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柴岩柏先生的《汶川诗书》
文/ 崔自默
《汶川诗书》/章草/2008年/柴岩拜书
“地震无情袭汶川,苍生有泪向谁言?千军动手擎天力,万众齐心渡难关。
领袖身先何振奋,亲民道义俱承担。伟哉中国多坚勇,敢让明朝换旧颜。
——汶川大震举世惊恸,观新闻长夜不眠……”
当我读到柴岩柏先生送来的诗并书墨迹,我心怦然。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中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地震,灾情严重。无数房屋瞬间坍塌,夷为平地;无数生命被无情地掩埋在砖瓦水泥下面,他们在呻吟;无数百姓无家可归、食物缺乏;道路堵塞,山体滑坡……
在危难而关键的时刻,方显英雄的本色。中国人民解放军,每次遇到灾害降临,都是第一个冲在前面。我们年轻的军人们,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日夜奋战。抗震救灾,全国人民齐动手,建造起坚强的身体长城。我们的中央领导,更是展现了时代领袖的风采,他们在现场指挥战斗,亲自动手,令人振奋、鼓舞;这是亲民、道义,是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伟大的中国人民,坚强勇敢,任何灾难也压不垮;众志成城,渡难关,搞建设,相信明天的家园会更美好。
作为军人的柴岩柏,得知灾情,心急如焚,迅速反映,和他的战友们受命为一线部队组织广播与电视接收设备,为一线奋战的官兵能及时收到最新的信息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上面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可见他的饱蘸深情,透露出他对灾区人民和祖国的一片丹心真诚,以及对重建未来家园的热情希冀。
诗言志,军人的诗,更以表达气节为上。柴岩柏的《汶川诗书》,诗书俱佳。他的诗,毫无做作,直抒胸襟;他的书法,更与诗气质融合,相得益彰。
早些年,在《柴岩柏书军旅诗书法选集》中,柴岩柏就以雅壮的笔墨,再现了中国古代军旅诗歌的风姿,引起强烈反响和高度赞誉。“笔墨当随时代”,今天的他,更开始以自己的诗歌言心声,以自己的笔墨述情怀。
《汶川诗书》墨迹以章草为基调,下笔落墨含蓄、有节,而又沉着痛快,崭截有力。通篇读之,掷地有声,豪气盎然纸外。
中国的诗歌与书法,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闲情逸致,更是军人英烈的另一个空间。王羲之、颜真卿、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林则徐、陈毅,无数的前辈先贤,都秉承着军人特有的气质,也因此在文人士气的情结基础上,别添一股精神。翰墨神飞,可以穿越时空而不朽。
身为全军文化工作总站的站长,柴岩柏以文化和艺术实践来验证当代军人的理想,延续中国军旅诗的血脉。他走过边关,走过大江南北,行万里路,丰富着自己的视野,也涵养着自己的笔墨。每一次灾情,他都要到现场记录,不仅仅用眼睛,更是用心、用流自心底的笔墨,来记载曾经沸腾着的历史之潮,来记忆瞬间而永恒的人间感动。
我与柴岩柏先生交往很多年,我欣赏他的艺品魅力,更钦敬他的人格力量,我以有他这样的“战友”为荣。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