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列子》,是道家著名的三部经典,虽方法略异,旨归则一,就是要多动脑子,别自以为是。
那天谈道教与艺术,忽然讲到《列子》,讲到其中著名的“愚公移山”。自然既然难以改变,就必须适应它,这是规律,是道。愚公的确不凡,要反其道而行之。
“愚公移山”,只能是寓言。寓言,就只能琢磨意思,不可真地预演一番,否则可以预言:一定失败。
位于河南的王屋山,前年我去过,山上还立了愚公的塑像,可见他是大名人,被后代歌颂着。
列子当然是智者、哲人,他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时,笔调很细腻:“聚室而谋”、“杂然相许”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篇》)。之所以如此细腻,就在于列子知道,这只是一个寓言,目的是告诫那些“愚公”们,不可做愚公移山之类的愚行。
那么,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道理何在?道理就在于鼓舞大众,不屈从命运的安排,敢于与自然环境做顽强的斗争。
精神——精神病,是中性词,中性词有客观性,不具有好或坏的主观判断。
愚公移山精神,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愚公决意要移山,而不是迁移自己的房子,糊涂非常,显然迁移房子比移山要省力得多!亏他还懂得发扬民主,假装着跟家人商量。大家“杂然相许”,透露着不同意的声音,但他一向主观、武断而自是的愚公,一旦决定了,别人怎么说也是白搭。他的妻子斗胆“献疑”,拐弯抹角,问“且焉置土石”,从山上凿下这么多土石放哪儿啊?愚公还真敢想,答:“投诸渤海之尾!”于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年才能往返一圈,苦了子孙们。
愚公必须是财主,家里衣食富足,否则计划难以为继,移山之行很快就得宣布夭折、破产。即便家里妇女们勤劳耕织,支持男人们移山工程,也十分可怕,暗无天日,摊上这么个家长,孩子们算倒霉了。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没错,可愚公一旦老去,后代一定有聪明的“不孝子孙”,制止愚蠢的移山计划。人生短暂,有希望的正经事还忙不过来呢。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人没害怕,神先害怕了;神害怕愚公一家人这么胡来下去,不知停止。“帝感其诚”,派神把二山挪走。此处之“诚”,是绝对之“愚”,彻头彻尾的傻子。如此愚公,天下只能有一,不可有二,否则神一定无所适从,天下的山让普通劳动者指挥得挪来挪去,不像话。
假如对个人对集体有大益,顽固一点也罢了,有情可原,甚或值得学习,比如发誓绿化大西北的每一寸沙漠,可惜愚公先生不然,他宁可移山,也不挪人,好高务远、不务实、假大空、浪费资源,他是绝对的自私、纯粹的以我为中心,他不惜牺牲子孙的命运与前途,来成就自己脑子里的那么“灵光一闪”。徒有虚名啊,愚公。
列子讲这个寓言,就是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你不可能是愚公;天下人都学愚公是多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