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戊子遣兴 > 正文 站内搜索:
论章草书一则/《熟非俗论》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0月18日 12:37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3687次

 

 

论章草书一则/《熟非俗论》

 

崔自默

 

“熟即俗也”,这一说法害人不浅。

 

熟未必俗,生未必好。熟能生巧,熟而后工,熟然后方可期自然而然、技进乎道。清姚孟起《字学臆参》云“熟能生巧,凡事皆然。书未熟而专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这话说得多中肯!“守拙”,不是要一直“生”下去,而是要老老实实先下些笨工夫,先打下基础。一些书法作品看似龙飞凤舞、笔墨纵横,然而细加观察和分析其结字草法、点画使转,却经不起推敲,其原因除了笔墨功力的欠缺之外,就是心中没底儿、笔下失准儿,于是难免在“举手投足”之际破绽百出、捉襟见肘。造型稚嫩、笔画犹豫、使转慌率、位置失当、用墨邋遢、气息紊乱,皆手下不熟之故也。

 

章草,虽是草书,亦不乏抒情性,但其冷静的成分仍很大。相对于大小草而言,其草法更有法度、更有规矩,所以熟练记忆其草法、笔顺,尤为重要。唐孙过庭《书谱》云:“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豫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尝有好事,就吴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窥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熟”,是书法得以精能的基本功。宋欧阳修《试笔·作字要熟》云:“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作字须求熟中生”。习章草,在草法熟谙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讲究韵味,使认识水平得以上升。熟能生巧,求巧绝无止境;人称“求拙”,事实上本无真正之“拙”,即便大拙中亦有巧焉。求“熟”,不证明自己无能,相反,“熟”不是谁都轻而易举所可达到的。还没有达到“真熟”,最好不要好高骛远地想“生”,生硬之“生”,就是“假生”。有人或问,儿童书法、民间匠人书法,生拙率意,不“熟”,不也很有趣味吗?应该知道,这种不“熟”是天生的,是无意识的、不做作的;而已经写过一段书法的人,就有了习性,“半生不熟”,反而令人生厌。儿童故作大人腔,或者大人故作儿童腔,都不可爱。

 

“技进乎道”,“技”离“道”不近,不是谁都能“进”的,况且,如果不下工夫,连“技”也得不到,遑论得“道”。作书法,只要下笔熟练,“神品”不敢说,“能品”问题不大。“技”的衡量标准,是熟练程度。熟练程度不光中国艺术讲究,西方艺术也特重视。“绘画应该看上去很轻松,虽然它是通过艰苦劳动而获得的”;“完美的作品应是一挥而就”[1]。熟练了,创作速度就快了,看起来也轻松了,也在其中可以感受到创作的快乐了。知其妙,才可以享受其妙,游刃有余的超妙之感,是一种高峰体验。“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2]。熟练,才准确;准确,才有力。用笔如用刀,在于“确切”,顾名思义,确而切之,没有多馀的无用的废笔废墨,倘不确切,枉自用力。技法不熟、笔墨不精,想表现心中的情绪根本无从谈起。

 

“作字要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3]。痛快而不吃力的实现,是最大的成功。熟练了,驾轻就熟、举重若轻,用力虽少而见效最大。熟练至极时,如形影之随,如声响之应,乘奔腾迅,绝无间隙。“难易虽殊,并资博练”[4],熟练程度制约着的艺术创作的快慢,反映出的问题更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都需要“博练”;否则,没有这样一个熟练的条件准备,“学浅”“才疏”,必“空迟”“徒速”。

 

“俗”的一大原由,就是表现能力的有限。只有技巧熟练了,会艺高人胆大,才不会有所顾忌,也更可以得心应手,在心血来潮之际,把预备好的感情按照既定的方式流淌出来。没有技巧,总是缺陷。生拙之真者,乃是得之熟练之后,最有味道。“元人用笔生,用意拙,有深义焉”[5]。傅山“宁拙毋巧”之说,浅尝辄止者偏执之以为至理,最误导人。临池入手便不欲巧而欲拙、不求美而求丑,则去道日远、致远必泥。大凡人之为艺为道,或扬其长,或避其短,得一而可;倘具熟练之技法,则既能露其美、又能遮其丑,不亦善哉?

 

什么程度才算是“熟”呢?其实,“熟”的涵义并不那么简单。理解“熟”这一概念,可以印证“损”这一为道的过程;直言之,熟练的过程,是“为道日损”的惟一路径。“熟”有精深与粗浅之层次别:粗浅之熟会因熟而轻飘,甚至油滑而入俗;精深之熟是真正意义的可以经由之而进道的“熟”,是勇猛精进的、日有进境的、不断有“新的经验”[6]的熟。《大学》记《汤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打破过去记录的过程。“熟”,对于有学识有才情有创造力的真正的大师,大概是永远不会实现的境界,一旦实现了,也就意味着不再前进了。卖油翁所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7],是就目前水平而论;假如他再回去继续努力,增加难度,把油勺与葫芦的距离再加大,再练习、再熟练,不日当来云:“惟手更熟尔”。

 

“始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华生客慧。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8]先精微而后可以狂放,至熟练而后可以传神。推许“熟”,并不是怂恿“字匠”,前提条件是提笔并非率尔操觚之徒。

 

--------------------------------------------------------------------------------

 

[1] 米开朗基罗说:“作品的价值不能用制作过程中所用劳动的总和来计算,而是根据作者技巧熟练程度的价值来计算的”,“我是把伟大画家的作品评价为具有最高价值的,即使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只花很少时间”,“技艺拙劣的画家,用许多年工夫画出来的东西,不管人们怎样地称呼其作者为画家,我对那些东西的评价是非常低的”;“用非常敏捷的速度和熟练的技巧去做任何事情,才是有用的和好的”。见:《国外美术资料》,1978年第4期,第18-23页。另:“简简单单的一笔,轻松地一挥而就,让人觉得画家的手不需费力,也不需要技巧,自然就移动到了终点,而效果与画家的设想完全吻合,这才体现出艺术家的高妙之处。”此言出自版画史上最重要的技术革新者意大利画家卡斯蒂廖内(Giovanni Benedetto Castiglione,约1616-1670年)。见:《美术译丛》,1986年第1期第35页。另:尼采《出自艺术家和作家的灵魂》,《悲剧的诞生》,华龄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

 

[2] 刘琨《重赠卢谌》,《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册第1176页。

 

[3] 《记与君谟论书》,《东坡题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卷4231页。

 

[4] 司马相如、扬雄、张衡的“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而枚皋、曹植、祢衡的“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无论是缓速还是长短,都不容易,所谓“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

 

[5] 顾凝远(1580-1645年)《画引》有论生拙云:“画求熟外生,然熟之后不能复生矣。要之烂熟圆熟则自有别,若圆熟则又能生也。工不如拙,然既工矣,不可复拙;惟不欲求工而自出新意,则虽拙亦工,虽工亦拙也。生与拙,惟元人得之。”见:《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页。

 

[6] 与皮尔斯和詹姆斯一道,美国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为实用主义哲学流派的创始者,著作甚丰,美学著作《艺术即经验》很有影响。他认为伟大的艺术品其“永恒性”在于能不断产生“新的经验”。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7] 欧阳修《归田录》,《唐宋八大家书系·欧阳修卷》,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8] 邓椿《画继》,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册第70页。



总共1页  1  
 上一篇: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王化>> (1)
 下一篇: 论章草书一则/《关于字外功》
  相关文章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王化>> (1)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可航>>(2)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可航>>(1)
·崔自默通信选之<<致李斌>>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李建奇>>(选十)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李建奇>>(选九)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李建奇>>(选八)
·崔自默通信选之<<致路航>>
·崔自默通信选之<<致田向东>>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李建奇>>(选七)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李建奇>>(选六)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李建奇>>(选五)
·崔自默通信选之<<答李建奇>>(选四)
·崔自默通信选之<<致许淑云>>
·崔自默通信选之<<致缪哲>>
  图片推荐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1)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随感笔录(3)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栏目导航
随笔
戊子遣兴
乙酉日记
丙戌随笔
丁亥闲墨
己丑述怀
庚寅随笔
辛卯随笔
壬辰随笔
癸巳随笔
推荐文章
·崔自默出席《一路锦绣》山海尊首发仪式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专题片之《崔自默》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