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随笔》3月(下)
文/崔自默
这个时代还能不能出大师?
一方面,这个时代被称作“大师”的画家很多;另一方面,很多人又在埋怨,这个时代没有真正的大师。究其道理,应该说有很多方面的原由。那么,究竟我们这个时代还能不能出现我们理想的大师呢?
首先应该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大师?”这个问题似乎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回答,起码,你的回答不见得能赢得所有人的同意。不过,大师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就是在道德、文章、人品、修养和艺术才能等方面比周围的绝大多数画家高明。
在一片森林中,最高的那棵大树应该只有一棵,比周围的树都高,但是,它不见得就是世界上所有时代所有地方存在的森林中最高的一棵;可见,高与不高是相对的,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过去的历史条件里,只能出现与之相符合的艺术大师,同理,今天也只能存在符合今天社会环境的艺术大师,前后两者不能互换,更不能假设。那么,我们今天的大师,没有必要与过去的大师进行比较,更不能计较我们今天的大师在传统方面远不如过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较与计较,应该具体分析清楚,否则没意义。
信息时代信息拥挤堵塞,宛如在大广场无数的人都在疯狂地喊叫,但是,谁的声音也听不到,因为大家被大家淹没了。在大范围内,不同片段各自有自己的宣传媒体,都在不遗余力地推举自己区域里的大师,于是,即便浪费了巨大的资源,到最后彼此认可的公认的大师也难以出现。按理说,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出发,我们应该共同推举自己民族的艺术大师,省得被人家外来的大师占据了位子、垄断了市场,但是,大家争抢不断、争执不下,只好作罢,只好任其自然发展。
客观的大师,不是刻意地设计或者呼唤出来的,而是自己冒出来的。只有一棵大树的森林当然不可想象,但是那棵最高的大树会出现在哪里,谁也难以料定。不过可以肯定,那棵最高的大树,一定拥有属于自己的极好的水土环境和生存空间,假如它脚下没有那一片滋润的沃土,比它再好的苗子也会默默无闻地沉寂在它眼前这一大片森林之中。
大师的标准不能订的太高,高不可攀了就实在让人忘而却步,打消进步的积极性。拿传统的理想的最高尺码来衡量,艺术史的真正的大师也不算多,毕竟像八大山人那样的旷世奇才五百年也不易出现一个。今天的文化氛围的确与过去有所差别,但过去的物质条件与商业模式毕竟远不如今天成型与规范。最高峰之下,不可能还是最高峰,相对的高度也足可欣喜。积极的态度很重要,鼓励的力量很可观,大师有时是被积极地发觉和热情地鼓励出来的。
怎么学习大芬村?
我在写关于潘家园的一篇反思文章时,就感觉到大规模的临摹和复制传统的代表作的弊端,尤其是伪作当代名家的作品对繁荣和规划整个文化艺术市场的隐患,今天读寄来的《深圳商报》,忽然读到“大芬村已走到文化产业前列”的报道,再度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正好两个朋友在我的办公室,第一个朋友的发问是“那也算油画”,第二个朋友的感叹是“那不能算是正规的产业”。
大芬村以流水线的方式复制油画而赢利、出名,被授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当然,其品位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遵循科学的发展观,是更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美术产业能这么发展吗?能这么批发吗?艺术品,毕竟是特殊的商品,其特殊性,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来,所以其市场发展规律不完全等同于其他的商品。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方面的因素,得失相兼是必然的;尤其是针对文化产业这样一个新兴的行业,摸着石头过河是必然的选择。萌芽阶段,动向看似简单、微小,但暗含着巨大的潜能,其未来走向,就在这初期的几步。方向不能错,萌芽期过后,不能再是懵懂的生长。
兵法有云“奇取而正守”,像北京的潘家园一样,我们相信大芬村在走过了自己的萌芽期之后,在创作、生产、销售等环节,很快拥有一个美好与健康的未来。不过,在这之前,需要冷静的态度与科学的思考。
大芬村的产业方法值得推广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他地方应该“知其所以然”,科学地去效法大芬村的经验,另辟蹊径,寻找属于自己的产业道路。
总把新词换旧词
真倒霉,我不小心也谈了“大师”,也时常被人叫了“大师”。
本来不知道近来书画批评界关于“大师”的一些讨论,却偏偏在那天忽然来了精神,在我的博客里写了一篇关于这个时代还能不能出“大师”的随笔。有的朋友来电话,问我是否在应和与迎合这个关于“大师”的话题,我才恍然大悟;我不一向是不愿意跟风的,但不谋而合,自己却的确也说不清楚,真倒霉。
管画家叫“大师”是在骂他,怎么一下子成了这样?现在书画界已经不流行称“大师”了,“大师”似乎早已成了一个含有嘲讽和调侃意味的词,以后可得注意了。与称女性为“小姐”一样地难以被接受,会遭白眼,时代变化如此之快,只学习传统的老一套而不紧跟形式,看来是不行了。
按照传统的概念,“大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号,现在被践踏了,被正反两方面的力量同时践踏了。“大师”的被践踏,首先发生在恶捧与爆炒之际,什么人都可以被冠以大师的名号,都乐意接受,“大师”满街走,摩肩接踵,十分慌乱,于是“大师”踩着了“大师”,伪大师与真大师都血肉模糊了。伪大师与真大师,当然本来还是有区别的,但是,没有多少人有那个耐心地去细致地辨认了。很快,又来了另一伙子人,更没有耐心,没有一点敬业精神,开始清场,把所有的大师都哄出了街道。
不小心被称“大师”,成了倒霉事,这种观念一旦传开去,“大师”这个词算是彻底报废了。于是,不得已,大家还要寻找一个新词来代替原来的“大师”,比如“巨匠”、“泰斗”什么的。然而,我担心也许不会再过多久,这些新词还会被用滥,在人们的心目中印象大坏,于是,再被更新的词所代替。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