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师的人:崔自默先生
文:李菁
有人称崔自默先生为大师,但他说,我不是大师,我要作一个培养大师的人。崔先生做事极为严谨,他对弟子极为严厉。对他来说,培养学生做人处事的能力与作画技法同等重要。
隆正的鼻梁,双目炯炯有光,扁平而阔的嘴唇上留着短髭,笑起来唇角的深涡也是生动的,给人一种爱的感化。崔自默先生的相貌总使人想起“温而厉”三个字。《论语》第七篇《述而》中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崔自默先生也是如此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有人说,“不怒而令人敬畏”可谓“威严”,崔先生亦有着这样一种气息、气质、气象。
崔自默先生深富国学素养,得中国文化博大格局,其思想之深邃,学识之广博,理解之莹彻,言说之精洁,让人且惊且敬。他总能畅引古典,谈儒论道,如数家珍,让弟子们听之总能思省良久。先生谈话中亦不乏风趣,常引得众人与他一起开怀大笑。他的声音沉着有力,你不觉得是一个人的唇齿之间发出的,自然流响,却有一种让人静定的力量。他的谈锋很健,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渐入佳境。他会在谈话中戛然而止,然后问他上一句说的是什么,或问此句出自哪里,每每让弟子猝不及防,他用此方式提醒弟子切不可在与人谈话时心不在焉。
崔先生时常告诫弟子,要好学不倦,力求精进,不断创造。弟子有犯错误的时候,他会用轻声而严肃的语调批评弟子,却又不带怒色。单单只是这轻而有力的声音,就足以让学生们心底微颤,惭愧不已。有时学生犯错了,先生连话都不说,只是一个眼神望过去,也会让弟子震颤,心中发誓绝不会有下次了。这种无言中的震慑力,源于崔先生对学问学术的恭敬态度与内在魄力。
崔自默先生很注重学生们在生活细节中的心态与智慧,他认为,做事情一定要注意细节,忽视细节的人难成大事。先生会教弟子如何用最快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讲究效率的崔先生视时间为生命,反复强调做事反应要快。同时,崔先生教育弟子凡事要有所担当,没有责任感则一事无成。崔先生思维极敏捷,言谈中真知灼见俯拾即是,“咳唾随风生珠玉”。他说话速度会忽然加快,所以弟子必须聚精会神才能领会先生语意之一二。有弟子取出纸和笔想要记下先生思想的吉光片羽,先生说,不要急于写在纸上,要记在心里。
在弟子的心里,崔先生责任感极强,做事讲原则。感性与理性共融,认真仔细,尤其是对待具体环节更是细致入微。他平易近人,心胸博大,却对细节和执行力的要求以身作则。崔先生常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要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登峰造极”。他把学生都当作了自己的孩子,谆谆善诱地教导他们,指明人生方向。
作过多年编辑工作的崔先生,对文字表达要求极高。他给学生指导写作,总能三言两语就深中肯綮,鞭辟入里。大到文章结构、选题立意,小到标点符号、措辞用句,他都会给出意见。学生写了文章拿给他看,他会拿出铅笔在原文勾画,并解释原因,告诉学生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恰当表达,学生们受益匪浅。
崔自默先生在生活上扶持学生,在工作上鼓励学生。先生常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先生会主动帮学生选择最适合的道路与方向,尽心帮助。学生对他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与感恩,崔先生虽然严厉,但话语间隐含关怀与期许。
崔先生喜欢有悟性、真诚和有执行力强的人,不喜学生懒惰、自私。他总能看透人心,他要弟子和学生们一定要勤奋、认真,因为他只愿意培养勤奋用心的人。他恨铁不成钢,有时会毫不留情地痛批。先生很善良,并且会把善良当成种子一样广撒。先生身体力行地告诉弟子,爱,要大爱!
有一次一个弟子拿画作去画室给先生过目,先生立马拿起画笔, 快速地点画几笔,然后认真告诉她 :“画画,要大气,不拘小节 。”他不仅是弟子艺术创作上的导师,更是人生的导师。很多学生怕先生,因为他是完美主义者。他要求弟子们心胸广大、博学多能、多才多艺,海纳百川,以成其大。弟子们也以遇到崔先生这样的精神导师而深感幸运。
有慕名者上门求教,崔自默先生会尽全力予以启发。崔先生常常闭门凝思,享受内心的孤独。他的孤独不是曲高和寡的悲凉之感,也不是无处觅知音的怅惘,而是对世间人事的大关怀。平日看似他在与人说话,实则是在与内心的另一个自己交谈。他说常有出家隐居的想法,但不得已,因为济世谋,难以摆脱内心对这社会的那份责任。
率真,是崔自默先生的最大特点。“直心是道场”,他一言一行都蕴藏真意,昭示青年做人之道。他说,一个人首先要学会做人,如果连帮人提包都完成不好,就算有再高的学历也没用。有人问崔先生的一名弟子,属于先生门下哪个派别,弟子回答属于实战派。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有用的文化,实事求是,这就是崔自默先生。
“德高则谤兴,事修而毁来”,外界有些不理解崔自默先生的人有时会抨击他,我问崔先生的一名弟子是如何看待这些抨击的。他说,“如果你读过崔自默先生的书,你也只能对先生一知半解而已。如果你了解崔先生的所有作品,你或许得道一二。崔先生就如同一棵大树,枝枝节节无比庞大,我们都无从了解全面,何况外人?人不知而不愠,崔先生在我们心中如同圣人一般,外行不会明白。”
“大师不是桂冠,而是责任”,崔自默先生如是说,“只要当一个人发大愿时,才能激发出生命的巨大能量和智慧,为自己也为别人的幸福而努力”。
【李菁: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青年作家,2014年1月出版散文集《见素》】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