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崔自默的“视觉场”
王亚民[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紫禁城出版社社长]
最近,自默又拿新作给我看,还说不久去加拿大展览就用这批新画。他还说准备出版一本新书,名字叫《视觉场》(“Visual Field”)。
我熟知他早几年的绘画。他早些年描绘些工笔花鸟,又临摹了很多敦煌壁画佛像类的人物,也临摹《朝元图》等线描经典。他抽时间给电脑作章草标准字库,还写了上百米的书法长卷。我欣赏他画的荷花,姿态万千,手法多样。我喜欢他画的小幅山水,咫尺千里,烟云供养,气势恢弘。
《视觉场》所收作品,是自默新近创作的一批新画,画面上呈现的,说是线条的音乐与舞蹈,实不为过;但仔细观看,里面的东西还远远不只如此。中国笔墨的线条,达到这般婉转自如,奥妙无穷,的确很不易。我问自默其中的奥秘,他说,其实没有什么奥秘,只是凭借一时的兴趣勃发,把心中层出不穷的意象,自然而然地抒发与挥泻出来罢了。我可以想见自默在创作这批画时的状态,那肯定是不冷静的,一定是忘情的。他完全沉浸于自己的笔墨中,陶醉在自己创造出的“视觉场”中。他被这“视觉场”同化了,而后在不久的将来,读者在欣赏时,再次重温他当时的感受,再度被“同化”。
自默是有着理、工、文三科学业背景的唯一画家。理、工、文三科应该是不相通的,但是在自默的作品里,常常是三个声音,或者是多个声音的合唱。如博尔赫斯所说:“到底是谁梦见了谁?我知道我梦见了你,可是不知道你是否梦见了我?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是一个人做梦,还是两个人做梦。”与其他画家不一样,自默绘画创作的时候,似乎有意要使读者迷失方向,于是他成为了迷宫的创造者,包括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并且乐此不疲。自默很自信地要给我们无限多的内容,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飞翔,经常使我们感觉一下子欣赏不尽。然而,他似乎又并不希望给予我们那么多,或者说并不比其他优秀同行更多些什么,事实上所差异的是他的作品叙述性。他的“叙述”好似要停下来,“等一等”欣赏的观众,可是快要到站就又要起程了。我们耐心地阅读他的绘画,终于读到期待已久的“答案”时,接踵而至的又是“否定”,于是我们又要重新开始。我们仿佛身处“迷宫”之中,在里面找不到出口,焦急地满头大汗,这好像正是自默所希望看到的。
自默这样的绘画叙述,与他的三栖身份相吻合。拥有很好的理科、工科以及文科学业的他,有理由把自己的创作建立在这三栖之上,也以此呈显了他拥有着与其他所有画家完全不同的风格,从而让我们从他的画面中,感受到宇宙、无限、浑混,童话与定律,人性与神性,时间与永恒,理想主义与非现实的其他形式。这种感受应该是正确的。他的绘画语言,很难让人猜度:是一段真实的事实还是虚构?是深不可测的学问还是和蔼可亲的语言?是活生生的自然美景还是非现实的虚幻?表现上的似是而非,这一切都变得真假难辨。由此可见,自默绘画的最大特点,即对非现实的表现,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我们欣赏他的《视觉场》,那一幅幅作品是对现实、对非现实完美的表现。自默具备了这样的智慧和能力,他将自己不同的学养身份,放置在自己的绘画语言中;虽然“矛盾”,但出众的才华总可以使这种“矛盾”在作品里狭路相逢。——这确实是他与这一时代其他画家不同之处。自默的创作不需要通过几个不同的人和事,或者环境的相互联系来创作,而是在同一事物的内部进行着瓦解和重建工作。他有着奇妙的本领,他能够在相似性的上面出现“对立”,同时又可以是“一致”。——他似乎拥有了和真理对话的某种权利,因此他对画面的处理总是那么纯净、多意和直接。
当让理、工、文三个“崔自默先生”,在经过漫长的旅途相遇于龙门客栈时,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在幻觉里展开的画面:当理的自默听到工的自默说话,仿佛在听儿童时代的呀呀学语,感觉那么亲热;当文的自默听理的自默、工的自默交谈时,感觉像是自己录音带里放出的声音。现实性使“虚幻”立即变得真实起来,不同的学术背景,使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加的合理。
自默常常在一些似乎凌乱的画面上,画上一些“方框”,类似照相机镜头里的选景方框。他说:“正是这些有意无意的方框,把读者的视觉引领、开拓,模糊与清楚瞬间交织在一起。此时,观者心中埋藏已久的记忆,被唤醒了,并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或许此后,这种在画面上的审美愉悦,成为一种经验被延续,被不断激发和递增,成为各自重新认识和欣赏早已司空见惯的大自然的新工具”;“它层层深入,是视觉的轮回。空间与时间,在这里碰撞、交融、化合、衍生。这种时空是多维的,因为它源自思维。”这种思维之美、之动态、之过程,在自默名为“草稿画派”的作品中,更为显见,那是他思维运动留下的痕迹。
在《视觉场》,自默的绘画语言,充满了神秘,充满了幻觉,时空无限地被拉长了。现实总是转瞬间即逝,然而当他的笔墨传达感受时,立刻让我们有切肤般的现实感。就像他在告诉我们,在人们看待世界的时候,鱼和鸟、花们是如何看待宇宙的。自默洞察现实的能力超凡脱俗,他温和的外表下,隐藏着尖锐和深刻。在《视觉场》里,每一幅作品,以“迷宫”似的笔墨,使自默有了另外的形象。正如自默所言:“现在,我则领略到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一种宛如混沌的存在。这种存在,并非完全的无序,也非彻底的变化无常,而是‘如如不动’。”事实上,他如烟雾般飘起的呈现,是用明晰、深邃和直率的方式来完成的,于是,最为变幻莫测的笔墨恰恰是用最为“简洁”的方式创造的。因此,我的看法是:自默的笔墨回答了当代绘画一种深刻的需要——对技巧的事实加以承认的需要。
与其他画家不同,自默通过笔墨让观者“远离”了他的现实,而不是接近。同时,他也似乎认为自己创作了笔墨的迷宫,认为他的读者找不到“出口”,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自默有着深厚的数理逻辑的基础,他绘画的现实性比任何一个画家都要多。他画了三倍的现实,可又极其聪明地将这三倍的基数秘而不宣。在这不可知里,他似乎希望观者认为他的“现实”是无法计算的,并且想象他的“现实”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疆域也是无限辽阔的。
《视觉场》是自默绘画创作又开始的一次新的探险之旅。通过这部画册,自默的慧海潋滟已可略见津涯,也在他美丽的“视觉场”之下,表白了他的一片苦口婆心。他需要我们深思多疑而自得之,“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我们怎能说了解崔自默呢?然而换一个不平常的角度投影过去,便觉得景色分外美丽,也别有一番收获,只是不知道崔自默先生以为如何?
佛学的语言中有所谓的“方便妄语”,西方的文本中有所谓的“白的谎言”,我猜想,这些很可能和自默先生所说的“视觉场”相类似。我们要在等等要紧处,下一点参究体认的功夫——在“谎言”之下,洞见他的“婆心”;在“婆心”之下,领悟他的真意。一旦得之,还有什么话说呢?你已经是自默的知音了。
内页三
价格决定价值论
崔自默/文
“花多少钱买它,它就值多少钱。”——这是我的艺术品价值论。
既然说是“我的”,就是我认为正确的理论,至于客观上是否正确,不便一一验证。所谓“真理”,是相对的,是一个理想值,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
艺术品是特殊商品,其价值除了经济价值之外,还包括人生的、文化的、精神的等多方面的成分。非商品属性的“价值”,传统经济理论难以概括,所以其概念与内涵有待细致解析。
这里的“它”,是实物。没有物化的劳动,只属于个人脑际的精神活动,因为还处于假设、假想的阶段,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存在,所以暂时不具备社会实际的可能性。创意、想法、理念,也需要以实物形式出现,然后才能进行交易。
具体劳动生产的物品,其中用来交换的,才是商品。不用来交易的东西,处于心理的、个性的或者无法具体使用的东西,不称为商品,其价值也无法衡量,也就不具备集体研究的意义。
劳动者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于是有分工与职业的差别,其各自的商品也被区分开来。商品的使用价值,遵循既定的生存与消费传统,个性难以摆脱共性。人类的劳动具有统一性,本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谓的文化含量和技术难度等认识,是约定俗成,没有绝对科学的衡量方法。
物以稀、众所欲,乃贵。“无价”,就是可多可少,没有固定价值。艺术品价值的最后认定,产生于市场行为中,由交易价格来切实体现。“买”与“卖”是对等行为,同时发生,等量交换。
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取决于交易中的实际的“钱”数,即资金发生量。调节供求关系,是控制资金流量的一种办法,但整个社会资金的分布,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大社会背景,影响个体消费行为,而无数的个体行为集合为社会行为。
“多少”,是个代数、未知数、变数。具体商品具体分析,虽然两件商品类似,但这一件毕竟不是那一件,因为发生交易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条件不同,价格可以相差悬殊。前后的两个“它”,因为存在于交易行为的之前和之后,其“值”已经有所差异,买前之“值”未必是买后之“值”。假如“它”不再进入流通,就不再是商品;即便再流通,也许或升或降,难以恒值。
价值,是一个在抽象与具体之间摆荡的概念。价值,是被人赋予的。“值”与“不值”,最终由个人心理认定。消费与享受,具有个性化特征。喜欢,就值;不喜欢,就不值。
值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花多少钱就值多少钱,这种买卖关系几乎是一一对应、音声相随的——前面是行为过程,后面是事实存在。
理论批评因为影响消费心理而影响市场,但不是决定因素。价格的心理认定,体现出真正知音的力量。
价值决定价格,是一般规律。价格决定价值,也是一般规律。
价格与价值关系,譬如形与影:有形而后有影,形实影虚,形可捉摸,影不可捉摸;价格为形为实,价值为影为虚,价格决定价值。
内页四
“诚虚净”三字教
崔自默/文
“诚、虚、净:儒家尚诚心,道家尚虚心,佛家尚净心,吾国文化贵乎教育并实行此三心也。” ——这是我的“崔氏三字经”,全文33个字。
人常言“心气”:“气”为客观,与主观相连。“心”为主观,主客相谐,心外无物。
“知行合一”是人类的大学问,“知”已难能,全在于不断的教育;“行”更不易,实践出真知。实事求是,事实胜于雄辩。理论是苍白的,实践之树常青。
“诚”,即仁、敬、恕、温、良、恭、俭、让、忠、孝、礼、义、信、智等,全是儒家的为人、问学与处世的方法。孔夫子讲“吾道一以贯之”、“文质彬彬”与“绘事后素”等等,都是建立于“真”基础上的尽“善”尽“美”。“美”以“善”当头,以“真”为本。和谐的集体,必须以优秀健康的个体为基础。
“虚”,即上善若水、虚怀若谷、委曲求全,虚实结合、有无相生、谦虚谨慎,是讲究策略与技术,以低下的姿态实现自己的目的,并保障群体的利益与稳定。
“净”,即善、和、空、慈悲、菩提、般若、自觉、自省,诸恶莫作,自净其意,个人心灵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净化,社会便最大程度地获得了幸福与平安。
诚心、虚心、净心,此“三教三心”还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诚心是基础、根本、缘由,虚心是过程、途径、方法,净心是结果、目标、效果。
譬如建造房屋:“诚”是建筑基础,需要端正结实;“虚”是房间格局,需要宽敞大气;“净”是摆设氛围,需要干净祥和。
《心生》、《心裁》、《心鉴》,是我的《问学三心》:“心生”是理论体系;心裁是创作体系;心鉴是评价体系。另外,“安心、用心、放心”,是我总结的“三心法”:安心是基础;用心是途径;放心是目的。这“三心”,大致也都与“三教三心”相互表里。
儒、道、佛这三教三家之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是统一的、融会的、贯通的、圆融的、通达的、和谐的,它们都是对客观实在的一种认识与学说,宗旨都无外乎爱、正、善、忍、和、美、无欲、无私、无我、知足、中庸等智慧与文明。
西学的“Excuse me”、“Sorry”和“Thank you”,其精神和实用性大致与中国的儒、道、释三学相通。
“三教合一”思想,是科学的、必然的。从任何一家一教出发,只要深入挖掘,总会到达极致的层面与境界;假如三管齐下,彼此参化、互相印证,效率自然更高。
譬如上山,不管走哪一条路,只要到了最高峰,一定是要会面的;假如没有会面,那说明,有一方还没有到达最高度。
诚、虚、净“三字经”,也可作修身养心之法。夜深人静,进入禅定状态,心中默念:诚,虚,净。——配合调息之法:吸气时默念“诚”;呼气时默念“虚”;默念“净”时则不呼不吸,处于屏息状态,是用心呼吸,是用皮肤呼吸。
我把“诚虚净”三心法,进一步扩展到禅茶之事:上午品“诚茶”;下午品“虚茶”;夜晚品“净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