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作者:崔自默;定价:42.00元;开本:16;装帧:精装;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日期:2014年3月
崔自默先生的首部砺志作品
——《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重磅上市!
“要有成熟的善良。智慧的鱼,自己放生自己。”
于寻常人事中见广大智慧,于浅显平易中见精微哲理,一如山间清泉,入世洞明,澡雪精神。
著名作家梁晓声音、著名作曲家舒楠、著名演员姜武先生隆重推荐!
“在我所目见的文论圈很有限了,但是我说会这样写文章的,在我眼中还没见第二份。崔自默太难得了,我简直高兴极了。”
——著名学者 周汝昌
“诋毁试金石的,一定是劣质的金子。崔自默是真金子,他从来不怕挑拔、不惧诋毁、不惮嫉妒。”
——著名学者 文怀沙
“一个艺术家及其作品,最终不仅仅是属于自己,还要成为读者的一部分。这就是艺术和人生,是天下的大文章,大学问。愿与自默共勉。”
——著名作家 二月河
“崔自默不仅是一位富有绘画天赋的艺术家,更可贵的是,他时刻心系着人类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弘扬与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主席 卡门女士
“哪怕是一个句子、一个寓言,只要能给读者一些启发,使他们少走些弯路,省一些力气,那么我的‘苦口婆心’也就物有所值了。”
——崔自默
#编辑推荐#
他是国学大师、书画巨匠范曾的开山弟子;他曾被季羡林、张岱年、王朝闻、周汝昌等名家称赞为“通才”;他被著名学者文怀沙称赞为“五百年来一奇才”;他是当代“新国学”运动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他开启了中国画价格的“平方寸时代”;他的艺术作品名列“当代国画艺术家个人价格指数”第一名;他坦然真实,个人生活极其节俭朴素;公益方面,出手大方阔绰;他是物质方面的虚无主义者,精神方面的超实用主义者;他“苦口婆心”,为我们指点迷津;……
【附录】
《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
作者简介
崔自默,理工科学士、硕士,艺术史学博士。2012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文化艺术特别成就奖”,同年成立“崔自默民间艺术研究与发展基金”、“崔自默跨国艺术工作室”。被聘“中国残奥会爱心大使”、“北京市慈善基金会形象大使”、“北京旅游文化使者”、“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IOV中国形象大使”等。主张“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三新主义”,当代“新国学”运动主要倡导者与践行者。发明“默纸”,倡导“慢步主义”(Sysism)。艺术创作包括书法、篆刻、国画、油画、瓷器、雕塑、装置、漫画、摄影以及寓言、诗歌、散文、随笔等。艺术作品名列“中国当代国画艺术家个人价格指数排行榜”第一名,开启中国画价格的“平方寸时代”。主要著作有《为道日损》、《章草艺术》、《艺文十说》、《莲界》、《得过且过集》、《心鉴》、《心裁》、《视觉场》、《我非我集》、《八大山人全集》、《花有花期》、《默语默画》、《默禅》、《世界名画家:崔自默》、《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等。拥有国内个人最大的艺术类门户网站“崔自默文化网”(www.cuizimo.com)。现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院长、中国书画协会主席、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职创作员。
《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
※新闻通稿※
成熟的善良,自己放生自己
——崔自默砺志新书《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出版
我国著名艺术家崔自默先生的首部砺志新书《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划和编辑,近日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发行。
“要有成熟的善良。智慧的鱼,自己放生自己”;“商品经济、信息时代、知识资本,都有着无限可能,而个人所能依靠和运营的,除了身外物质,就是心性、本质、良知”;“真诚和善良,是你唯一的资本”。——当被问及新书结集出版的机缘时,崔自默先生如此回答。不同于他的其他艺术作品,这本书汇集了崔自默博士多年的心智之果,记录了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全书以曲折传奇的人生认知为根底,以犀利幽默的“崔氏”语言风格,对人生观、历史观、艺术观、科学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财富观等等,在工作、爱情、家庭与人际交往、成功砺志的诸多细节方面都进行了通透的阐释,所用语言则朴实、哲理、幽默、生动,每每一针见血,直指人心。于寻常人事中见广大智慧,于浅显平易中见精微哲理,一如山间清泉,入世洞明,澡雪精神。
“现在很多人都迷失着自我,渐行渐远,糟蹋着本来可以把握的幸福生活。”在崔自默看来,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多人随波逐流,浮华不实,误人误己。“慢下你的脚步,等等后面的人吧”。忙者心亡,把心找回来,认识自己,是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必须面对的。 “良知(conscience)是大家共同的科学,不需要辩论”,崔自默先生通过此书观照慰藉,希望对读者能够起到启迪和营养作用,正如他自己所言,“哪怕是一个句子、一个寓言,只要能给读者一些启发,使他们少走些弯路,省一些力气,那么我的‘苦口婆心’也就物有所值了”。
《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是一本有营养的书。“砺志”,不是简单的励志和立志,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不断努力、不断修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学国学,雅俗共赏是新路子,对青年人更有益处。要知行合一,要增长智慧,学“有用的文化”,对自己幸福生活是有作用的,对社会是有贡献的。
另悉,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和“崔自默跨国艺术工作室”联合举办的新书发布暨公益捐赠活动,于2014年1月10日下午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届时著名作家梁晓声、著名作曲家舒楠将会到场助阵,著名演员姜武还从外地专门发来短视频祝贺。除新书发布活动外,崔自默先生还在现场进行公益活动,把《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大字版权捐赠给中国残联中国盲文出版社,同时捐赠艺术品给北京市慈善基金会,现场所获纳入“北京市慈善协会崔自默慈善专项资金”。
《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
※内容简介※
“出世有正见,入世有正行,正己能自省。”在当下中国的艺术批评界,崔自默先生大概算是一个“另类”。这个有着“精神洁癖”的人,看上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也只有在他的文章里,你才能读出属于他的那份犀利、那份冷隽、那份幽默和从容。虽然他自称是一个“超实用主义者”,但在他的眼里,“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除了觅食,还要求知”;“要有成熟的善良。智慧的鱼,自己放生自己”。
在《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一书中,作者以曲折传奇的人生认知为根底,以犀利幽默的“崔氏”语言风格,对人生观、历史观、艺术观、科学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财富观等等,在工作、爱情、家庭与人际交往、成功砺志的诸多细节方面都进行了通透的阐释,所用语言则朴实、哲理、幽默、生动,每每一针见血,直指人心。于寻常析事中见广大智慧,于浅显平易中见精微哲理,一如山间清泉,入世洞明,澡雪精神。
《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图文并茂,全书给人全新的阅读体验,那是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心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象、懂世故而不世故的情怀;那是成熟的善良,是最好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砺志图书。
“砺志”,不是简单的励志和立志,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不断努力、不断修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学国学,雅俗共赏是新路子,对青年人更有益处。要知行合一,要增长智慧,学“有用的文化”,对自己幸福生活是有作用的,对社会是有贡献的。《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是一本有营养的书。
崔自默《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书摘#
[A]
一朵清莲独自在
——崔自默《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代序
林秋璇
崔自默,一个很难被简单评价的人,因为他的形象太立体,太丰满!如果说他有很多优点的话,每个主题都是一个悬念;如果说他有什么经历的话,每个插曲又都是一段耐人回味的故事。
艺术的纵横家
崔自默,几乎拥有了理、工、农、医、文和工、农、商、学、兵的全部经历。他涉猎古今,横跨中西,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理论而实践、理想而现实、传统而现代、民族而国际、科学而艺术、艺术而人生,这些复杂因素,共同交织出崔自默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使他与一般艺术家区别开来。
崔自默的实力流露在他的作品中,他的文字作品涵盖学术著作、同音字小说、散文随笔、古诗新诗、跨界对话、艺术寓言等;他的艺术作品则涉及书法、篆刻、山水、花鸟、人物、现代水墨、油画、版画、粘贴、瓷器、雕塑、装置、漫画、影像等视觉艺术各个门类。
而立之年的崔自默曾经花费近两年的时间,编辑完成22卷本860万字的《王朝闻集》。美学大师王朝闻在给他题签时诚恳地说,“编辑是作者的老师”。已故国学大师周汝昌曾在《崔自默篆刻集序言》中夸赞说,“我观崔子之治印,仿佛石涛之作画,觉得他有如此丘壑在于胸次,层出不穷”;又曾在读到崔自默关于“红楼梦之争”的文章《只缘不在那山中》后大加激赏,“文笔通透,不作第二人观”。国学大师文怀沙则直接称誉崔自默为“五百年来一奇才”,这些,绝非偶然。
崔自默心力、眼力、腕力、定力超人,不借助放大镜即可书写小米粒大的微书。他篆刻称“天下第二快刀”,一两分钟即完成一方印章。他的白描功力非凡,所临摹《石涛百开罗汉册页》其细腻精湛令人咂舌。他在书斋创作了世界最小的国画,仅1平方厘米;又在北京水立方创作了世界最大的泼墨国画,面积达780平方米之巨——两者大小相差竟达780万倍。“尽精微,致广大”,这就是崔自默的“艺术中庸”。
思想的“实现主义”
“立即执行主义”,是崔自默早年当《中华文化画报》主编时写的一篇随笔的标题。他讲究执行力,不断把想法和创意实现出来,叫做“实现主义”——超越了“现实主义”,具备了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勤奋即天才”,“浪漫即牺牲”,是崔自默的断言。他说,人只有勤奋和疲累到极点的时候,“痛不欲生”,才可能开悟。享受小情趣的快乐,只能培养小艺术家;真正的大艺术,必须大胸襟,必须付出惊人的代价。
“你自己只有实际付出了惊人的劳动,才会理解别人的成就。我尊重所有勤奋的人,即便谩骂我的人;我讨厌自私、懒惰、愚昧的人。”崔自默如是说。
崔自默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都讲究“程序化”,端茶倒水的每个动作都经过反复推敲,所以效率极高。他珍惜点滴时间,精密计算,分秒必争。“上午不会客,晚上不吃饭”,是他的习惯。他几乎不陪人吃饭,工作室也不配备冰箱。记者问:“您吃过午饭了吗?”他答:“不吃午饭,没时间。”问:“房间这么乱,您怎么不收拾啊?”他说:“我把火力全部集中在了前沿阵地,没有时间打扫战场。”他快言直语,算是不善交际。他说:“我把优点缺点全暴露给你们。是君子得罪不了,不是君子早点得罪更好,省得浪费我时间”;“我要求自己每天有创造,每天出精品”。春去秋来,从早到晚,他独自在书房和画室流汗,宛如苦行僧,甚至貌似一个没人照顾又无可救药的“艺术病人”。
“崔自默现象”,话题纷繁,见仁见智,发人深思。凭借一己之力,没什么“背景”,崔自默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径直走出一条浪漫之路。
文明的寓言者
崔自默不但在拍卖史上刷新了人们的眼球,还为造纸术翻开了新的一页。在2012年伦敦奥美大会展览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作品里,中国艺术家崔自默创作的“默纸”作品《艺术·科学·运动》引起广泛关注。在视觉艺术领域里,古今中外很难找到一件作品可以代表和阐发全人类文明的最高理念与共同理想,而“默纸”的问世,让人耳目一新。法国《孔子学院》杂志专文介绍“默纸”,称它是手工文化遗产与现代艺术创意的珠联璧合,它极古极新,向世界传递了古老民族遗产的现代文明基因。“不印刷,不书写”——“默纸”对环境资源、人类命运和地球和平给予终极关怀,它以艺术寓言的形式,来寄托一个超越时代的文明启示。
“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是崔自默的文化主张。“走进大众”,“学习有用的文化”,“换一个说法,换一个活法”,“我们需要积极而健康的文艺作品”,“学会说三句话,等于博大精深”,“文字出版量应该受到控制”,“慢步主义”,“敬畏心,感恩心,慈悲心,平常心”——崔自默的言语推陈出新,却实事求是,通透、达观。“诚、虚、净”三字经,是崔自默对传统国学中儒、道、佛三家的精神总结。他率先提出“新国学”的概念,成为“新国学运动”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公益是新国学,爱心是新文化,慈善是新生活”——公益,公而益之,对大家都有好处。多年来,崔自默积极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曾为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国残联、北京市慈善协会“崔自默慈善专项资金”、“珠海市爱心促进会崔自默新文化基金”等机构和个人捐款,许多文艺界朋友在他的感召下也纷纷行动起来。
“人生中能得到的,能过去的,就且得且过,这就是我的得过且过。知足常乐,又勤行精进。随缘,又自在。”崔自默分享给世人的艺术盛宴,不过是他感悟人生和奉献社会的工具与桥梁,而其背后真正的文化思想,永不谢幕。
[B]
不生气:不生气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和气度
1
一个人说“我不生气”时,大概他一定是正在生气,于是用“我不生气”这话来宽慰和劝诫自己。真正能做到不生气的人,脑子里就没有“生气”这两个字,更何谈“我不生气”四个字?
不过,宽慰和劝诫有时是很管用的。说着“我不生气”,面部表情逐渐影响到心理活动,就真的缓解了,这与中医所谓的内病外治的方法,其疗病机理是一样的。
2
“气”,是什么东西?它怎么会由你自己生出来、进而伤害你自己呢?气,虽然看不见,却胜似看得见的武器。杀人不用刀,刀还要用力量接触;而气则更厉害,是你自己肚子里生出来,再由你自己控制不住,来置你自己于死地的。
仁者近勇,自制者强,能控制住自己的气,就是勇敢的强者。嘴里说着“我不生气”,其实气愤填膺,便坐下了病,糟糕透顶,那是天生的苦命之人。不用反复劝说自己“我不生气”,就能心里果然平静如水,继而感到一丝悲悯、博大、坦荡、快慰,则堪称贵人。
驾驭自己的性情,克服自己的弱点,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还要努力实践、修养、成就。不生气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和气度。
3
习惯与性格有关,内心与脸面相表里。你可以做个实验:当你怒气冲天、满怀不悦时,却试图说温柔的话;反之,当你心怀美事、喜形于色时,却假装生气。——你就会发现那很难做到,即便勉强也极不自然、极不协调。所谓“声色俱厉”,人的表情与语言色彩、心理状态之间是内外协调统一的,这也就是可以用自己的表情如微笑来调节心理的可操作性之所在。
养成一个好习惯,逐渐修缮心理素质,调整自己的“生气阻尼系数”,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从改变习惯出发,坚持下去。起初,也许难以控制情绪,但随着复归心态平衡的时间的逐渐缩短,最后,做到近似麻木的感觉,可以宠辱不惊了。即便微波摇人,偶起波纹,也能稍立而定,不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理想的境界,是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之内,把气消解得烟消云散;其极限状态,则是心中没有一个气字。
[C]
不争:做个淡淡的自己
1
人总是在不断麻醉自己的过程中,暂时处于平静;一旦清醒,就感到痛苦,并怀疑平时的一切。
自觉,不是暂时的清醒,而是心情保持始终稳定的状态。
只为自己活着,或者不为自己活着,都很累。
2
人总是会情绪化,借口或原因即是被周围的人或物所刺激。不情绪化,是成熟的标志,虽然有时候看似糊涂,或者表现为没有上进心,但的确状态平稳、平静。
人最要紧的是征服自己,征服自己不上火不着急不生气,不老不病不死,可惜做不到。释家开导人要勤修戒、定、慧,以提防贪、嗔、痴。
要戒什么?需要戒的项目很多,大的比如酒、色、财、气,小的则更多,比如争强好胜这一坏习惯。“争强好胜”,看似普通,实际上包括了贪、嗔、痴三个元素,的确可怕。“争强好胜”是人类的天性,不管是不是传承了生存竞争的自然规律,但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绝对不是好习性。
3
《老子》教育人“不争”,采取“上善若水”的方法,不是让人彻底萎靡,而是让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争”如果不可避免,就有必要委曲求全,变个方式,不能太直接、太明显;有时,换个方式,尤其是以退为进的谦虚的低调的方式,做个淡淡的自己,反而更加有效,更能以德服人。这是手腕,是策略,是阳谋,可惜几乎所有人都做不到。
征服是武力的,退求其次,以口头上的“争伏”代替而获取欲望,是一种潜意识。口头上的争斗与争辩,会被认为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心理状况,所以在物质力量条件成熟时,会演变为武力的斗争。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说不过你,我打你。个体之间的斗争还算简单,群体和政体之间的斗争就很壮观、很惨烈。
谁也不服谁,伤了和气,到底都吃亏,这是历史的经验。
个体之间的“斗嘴”,不是好习惯,它首先影响心情,而后“迁怒”,连带到行为举止。行为有时虽然是偶尔的任性、非为有意,但因为被理解或误解为“有意”,所以会冷战、恶性循环,假如不及时和解,会产生阴影。心理阴影的根苗,可以被连续灿烂的阳光所覆盖,然而一旦阴雨晦暗,会再度萌发;一旦萌发,会被当做蓄谋已久的证据,所以后果变本加厉。破罐子破摔容易,扭亏为盈难,难能才可贵。
辩论赛需要技巧,而恰恰在舞台之下的双方,在心理上首先就不愿意承认对方;在此基础上,“斗嘴”的时间越长,心理“裂痕”越深。刺激过度,有时很难恢复平衡。
4
让所有人都佩服,那是做梦。企图别人佩服,是不自信的表现;强迫别人信服,是自私的表现;因意见分歧而争辩并恼羞成怒,是胸襟狭隘、小肚鸡肠的表现。
语言来自于人,代表其思想观点以及行为模式,所以,不承认其语言,以及言下之意,就意味着对其人思维的不尊重以及行为习惯的否定——这应该是合理的推断——但是,恰恰如此的推断,害人不轻。人在“斗嘴”时,面红耳赤,在白热化时,不再讲理,不分青红皂白厮杀过去,凡是一方支持的,另一方就一律反对。
不与人争,不斗嘴,同时包括了戒、定、慧三个元素。不斗嘴,不损失什么,加之认真听讲、仔细揣摩,会获得良多。人都有虚荣心,获取对方的凝神倾听会当做受到尊重,获得满足。得失相兼,人在满意之后,居高临下,不好意思,开始“施舍”机会并回报给人。“傻人有傻福”,这也是其中一个客观缘由;傻子在实际行为上并不傻,聪明人的聪明却只停留在了虚幻的脑袋里。
凌厉的争辩,其目的是想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一般人出于自尊、自主、自信,并不愿意主动放弃自己的而去接受别人的。在客观上,认识角度、观点、层次,应该有高低差别,然而,这种差别无法验证,无法仓促之间科学地论断、衡量,何况两者之间的争论,没有第三方作出公平的仲裁与调解。
核桃因为壳硬,所以才被一砸数次;柿子虽然专拣软的捏,但只捏一次。骏马、倔驴、犟牛、蠢猪、爱犬因为性格不同,命运自是分别。
5
人总是幻想让别人臣服于自己,是人性的一大劣根。有时这种幻想倒也不是什么恶意,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咬住屎橛不撒嘴,给麻花都不换”,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谁也站不到绝对高度,谁也不是神,在人群里大家都呼唤着“我要平等”,奈之何如?大家都有说自己一套道理的权利。
只要是道理,就都合理,天底下有什么不合理的呢?人都不简单,也都不容易,都在尽自己之力。大缸与小杯,虽然体积不等,但只要都是满的,就都是100%。
有必要“斗嘴”么?口吐白沫说服对方,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实惠?缺乏自知之明、自制之力,却源源不断地泛滥出自以为是,就只能痛苦下去。
“驴唇不对马嘴”,改为“驴唇对马嘴”,还是一回事。罢了,说得再清楚,也还是没用。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