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海 1962年生于浙江,198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1986至2002年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1987年在清华美术学院学习设计艺术。2000年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等高校进行文化艺术交流考察。2002年至今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现为艺术学院副院长。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设计主张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成果颇丰。
“浑沌里放出光明”
——解读张卫海的画
文/崔自默
张卫海的手似乎越来越懒了,因为我越来越少地看到他的新作,也许他有新作出来,只是不愿意拿给人看。不过,他的脑子却是越来越勤快了,不断地琢磨着新问题,尤其是针对眼下这段艺术史上最繁荣也最复杂的时间。思理为妙,在与他的交谈之中,我能感受他的来自于思维行为的快乐。智慧的欢歌,是透彻到每一段神经和每一个细胞之间的运动;这种运动,是远胜乎单纯的手与笔的动作的,是形而上的东西,是精神与理想的所在。
艺术境界的所在,绝对是形而上的。一般的来源于视觉层面的时候,一个艺术家还品尝不到超脱的快感,其中的情致,不是行走于米盐路上的人所能感受到的。卫海似乎已经不怎么注重他的绘画形式,与他的说话口气一样,有点不着边际的味道,有时甚至横无际涯。他谈古典主义,已经完全跨越了艺术史普通的认识,把艺术与人性结合起来,来给一个画家的实际的社会分量做总结性的判断。他的这种思维的尝试,与他的艺术实践伴随着前行,显然,这种前行并不轻松。
大凡省力的方式,一定是陈旧的既成的轨道,只要沿着走就是了。卫海不愿意沿着走,这一点看来他又一点也不懒,他愿意探索,即便失败。画家中有很多是沿着前人的路照样走下去的,他们或大或小,一定有所得,不会失败。有意味的是,卫海不屑于这种轻松的成功,他认为那样太省力气,是纸面上的东西;他愿意去实践、去探索,甚至冒彻底失败的风险。聪明人一般会陷入由自己设置的陷阱中,但是,他们很少人愿意自己挣脱出来,他们坚持主张,一意孤行,走出一条路,无论长短曲直,就是他们的成功的象征。
卫海的画,有明显的象征性,有他自己的符号语言。别人在他的语言中,可以有各种程度的解读,有深有浅。对于艺术品的解读,其结果总是因人而异,多惑多得,少惑少得,不惑不得。卫海面对自己的作品,是怎样的感觉,我不怎么清楚,但可以肯定,他自己心目中的卫海,一定是远离现实中的这个自我的。他知道什么是好的画技,什么是好的视觉艺术,什么是一般人容易接受的东西,只是在用自己的笔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他不断偏离和剥离自己,这是一种勇气。在无序中摆置进有序,在看似简单中暗寓丰富,在有所不能中表达大成,这是怎样的一条崎岖之路。走崎岖之路的人,一定是左右动荡的。在卫海的画中,这种动荡是显然的。常常是不经意的涂抹,但他却是那样的认真,在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物象中,他贯彻进属于自己的敬意,对自然的敬畏与思索。他在与自己捉迷藏,在走自己设计的迷宫,在旋转自己制作的万花筒,他饶有兴味地摆弄着。在这个过程中,他应该体会到了很多难以言传的所在,悟出很多对待传统的态度以及继承与创新的至密关系。
画艺者,智慧之学!当年操中国笔墨的石涛说过“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浑沌里放出光明”,其中显示出画家主观的意欲与客观结果的一种规定性。个人风格的形成的艰辛,决定了艺术创新的不可一律性,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画家多而能开风气者却少而又少的一大原因。艺术的问题,从来没有绝对意义的答案,所有所谓的问题,都踩在了实践者的混沌前行的脚步中,光明的所在,才是最后的方向。感谢卫海,他的画告诉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