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到朋友的博客,题目是“为什么大家都思念陈佩斯和朱时茂”,大致也是讨论“春晚”的运作机制的。我一般不愿意跟着人起哄,但一旦读到能引发我讨论的话题,也总会不能免雅。
任何事物的存在,一定有其合理性。“存在即合理”,我有时也不情愿接受这条公理,但一直也没有找到更为合理的释读方法。不过,我发现,我们讨论问题时,大多的是针对其表面现象,而不能深入解析其深层本质。现象不是本质,这是常识,可惜,什么是本质?这个问题的确难以回答。
至于陈佩斯和朱时茂,我认定他们两个是很有才华的喜剧演员,但是,说到他们不在“春晚”出现,还是上面那句话,任何事情的发生与存在,原因总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客观的我们无法改变,主观的却是可以相对调整的,调整不了,无可奈何。江山代有人才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少了谁都行;说“大家都思念”,是不科学的,起码,我就不思念他们两个。
山到成名毕竟高。成功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绝对不是最差的。很多地方节目,极为优秀,但未能有机会站到央视这样的大舞台上,让更多的人欣赏到,继而得到其应有的地位与荣耀。
写到这里,正好有个师妹在线,她说想研究一下美术史上的“无名氏”现象,问我的意见。我建议她,可以参考工程数学上的统计学原理,其中有个自然分布法则,意思是说最优秀最突出的部分只是少数,也只能是少数,它们不能代表整个事实。正因为有无数的“无名氏”抬轿子、当基数、做铺垫,才有了少数的杰出与优秀。某个事物一旦成为显学,人们喜欢去研究它,即便是去凑热闹;图个热闹,大概也总比坐冷板凳要舒服吧。
忽然又想起好像赵本山说过,他连续走红,有后继无人之忧,也有挡新秀出现之嫌。我为赵本山的实在与辨证鼓掌。我仍然是未能免雅,喜欢看他的小品,不知道他的小品本子是谁提供的。我觉得,一个好的喜剧演员,应该自己会写本子,起码,要有分清是好是坏的能力。眼下有的相声和小品实在恶俗,不能光埋怨没有好的剧作者;如果表演者没有选择的能力,见什么吃什么,智商能算高么?
话一旦说直了,就容易伤人。“春晚”的奥秘,明白人你不用跟他废话去说,不明白的你一句两句三句说下去也还是说不明白。直白不行,于是所以,才有了“委曲求全”之说。多少人受了委屈,但都是作为权宜之计啊,最后成功了、风光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忍”,是成功的法门。事实存在的矛盾,是克服不了的,只能绕过它;能绕过所有的矛盾,才是强者。
我坚持认为,很多东西一旦成为经典,成为人们的一种方式、习惯、记忆,就失去了怀疑的可能与必要;你尽管罗列一大堆关于它的好处与坏处,那或许事与愿违,只能增加它的经典性。“春晚”的意义,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