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自默通信选之<<答鹤兵>> (2)
鹤兵:
上次你问到的关于央视10套《走进科学》之《解密山水画·破解笔法玄机》,我抽时间在网上看了,写了一篇《笔法何曾有玄机》,内中涉及几个相关问题,你可阅读参考。
今天你问的“当代艺术”问题,涉及的范畴也许更远大、更复杂。
首先,什么是“艺术”?我经常引用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开篇的那句话:“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 as Art. There are only artists.”(“其实本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那么可见,“艺术”是供艺术家吃饭的工具——“概念”;而“艺术家”则属于一种职业。既然是社会分工的职业,从本质上说,就没有什么高贵与低俗可言。既然是职业,就不能期望所有艺术家都成为绝无仅有的大师,正如不能苛求所有运动员都赢得金牌一样。
我写过《艺术就是扯面》等小文,来申述与艺术概念相关联的社会性问题,以及对艺术的标准、判断与批评。
“艺术”概念难以清晰,那么艺术价值、艺术批评、审美标准就难以一律。理论尚且还处于懵懂阶段,扩展到与艺术行为相联系的各个实际环节上,就有艺术价值、艺术价格、艺术市场等复杂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假如各个细节的问题被一下子牵扯到一起讨论,就容易混淆,甚至“偷换概念”。“胡子眉毛一把抓”,“鸡肉鸡毛一锅炖”,糊涂得很。
人们之所以会对“当代艺术”产生误解,主要出于对其“艺术意欲”的怀疑,或者说对其艺术本性、艺术价值的质疑;同时,因为“当代艺术”与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市场、拍卖价格等紧密关联,就容易困绕不堪。
我写过一篇论文《心鉴》,主要是解释艺术的最终价值的判断标准与力量,即:心。
真正的艺术知音,是少数的。获取有能力的艺术知音,是艺术家的幸运。
传统的商品价值论是“价值决定价格”,而我的《价格决定价值——艺术品价值新论》,则是针对当代艺术及艺术市场的独特现象而立论的。
“当代艺术”的成长,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古代艺术还算正常,属于人类的普通或高级劳动。到了现代,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作品,比如杜桑的《泉》。他把普通工业商品——抽水马桶——当作高级的艺术品来展览,一时引起轰动,主要是不解、质疑和谩骂。我在大学时期也觉得此举是哗众取宠、不可理喻,但现在,我基本理解了。
传统没有告诉我们艺术应该是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艺术不应该是什么。
带有行为艺术性质的当代艺术作品,主要是观念上的创新、创意。传统的艺术作品,是带有个性品质的普通劳动,而杜桑的《泉》,则是艺术理念上的变革。他把普通的可大量复制的工业商品,转化为艺术作品——因为有了他的签名,打上了他的烙印,成了他的作品。
——至于读者,在艺术概念上是否认同,是另一回事;因为在艺术行为过程中,作者与读者并不总能一定达成一致的意见。
——至于艺术市场,能不能买账,则更是另外一回事。艺术作品并不总以市场交易的完成而完成。可是,假如真有收藏家来购买不可思议的艺术品,又怎么解释呢?可以认为,不管收藏家出于什么目的,在事实表现上一定是认同了当代艺术家的“胡闹”,或者说收藏家与艺术家共同完成了整个艺术行为过程。
现在回到你的问题上。“旧机床”:对于一般使用过这种劳动工具的工人,再熟悉不过,机床就是机床,最多只是里面携带着他的劳动感情与时光记忆;对于一般农民或大学生来说,机床也许就很陌生,上面并不附着他的特别情感;对于艺术理论家或艺术家而言,则机床既陌生又熟悉,“似曾相识”,有了发挥想象的余地。
不远不近——在这样的审美距离上,最有活力。“旧机床”被转化成艺术品,这个“转化”:首先需要由把它当作艺术品的当代艺术家开始,他需要花钱租场地来展示它;然后,等待观众来欣赏、认同,也包括怀疑、误解、奇怪、疑惑。
北京798艺术社区里面,这样的场景不少:墙壁上还有“抓革命,促生产”、“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等“文革”标语。观众触景生情,人与物相应成趣。此时,被郑重其事、正儿八经地摆置在那里的普通的“旧机床”,真地就有了某种独特意味。
于是,虽然它“没有说明,没有处理”,在“宁静又有点纷扰”中,你却“矗立在旁边,想象着作者的意图,也想知道这件作品表达的意义”——于是,你也成了“艺术家”,成了艺术的体验者与创造者,成了整个当代艺术行为的一部分。过去与现在、陈旧与先进,“体现一种冲突”,“又或是机床创造了历史,又被历史遗忘在这里,种种猜测,种种否定,但同时有感觉头脑在沸腾”,于是最后,你“心满意足地走了”。
但是,屡屡如此之后,你“突然感觉到当代艺术品就是这样,有时能感觉到一万种意义,有时又觉的是挺无聊一件东西”;“参观类似的几个展览,这种感觉越发的强烈,以至于现在我挺排斥这种展览”。——这一点很重要。涉及到艺术的经典性与永恒审美价值问题。
经典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捕捉到了生活中最重大的审美瞬间,它可以如实描述,也可以把它提炼、抽象、夸张,符号化、典型化,把瞬间化为永恒。这需要高超的审美能力,需要社会人生的深刻性、哲学思维的辩证性、艺术创作的技巧性。
那么,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了:“当代艺术”大多是观念的转变与创意,需要读者配合作者来完成整个艺术行为,至于配合的质量怎样,因人而异。当然,传统艺术也需要作者的创意,也需要随之读者的“配合”,即知音的欣赏,否则也每每遭遇寂寞终生的厄运。
“当代”(modern):摩登、时髦,是一个时间概念。速成者亦速朽,没有难度的东西很容易被新仿效,不厚量的东西很快会被新的潮流所忘记。
金钱之链可以长流,但也有枯竭之险;惟有不朽的思想光辉,可以历久弥新。
作者与读者的配合,就类乎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精神与物质的互动,其“质量”难以尽表,有数存焉。造化弄人,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命运的外衣,不像皇帝的新衣那样容易被看破。
崔自默2009-4-1 23:57
[附录]鹤兵来信
崔老师,你好:
谢谢您百忙之中给我回信,解开了我一些疑惑,同时,另外一个困扰很久问题又涌上心头,也想请您给一些指导。
去年五一期间,我参观一个当代艺术展,地点是深圳一个旧厂房,类似北京的798,只是规模没有那么大。其中的一件艺术品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台硕大的旧机床横贯在厂房中央,没有说明,没有处理。旧厂房风扇偶尔漏出的阳光打在上面,宁静又有点纷扰。我矗立在旁边,想象着作者的意图,也想知道这件作品表达的意义。机床、旧厂房,与窗外康佳现在厂区体现一种冲突;又或是机床创造了历史,又被历史遗忘在这里,种种猜测,种种否定,但同时有感觉头脑在沸腾。就这样参观了一下午,心满意足地走了。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突然感觉到当代艺术品就是这样,有时能感觉到一万种意义,有时又觉的是挺无聊一件东西。后参观类似的几个展览,这种感觉越发的强烈。以至于现在我挺排斥这种展览。
当代艺术(也许我理解的当代艺术有些狭隘)也会随时间的流逝成为近代艺术、古代艺术。那么所谓“近代艺术”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不得其解。
谢谢老师!
学生:鹤兵 2009-4-1 16:40
(崔自默/文)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