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墙北调---京城文化又添亮点
崔自默
新启用的坦博北京艺术中心,是移自中国南方的明代祠堂,属徽式建筑。
中国南方的古代建筑,尤其是徽派建筑,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白墙、飞檐、木雕、石刻,古意盎然,极具欣赏价值。
南方建筑在南方,不算稀罕,但移到北方,在首都落脚,就特立独行起来。它已不是为了简单的实用,而是保护、欣赏、收藏与展示。
原工原料、原汁原味,整个建筑被移居过来,出现在北京都市,着实不易。每一个零件都要认真标号,分头组装,恢复原貌,连屋顶的破旧瓦片,都在原来位置上。偶有朽坏的柱脚,为了牢固安全,也是用老木头修旧如旧。
这座古祠堂被放置在了巨大的玻璃框架内,从此不再经受风雨侵蚀。晚上,华灯初亮,从不远处透过玻璃看进去,焕发着一种奇异之感。
祠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家族礼仪场所,族人把它当作家庙,在此崇宗祀祖,或办理婚丧寿喜诸事,族亲们有重要事务商议都来聚会。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到明代嘉靖年间才允许民间联宗立祠。祠堂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相当于封建道德的法庭,此外也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或附设学堂。祠堂建筑一般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就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家族光宗耀祖的象征。
该祠堂门前有雕砖护墙,有一对石狮和超高拴马桩。门楼为复杂的木制结构,如翼飞耸,两侧木柱浑圆,端严高擎。前厅藻井为七层七角,上顶有木雕的龙头,可见其规制之高。第二进南墙上悬有“敦睦堂”,是一老匾,北侧设一水池,有金鱼嬉游。往后从东西两侧均可走进正堂,正堂的南面有戏台,台上正中有木塔式尖顶,左右共六门,周围雕刻谨细。正堂大梁呈拱型,为香樟木,原树应在直径两米以上。祠堂各局部木雕,或人物、或花卉、或走兽,层层深透圆活。地上铺老石板,前后东西两侧共有十数房间。
置身五百年的明代祠堂内,在老戏台下听戏、喝茶、聊天,或上台说话、亮喉掉嗓,或四下欣赏高低错落精美绝伦的木雕,或抬眼略过屋檐看天,格外一番情致。
南方的徽式建筑、古时的遗礼风容,在北方、在当代,时空再此开始方便地转换着。心,被调动起来,穿越了门墙的阻隔。
移风易俗,文化的传承、艺术的教育功用,直如春风化雨,值得好好思考。南水北调,是为了均衡利用自然资源;南“墙”北调,也是同理,南方潮湿木头易腐,一般建筑不可能得到妥善保护。科学发展,客观分析,合理利用,物质遗产可以积极而灵活地保护,创造更大价值。
逃离尘嚣,远追古韵,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求浪漫,发觉文明。
坦博北京艺术中心古祠堂正堂一角/崔自默摄影
祠堂二进院敦睦堂老匾
正堂戏楼一角
艺术中心正堂一角
[相关链接]2007年9月1日崔自默博士等参观坦博艺苑默艺空间西山馆建设工地
/Article/info/news/200709/20070904153845.htm
移建中的明代祠堂一角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