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纸”石桥行
王化
随凤凰卫视《默纸:中国贵州石桥纸》摄制组一起,拍摄崔自默先生到贵州丹寨石桥造“默纸”,对我而言,绝对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艺术体验。
一、“我们好,天就会好”
我们的机票是1月10号的。9号接到贵州省旅游局电话,贵州省气象预报:10号、11号、12号大规模冻雨与大雪,能否推迟到13号以后再来。
我打开了电脑,看到贵州一片雨雪,新闻联播的贵州,也是一片雨雪。和凤凰卫视的许莉联系,她也接到省旅游局的电话,被要求推迟。
我将推迟去贵州的决定告诉崔先生:“天气太恶劣了。10号开始大规模冻雨加雪,高速封路,我们可能到了贵阳就寸步难行。”
崔先生几乎马上坚定不移地回答:“我们好,就不怕天不好。我们一到,天定会晴。”
我将这个句话发给省旅游局傅迎春局长,他即刻回复:“那就下决心,按照原计划行动。可将我的意见转告凤凰卫视。”
二、“明天11点钟,天就晴!”
10号晚我们到贵阳的时候,果然龙洞堡机场用漫天的冻雨欢迎我们。
第一次拍摄预备会在柏顿酒店咖啡厅召开,讨论的话题不是明天怎么拍摄,而是明天能不能去丹寨?在冻雨和风雪天中,如何从乡村小道走?因为天气预报仍旧在报道:“11号贵州省大范围冻雨加雪。作为贵州海拔最高的丹寨县,几乎不可避免全省的大规模雨雪,不可避免的高速封路。”
崔先生仍旧神闲气定地说:“明天11点天就晴了。”
会场极安静。我看着崔先生,心想他是人,不是神啊。
在吃宵夜的路上,邹处长一再和我们说:“现在是零下5度,是贵阳百年不遇的冬寒天气啊,你们看看这雪呀,让你们给赶上了。”其实大家都在心里说:“这么大的雪,人家气象台那么科学的预测,这天怎么能听崔先生的?”
三、“太阳出来了!”
11号下午13点,我们从贵阳出发。太阳,从云缝里隐隐地钻出来,但是云层还很厚重,随时都会滴下雨,飘来雪花。
当我们走过麻江的时候,制片人倪先生忽然喊道:“太阳出来了!快点拍摄后视镜的太阳!!”
果然,连绵的群山,绮丽灿烂,多么意味深远的景象。摄影师郭帅,不仅人长得帅,还是从俄罗斯电影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他几乎躺在车里,拍下来一个又一个被太阳照射着的山水、村庄。而我和美女编导许莉,只会一遍遍地呼唤:“啊,太阳出来啦!”
我给贵州的朋友石新荣打电话,问:“贵阳有太阳么?”她说:“你问什么啊?贵阳已经有一个多月不见天日了。”
我说:“我们这里有太阳!”她怀疑:“不可能吧?贵阳阴天呢。”
在下车拍摄的时候,崔先生一边对着镜头,一边笑:“明天的天气会更好。太阳会更壮观!”
这次该我说:“不可能吧?我多次来贵州,这也是最好的太阳、最好的天了。”
崔先生说:“我说明天比今天的太阳还要好。不信,等明天看吧。”
是夜,宿丹寨迎宾馆。
4、创造再创造
丹寨县,石桥村。一个古朴的小山村,令崔自默先生魂牵梦绕。因为,这里有古法手工造纸。
蔡伦两千年的古纸手工艺在这里延续,而崔先生的“默纸”也在这里诞生。
12日,上午10点,我们来到石桥的大岩壁,天还是蒙蒙的。
岩壁一层层被上亿年岁月侵蚀出来的波纹,一如一叠叠纸、一卷卷书,那样有历史的厚重感。
崔先生将在这里像蔡伦那样造纸,又和蔡伦大不一样。“默纸”独一无二。它不是纸,也不是画;它既是纸,也是画。
潘老三对崔自默先生说:“这个石壁下造纸的历史,已经有两百多年了。我想把它叫‘默纸岩’,你觉得怎样?”
崔先生沉吟一会,说:“叫‘默纸岩’有点直白。可以叫‘默壁’,两个字就行了。”
开机,拍摄。石壁上有冰溜子。我们点燃一堆篝火。
天晴了!真的!
崔先生和造纸工人一起筛纸。
崔先生和造纸技师潘老三切磋技艺。
崔先生和老奶奶一起挑拣够树皮。构树皮满山都是,是这里的特产,天生的造纸材料。在老奶奶手里,割、剥、泡、洗,而后把一点小小的杂质也都要一丝不苟地挑选出来。
一张张全新的“默纸”在这里诞生。
像是检阅他的部队,崔先生检阅他的“默纸”。
在山村天然的石壁下,有这么现代感的艺术,好一个露天的展览馆!
一张张“默纸”,是崔先生“视觉场”的碎片。它们组合在一起,宛如散落的星斗,端详起来,思绪立即穿越时空。
5、万年石桥
这就是石桥!虽然是冬天,水仍旧蓝,草仍旧绿。
崔先生在石桥下,欣赏一块块鹅卵石。
他对着镜头说:“这就是中国贵州丹寨的石桥。它是人工通向自然之桥;它是生活通向艺术之桥;它是传统通向现代之桥;它是现实通向理想之桥;它是民族通向世界之桥;它是今天通向未来之桥!”
临行,崔自默先生把一个纸条给潘老三,上面写的是《默壁铭》:“蔡伦造纸,文明斯兴。无言自在,心诚虚净。达摩面壁,一默如雷。依仁游艺,光被四宇。”
6、天然溶洞
假如潘老三的造纸作坊是国家级的旅游景点,那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造纸的传承人王兴武师傅的造纸作坊,则是一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了。
不知溪水从山顶的什么地方流下来?但那确是从来未被污染过的水。
小溪水的旁边,走过小路,豁然开朗,啊——一个天然的大溶洞!石笋在溶洞的顶上垂下来。溪水声更大了,溶洞在里面延伸至少一公里,无人到过它的源头!
水边的崔先生,仿佛在时空中,也超越了时空,飞起来。
王师傅就是用这种碱性水,为国家图书馆定制专门用以修复古版书的纸张。前前后后共要72道工序,完全的古法手工造纸!一张纸要三五天才能完成。王师傅也正是用这种纸,为崔自默先生制作“默纸”。
王师傅曾经苦恼,不管做出怎样花样的纸张,似乎都有人做过。——“默纸”,却史无前例。“默纸”是专利:专门为崔自默生产,纸浆的中间,是崔先生画作的碎片。
在这天然的大溶洞里,一张张“默纸”生产出来,然后展示在洞前的田野里。又一个独特的展览,一个世界上不曾有过的自然展览,一个极古极新的艺术展!
溶洞是亿万斯年的产物,而王家在这个溶洞造纸也有七八百年了,他已经是第十九代传人。
此时,下午三四点。乡里的樊书记一直陪着我们,不停地说:“都两个多月没晴天了,一会最好能再晴一会。”
我看了看天,云似乎很厚。远处的山黑黝黝的,一切都很静谧。
太阳会穿破云层,普照大地么?
7、历史的见证
此时,下午四五点。
忽然,阳光从西南方直接照射进溶洞,照进好远。
里面的水,清澈见底。
镜头里,崔先生低头掬水,畅快地喝着。镜头里,闪亮的纸浆,洁白的纸张,在身着苗族服饰的姑娘们手里传递着。——好美的景象!
阳光见证崔先生的创造。
蔡伦造纸,为印刷为书画;崔先生的“默纸”,不再印刷不再书画。它,无言大美。
王师傅惊叹:“我在这里这么长的时间,从来没有看见太阳的光芒这么长,这么亮。”
我看着崔先生,等着他的惊人之语,可是他很淡定,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倒是摄影师郭帅说:“不可思议啊,真是要光有光,要什么来什么呢?人工布置灯光,无论如何都没有这么高级啊!”
樊书记大加感慨:“你们是把好天气带给石桥了,这里已经有两个多月看不见太阳啦!”
“快点看哪!”王师傅惊呼:“月亮也出来了!你们给我们带来了‘日月同辉’啊!”
太阳西斜。天色开始变化。眼前的景物,好似穿过了时光隧道,回到了远古。
就在这样的天地之间,崔自默先生开始新的创造——他将带来的已经完成的画作取出来,撕碎,一块块放进纸浆中……
在斜阳里,在我的相机里,我看到了一缕缕圣洁的光辉。
这两天,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太神奇啦!”人们不由自主。
“崔先生,你在想什么?”
“你说呢?”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