名‘太极拳’。”又有《十三势行功歌》曰:“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神,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 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薄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1]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东北“二人转舞蹈”,看来容易做来难,有“艺诀”十字,曰“拔、蹬、甩、顺、晃、颤、抖、反、心、傲”,觉得它对书法的结字、笔法、字势、情态等方面亦有参悟价值。此十字怎讲?是:“斜身站,两道弯,收腹提气使拔劲;先屈膝,后伸直,勾脚迈步使蹬劲;兰花拳,在胸前,腕子向外使甩劲;头到脚,一根棍,甩腕蹬步使顺劲;大前扭,小前扭,直臂压腕使晃劲;大展翅,前后摆,似动非动使抖劲;脚下停,丁字步,原地打点使颤劲;向左迈,向右拐,声东击西使反劲;从脚尖,到手尖,由里往外使心劲;半睁眼,向旁看,微微一笑使傲劲。”
舞蹈身法与武术拳法,不亦书法画法耶?用意用法、用劲用力,中国之武术、医术、唱腔,与书画之艺每每如出一辙,异曲同工。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只有处处用心,时时在意,书法始能大进。
[1] 《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所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右虚,右生则左杳。仰之则弥离,偏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手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则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众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