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买哪一派?
——再谈收藏的心态
俗话说“谁拿锄,谁定苗”,钱在谁的口袋里,自然就听人家自己的支配。关于花钱买艺术品,有的人能做自己的主,有的人就不能;能做自己主的,可以算得上艺术收藏,不能做自己主的,就还算不上。
艺术收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消费,是必须在车子房子旅行教育等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之后才考虑的事情。我们的很多家庭还没有书架,节假期间还想不到逛书店看博物馆、美术馆,所以,在经济不断富裕之后的不远的将来,艺术品消费必将是一个大方向。于是,面对很多不能做主的艺术品消费者,指导收藏市场、引导资金流向,就显得极为重要。
艺术品的收藏者们,各自有各自的心态,因为心态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消费倾向。心态,基于各自不同的生存理念、教育背景、文化追求、审美品味等等环节的综合而最后区别开来。为什么收藏?收藏什么?怎么收藏?简言之,是为了经济利益还是为了艺术欣赏,或者兼而有之,这些问题的认识与处理,都很具体。
当代画家的作品可能比古代画家的作品贵,学生的作品可能比老师的作品贵,现代派的作品可能比传统派的作品贵,等等这些似乎异常的现象,都可以通过具体分析收藏者的心态差异而得到相对满意的答案。当代画家因为贴近人际关系、人力资源,所以容易指导和吸引资金流,作品价格容易操控,不断上涨就很可以理解。老师辈甘心寂寞,学生辈急于发展,所以后来居上也合理。现代派的作品,有外资的参与,一开始不为周围人注意,但持续宣传久了,就可能动摇人的心态,开始跟风,也许就真能卖出钱来。
“跟风”,不是艺术品收藏者所应该具备的根本心态。艺术收藏,根本心态在于精神享受,而不是经济利益。出于精神享受的目的,买自己喜欢的作品,把艺术收藏作为生活品位化消费的一部分,不在乎价格的跌或涨,这本身就已经实现了艺术收藏的目的;假如将来作品价值连城,当然是意外惊喜,但不缺钱还是不卖,因为它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反之,只是由于跟风,买了那些根本不喜欢的脏乱丑怪的玩意,像买股票一样,甚至是挪款借债的冒险,不是悬挂着欣赏,而是放在仓库里等着涨价,这首先就失去了收藏的艺术欣赏目的;倘若没有更多的跟风者跟上来,这些玩意就是烫手的芋头,急于传出去却未必如愿,后果可想而知。
所谓艺术的风尚,是变化无常的,所以“跟风”倒也不是什么易事。要想省心,还是从正常的审美心态出发,从人类性情趋向真善美的传统角度出发,虽然也许被讥讽为落后,但是只要自愿、自信,就不会迷失。
(崔自默/文)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