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总是这样飘逝,带走些什么,又留下些什么。
记不得是第几次走在这条街道上了,手中提着邮包,给崔自默先生送信和报纸。
路边是经年的大树,也有纤细的小树。
想起崔先生常讲的那个关于树的故事:“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大树下面只能长草。小树不断长高,就会被大树的荫凉所阻碍;小树也想长成大树,于是只能远离身边的大树……”
难道小树不可以跟大树并肩成长么?既不疏离,也不依附。等小树长大了,变成大树了,大树旁边再长小树,照样不远不近。如此一来,总有一天,会出现一条风光绝美的林荫大路。——这么憧憬着,我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并不犹豫,便穿过斑马线,径直朝前走去。不犹豫,因为我很熟悉,过了这个十字路口,崔先生家就在前方不远了。
崔先生说,有时自己会困惑,总觉得站在“十字路口”,有很多方向可以走。我理解,那是由于他知识储备多、创造力强,才拥有了比常人更多的选择机会。面对此种情况,崔先生却很从容,他分析道:“这其中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在不自觉中被浮躁的现实社会所掩埋。”但他又强调:“世上不存在绝对的矛盾,因此,即便是‘好运气’,亦不可能转移到艺术价值和地位上,靠运气吃饭的所谓艺术家,终究不会站到艺术大师的高度上。”
可见,崔自默先生并不是真的困惑,而是善于洞见和思索。他的方向始终明晰:“真正的前行者,只管往前走就是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追吧’。”他笑称:“‘追’比‘说’要好得多,里面包含着更多认同,而不是非议。”
有风。寒风刺骨。当然,也有艳阳高照的时候。更多次,我还未来得及体察一路的冷暖,就已到达崔先生家。
想做崔自默先生的学生并不容易,因为他本人即是一把精准的尺子,亦是一块“试金石”。“你具备优越的资质么”?请来测量一下吧——
首先要正直、善良、无私。
心术不正、歪门邪道、上窜下跳的,一律排除。耍小聪明、玩小把戏、一瓶不满半瓶晃悠的,统统住手。在崔先生的要求中,“正直”的涵义广大而精微,包括善良、庄重、宽厚、仁义、率真、严谨、知恩、感怀、诚实、守信等等。崔先生曾经制定过他的《默艺空间交游规则》,由是略知他为人处世的原则。这种“规则”,既实用,又科学,是他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崔先生的正直善良可以在很多细节中体会到。他曾写过一篇小文《红薯与信义》,他因为特殊原因欠下街边卖红薯小贩几元钱一事而耿耿怅怅。他还写过《也算一件好事》,是他在无意而有意的责任感中,挽救了一个青年的性命。就连几面之缘,崔先生亦长怀感恩之情,他在《想念汪曾祺》一文中就记载了他与汪老的一段交往。崔先生准备送给汪老一片刻有“长生无极”吉语的瓦当,却因老人的突然辞逝而成为心中永远的感伤和遗憾。崔先生为普通的农村女诗人大力宣传,为她的孩子能上大学而慷慨资助。还有,他为一位朋友差点泡汤的学术会议而解囊救急,至今仍被友人感激着。凡此种种,数不胜数。倘若在古代,崔自默先生肯定是侠士。他十分欣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和“以其无私,乃成其大”这些理念。他崇尚诚、虚、净,真、善、美,在他心里这些元素不能割裂,是一个整体。
其次要勤勉、谦虚、务实。
崔自默先生的勤勉少有人能及,因此若不勤勉,是不可为崔先生之学生弟子的。“可以贪玩,但必须勤勉。要登上山巅,必须付出努力。”崔先生说。我明白,前者“贪玩”,可不是普通的“玩”,而是要“玩”出意思和名堂来。寓教于乐是一方面、亦师亦友是一方面、教学相长又是一方面。人生在世,快乐是目的,快乐之后呢?快乐之后应该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这才是崔先生提倡的“有用的文化”。见性明心、穷理尽性、术以学富,在崔先生的字典里,勤勉涵括勤奋、坚韧、敏思、笃行、谦虚、好学、灵活、圆融、达观、通透等等。崔先生教我习章草及工笔佛画,“技进乎道”,是他最常勉励我的话。我悄悄观察过,发现崔先生的功底非同一般。崔先生常常边读书看报,边捏一只茶壶往小瓷杯里续水,动作又快又准,瓷杯将满时,立刻就收手,眼睛却一刻也未离开报纸。我在心里惊呼,这简直是又一个“卖油翁”!由此可知,他崇尚的“惟手熟耳”是怎样的境界。崔先生说:“谦虚需要资格;一般人没有谦虚的资格”。资格需要储备,需要反复锤炼。他说:“写字画画不能犹豫,只要犹豫,就说明还不够熟练;不熟,就是败笔。什么时候自然而然了、意在笔先了,什么时候就快到火候了。火,不是干柴烈火,而是能锻铁炼钢之纯青火。”生命如灯,火愈旺则灯愈明亮。崔先生说的“火候”相当微妙:求学也好,生活也好,如何使之既具有广度、深度,又具有相当的长度、密度,不付出十分之勤勉,绝难修炼成“三昧真火”。“学求致用;人贵无私。”是崔自默先生的一副对联。在崔先生那里,学问不是花架子,而是事实在在的本事。
再次为聪慧、达观、圆融。
“聪慧”者,善解、温润、悠游、典雅、锦心、绣口、知书、达礼、沉着、奇巧是也。不聪慧,亦不足以为崔先生的学生弟子。崔自默先生主张:学习,不是学习知识文化,而是学习如何学习及运用知识文化来创造新的文明与财富。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不止是学技巧,更要在此过程中进行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琴棋书画,学习它们,仅仅是为了能弹琴,会画画么?答案是肯定的,亦是否定的。天下之事存在普遍联系,推此及彼,方能日益精进。我在初习古琴时,在相关的书籍中读到过,大意如下:弹古琴时,即使胸中激情澎湃,姿态和表情亦须十分稳重,情感完全是通过指端传授到琴弦的。这让我想起崔自默先生讲的:“智,就是善。善根福果,饶益有情。”崔先生曾在《给儿子的第一封信》中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冷静,不是没有感情的表现,而是表达感情的另一种方式。人的伟大的感情,是应该像大海一样,沉静得很,而不是小溪,带着肤浅的夸张的响动。”崔先生从来不钻牛角尖,在他眼里,天下没有矛盾,所有似乎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是因为思维方法不正确,或许说是因为没有找到钥匙,才有打不开的锁。崔先生正知正信,讲究“念力”,他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变不利为有利,把曲折为人生经验转化为幸福与财富。
上面三者之外,应该还有很多。“大象无形”,崔自默先生其人是不拘一端的,即便多年的相识也难以完全揣摩个中端倪。恍兮惚兮,惚兮恍兮……这也许就是他说的科学的“全息论”,因为他既是学者,又是画家,又是社会中的人。作为崔自默先生的学生,时隔不久我总会静心反省,检察自己在这个广阔而丰富的空间中是否有所进益。
新年将到,在给崔自默先生送信时,我顺便捎去一束康乃馨,表达我对先生的谢意。崔先生微笑着接过花,放在鼻下闻了一下。“不香,康乃馨没有味道。”我有些抱歉,心想,也许该送崔先生一束芬芳的花儿。“怎么不香?”崔先生像在安慰我,又似自言自语。我则想到了“真水无香”。
江河湖海、空气、阳光,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究竟是什么味道?理解、感激、尊重、幸福等等,又是什么味道?崔自默先生说,人类美好之感觉,就像没切开之前的西瓜,没打开之前的宝盒,你尽可以用你生命的体验去想象和体悟,然后,将感动和欣喜付与知音共享。
己丑小寒于京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