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天在走路,为自己或远或近的目标。
于是,我们忘记了欣赏眼前的风景。
眼前的风景,总是那么司空见惯,但是也许,正在它的背后埋藏着历史的真实,与路人包括你,擦肩而过。
在包括你的忽视中,历史的故事被继续地淡忘。
历史的故事对我们重要么?或许,它还顶不住我们手里的一碗刀削面么?
我几乎每天都到西院,在它的身边经过。只觉得这建筑有些古老,房子很高,窗户不大,在侧墙壁上开有独特的小门。这里曾经是电视宣传中心、军事法院,里面曾经住着警卫连的战士,曾经是收发室,以前还曾经是门诊部。
那天中午,我与妻子在西院的小食堂吃刀削面。很惬意,这样简单而休闲的日子,似乎有些得之不易。
透过窗子,我看到那建筑物的西侧影。抬级上是小门,门上开着小圆窗,再上面有拱饰。我只觉得好看,但还是没在意它。
昨天,我开车经过它,在红绿灯前停车,不经意地看过去,发现不知什么时候门前立了一块碑,上面赫然写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我当即一诧异;再往下看,还有一行字:“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
我告诉妻子,并决定带儿子在第二天到它前面照相留念。
是我的孤陋寡闻,使我在每天经过它时,少了一分敬意与惬意。
我很少中午到西院,今天则不同。中午饭后,我与妻子带着儿子和外甥女千容,仅仅走了百十米的路,去看它。
阳光下的银杏树,绿绿的,更衬托出红砖灰瓦的古朴与雅致。爬墙虎几乎布满了墙壁,整个建筑的每个角落都是美的。
门前,停了几辆车,有些煞风景,原来正在进行建筑维护。我们在碑前照了相,顺便到里面去看看。房子很高,正在施工,是阴暗的。走过木制楼梯,到二楼,四处有些破烂,顶棚也有些剥落。
咚咚地走过这楼梯时,我想着过去不知都有谁像我一样走过这里。这种感觉,我在沙滩的北京大学红楼感受过。当时作家亦夫在文化部图书馆司上班,办公地点就在那里。记得有一个硕大的木头皮革沙发,他说当年李大钊他们曾经坐过。可惜,我曾经去过很多次,却竟然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作纪念。
位于沙滩五四大街的北京大学红楼,建于1916年,砖木结构五层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因墙体大部分由红砖砌成,故名红楼。红楼是原北京大学的一部分,初为学生宿舍,后改为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1920年后为北京大学一院。1952年北京大学迁至西北郊与燕京大学合并,红楼成为国家文物局办公用房。红楼在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是五四运动策源地,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即在此办公。此时的北大汇集了大批名流学者,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以红楼为阵地,开展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就是从红楼北边的民主广场集合出发的。1919年李大钊、邓中夏等在红楼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后成立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北方局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办公地点曾一度设在红楼。毛泽东1918年8月至次年3月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也在红楼上班。
我眼前的这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德里北街21号西院,始建于1910年,由日本建筑师真水英夫设计。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工程中断,仅建成经科、文科及部分宿舍。现存5栋两层楼房,其中经科和文科大楼平面呈一字形,为仿欧洲古典式砖木结构建筑,外设拱廊,墙面饰卷草砖雕和壁柱。京师大学堂另有建筑遗存,位于北京城内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和59号。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戊戌维新的产物。民国成立后改为北京大学,其校址原为清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府空闲府第,现建筑保留有原府第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筑,以及民国年间建成的数学系楼和称为西斋的14排中式平房。
门前的砖头有些腐蚀,有一个当年悬挂牌匾的地方,只是牌匾早已不知去向。当初若是刻在石头上镶嵌在上面,或许又会多出一丝念想。
不知有多少这样的风景,被我们不经意地错过、遗忘。
历史,就是故事,需要很多人去书写、去补充。也许,正因为有了这些回忆,才给平淡的风景添出几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