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自默通信集之<<答李建奇>>(选一)
崔自默
建奇:
哈哈,很高兴你乐于使用我给你用的“建奇”这两个字,就是建立奇功吧?
建立什么奇功呢?我觉得,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力所能及地干一些有千古意义的事情,应该就是奇功。比如你,虽然个人力量微薄,也人微言轻,但你身体力行,不断努力扩大影响,从自己出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众擎易举,相信就可以建立奇功。
党讲究科学发展观,而且落实到以人为本,就是大发展的基础。“人心绿色”,就有这个道理。假如不以人本,不研究人心的倾向,那么谈什么科学?什么叫科学发展?以什么为依据来判断它科学不科学、发展不发展?应该还是落实到生活实际、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哪民勤来说,绿色了,富裕了,生活稳定了,这就是科学发展——一切的思想和方法,也应该围绕这个,那才算是科学,否则就是不科学。
清朝的名臣左宗棠,已经注意到绿化问题,提倡植树,我想当时也没有什么“植树节”,左宗棠也不谈阶级和党性,但他们真地干了,而且直到今天还有效果。可惜我们很多年来一直“抓革命”,搞假马克思主义,没有真正落实到眼前的实务上,所以就显示出不科学发展的一面。总算是我们意识到生态危机,而且还为时不太晚。亡羊补牢,曲突徙薪,总是还有补救的可能。只重数量不看质量的植树节,就是形同虚设。还比如学雷锋活动,只在一天作作样子,有什么用,应该养成习惯。
我去过陕西的榆林的神木,发现那里的沙漠化治理有很大成效,那说明荒漠虽然可怕,但总是可以治理的,尤其是我们真正以科学发展的态度、真地实际干时,就会有成绩。而且,我发现在那里沙漠里有一个很大的湖,据说是上世纪30年代一场大雨后忽然出现的,一直保持至今。站在大湖边,仿佛到了海南,习习的大风啊,舒服得很,还有海鸥翔集呢,蓝天白云,十分惬意。那里开发旅游,但注意控制人数,所以保护见了效果。
“人定胜天”,这个说法欠缺科学态度,也有些狂妄,不怎么“天人合一”,但是,这种精神值得提倡,尤其是治理沙漠时值得宣扬,可以鼓舞人心,提高士气。“人心绿色”,也有这层含义。人都没有希望绿色繁荣的意愿和自信,面对黄沙,还有什么希望?
我还发现,在已经有点绿色的沙地上,竟然又有人放羊、养牛,真可惜啊。难道牛羊的利益比起整个绿色来要更有价值?当地政府应该适当管理、控制,还要给予适当的补助,或者改变生产结构,或者搞奖励,起码要给予必要的物质保障和支持。总之,只要认真,总会有办法。天下就怕“认真”二字,只要认真,一定能有结果,就怕三心二意,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装样子、搞表面文章。当老好人,怕得罪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乡镇和村庄一级的政府人员如果敷衍塞责,那就完了,因为他们是执行层。中央的科学发展观再好,下面不执行好,等于白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会哭穷,找理由找借口摆困难,而不实际做出行动,那有什么好办法。还有就是最难的人际关系,实干的干部未必被提拔,因为他实干一定会遇到困难和问题,其他人不配合倒还罢了,可恶地是不配合,故意捣乱,以浑水摸鱼,不然会显示出自己的无能与失责,又怎么办?上级不可能整天盯着下级,所以“人心绿色”又显出其重要性。
这就是自觉性,道德和良心的作用。吃百姓的饭,要对得起百姓。总理几次给民勤题字,显出对那里沙漠化治理的关切心情。“不要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个意愿,应该贯彻到每一个人心里,让所有个体的心首先绿色起来,才有集体的希望。什么最难?人心!什么治理最难?人心的荒漠化!那么大的荒漠,又不是自己家的,自己家也没那个力量,怎么办?互相等,互相埋怨,这就是集体的“无意识”。个体是有秩序的,但集体的“无意识”和失序,一定破坏整体的和谐。有时个别的害群之马,会增加整体的无序;尤其是执行层、当事者,首当其冲,责任重大。董存瑞假如没有个体牺牲精神,不举行炸药包,牺牲的人会更多。
我这么鼓吹人文生态、人心绿化,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不科学,而是认定,心外无物、境由心造!自信力如果没有了,还谈什么?心里失去拥有绿色的希望,眼里还希望看到绿色么?
祝好。
崔自默2008-12-30 21:22
[附录]李建奇来函
崔博士:
我认为书名叫《境由心造》比较好,有寓意,也能激发读者看下去的欲望!还可以加副标题《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或《拷问生态》或《今天的非洲,明天的我们》等等。
我们的国土可耕种面积因为沙化,以每年一个中等县(市)的速度在锐减,我们的人口基数这么大,将来怎么生存?在哪里栖身?
民勤的问题不是个性的问题,而是个共性的问题。不仅在我们国家存在,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新崛起的印度,国土沙化的问题更是严重的可怕。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生态安全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环境问题应该刻不容缓。博士您是搞国学研究的,对敦煌的问题应该有比常人更为切肤之痛。大唐帝国时代的开放窗口,不亚于现在的香港,曾经多少的辉煌都湮没在茫茫黄沙之中(但也不排除其他因素,比如政治、宗教等等),但环境的恶化绝对占主要部分。这都引起了共和国总理的关注,难道我们普通百姓就没有责任?
博士说的“生态保护,不仅仅应该是当前的自然环境方面的,当然这是物质方面的,是当务之急,但要有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因为环境,是可以根据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破坏了环境,还应该可以保护它,关键是观念的转化,这就是所谓《境由心造》。把握不了人心,假如只是应付差事,那么真正的环境保护是谈不上的”,这些观点我非常认同,我们不仅要做我们力所能及的,我们应该思考怎么样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来把环境当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呵护,那么,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强盛和繁荣。
一百多年前,清朝的名臣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就看到当时的荒凉景象,曾经遍栽杨柳。他是对甘肃提出“人文生态”的概念的最早封疆大吏,并且身体力行,为甘肃的荒漠重重地添上了一抹绿色。现在,我们若从老312国道的河西走廊,还能找到那些屹立在风中的百年绿踪。也许,你看到的只是一些秃枝和树干,如果左公地下有灵,他该怎么想?
博士说“只有人心绿色了,环境才能永葆繁荣。”我要讨教您,怎样才能让“人心绿色”呢?
祝安康。
建奇2008-12-29 23:26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