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干主义
文/崔自默
我参加了一个没有结论的研讨会,由此很有启发。
那是一个大企业家,对传统文化有热心,想搞个大工程。他计划有了,就准备行动;心里没底,或是出于尊重专家意见之想法,于是想方设法找来一堆专家,听取大家的意见。
专家来了,也都是权威,畅所欲言,你这么说,他那么讲,最后,在企业家面前把问题摆了一大堆。看来,要想动工,还真得认真地继续讨论下去不可,甚至根本没有动工干事的必要。这时,企业家心里还有没有底气,不得而知;但他最后还是下决心:干!
“三思而后行”,按理说是好意思,但对于干实事的人来说,的确不是什么积极的态度。干事,不能踌躇犹豫,左顾右盼,最后搁浅、流产。“再,斯可矣”——想两遍,没有什么大问题,就行了,就干下去;想来想去,错过了时机,没有了兴趣,消磨了意志,最终没有行动。没有行动,再完美的计划也没有成功的可能。
我就要蛮干!我干出来的东西,未必精,未必完美,但是它绝,别人没干过,让人震惊,这就足够了。至于好还是不好,先干出来再说。讨论来讨论去,什么也干不出来,脑子里纸面上口头上的好东西,没有一点价值。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怪异,但细琢磨,却很合乎道理,试想,什么是蛮干?历史上那么多伟大壮观的工程,不都是“蛮干”出来的么?当初要不“蛮干”,能有那么多宏伟、出奇、不可思议、令人咂舌的东西么?
今天人做的所有事,即使看似“蛮干”,都是留给后人去评说的。历史,就是这个意义;也只有在这个实在的意义上去思量,历史才有评说的必要。
实践的价值,只有靠时间来衡量,而不是靠理论。理论,以理论之;理想,以理想之。什么是“理”?又如何来“论”?难以一言以蔽之。理想,从来不是靠理论来实现的,而是靠实践来实现的。理论,是用来总结实践的,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微乎其微。
问题,世界上哪里没有问题呢?“问题是”——这三个字是理论家专家们常用的东西,是一个用来否定的转折词, 但是,这一个“问题是”,却着实阻挡了好多人前进的路,打消了很多有志之士的念头,使很多本来伟大的东西就此销声匿迹。
企业家有实践的心气和勇气,只要是好事,就该支持,该鼓励,该赞扬(当然,挣了钱胡花烂糟的也有,不足与谋)。他真的干了,工程真的竣工了,也就留下来了;留下来了,也就是成了东西;大家都觉得是个东西,就成了个好东西。纵览历史上的那么多好东西,在当时,也一定是被“问题是”过的,也一定是经由了“蛮干”而产生并留了下来的。
“蛮干”,也是一种精神!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