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收不收门票只是一个姿态问题
崔自默
博物馆免费开放,不收门票,对于单个观众单程行为而言,省了钱,当然是好事;对于公众集体而言,每个人都获得免费观看的权利,与每个人都收费,水涨船高,效果是一样的。钱(currency)就像水,需要流通,不流到这里,就流到那里,都一样。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形成一个连通器,各个分支的水平是平齐的。当整个国民经济发达、整体消费水准得到提高,物质生活丰富、满足之后,精神享受提到必要日程,才会出现新差异。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于社会问题,不管是物质经济的还是文化艺术的,只有站在整体的高度上来观察,才可能做到融通、合理。对于博物馆而言,要讨论收不收费的问题,应该具体分析,但又不能太拘泥,需要有大市场观、全局观。钱从左口袋掏出来,转移到右口袋里面,总量却不变。属于公众的东西,对公众免费开放,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要取决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博物馆有了充足的资金,可以来维护日常的运转和开销,门票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当然就能实行免票,说起来也好听;假如反之,博物馆资金紧张,门票收入还算是一个数字,当然不能砍掉,收费也就再所难免、情有可原。
近些年国家经济繁荣,稳定发展、进步,取消了有史以来一直延续的农业税制度,足以证明国家的整体实力。文化和艺术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更是脸面上的事情,相应条件富足之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艺术享受问题得以考虑,可喜可贺,值得骄傲。博物馆,除了有征集、保护、陈列和研究、展览等功能之外,兼具教育和娱乐功能,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教育可以免费,博物馆当然也可以免费。
免费,体现了普遍公平,但不可能同时照顾到特殊差别。博物馆有不同的专业分类,也有国有和民营的区别,观众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博物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实施相应的门票办法。对于民营博物馆而言,没有政府资金补贴,还需要上缴经营税,假如没有其他基金的后援支持,它捉襟见肘,无可奈何而收费;当然也需要合理,不合理,贵得离谱,自然就受到市场杠杆的制约,没有了观众,门票也失去了意义。类似的话题,比如大学学费该不该全免,也在讨论着,就目前为止,学费是大学运营经费中的很重要的一项,除非不需要收学费也足以维持,学校是不可能不收费的。至于说学生有贫富之别,学费能不能拉开档次、看人下菜碟,那显然也不可行,因为不可能做到实际调查、绝对公平。想做到绝对公平,往往事与愿违。事物发展有其自然选择规律,在矛盾进行的过程当中,渐渐趋于合理。
买门票不丢人,作为公民给国家做贡献应该觉得光荣。国家提供文化福利是好事,前提是具备充裕的客观条件。政府兴建、财政开支的公益性博物馆,免费开放不成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控制参观人数、如何起到正常而有效的教育功能。收门票不仅仅是增加博物馆收入的一个渠道,也是调控参观人数的方法之一,很多重要的古迹博物馆,假如人满为患,无疑会惨遭破坏;假如设备先进、教育到位、服务细致,又免费参观,闲人无事到处溜达,无心学习、态度不端正,势必造成额外负担。人口众多、素质亟待提高,我们不能忽视这个现状。发达国家的很多公众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但同时应该看到,很多博物馆又是收费的,比如拥有博物馆最多的法国,走的是贴近群众的“低价路线”,收费有其象征意义。总之,博物馆收不收门票,倒不属于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不是本质问题,而只是一个姿态问题。
有人说目前我们群众还没有参观学习的习惯,博物馆还不如旅游景点热,这是现实,但同时可以发现,一旦免票又每每闻风而动、观者如潮,这说明人们潜伏的文化消费势头复杂,审美心态需要逐渐调整、平衡。至于说很多高雅的博物馆即便不收门票也是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寂寞花开,则是另外的话题,毕竟文明需要普及、教育需要时间。门票有无、价格高低,不是一个绝定性问题,却可以反映民众对于接受文化教育和主动欣赏艺术的态度问题。经过一段盲目和幼稚期以后,文化消费趋于平稳,进入正常期。此时,观众能不能经常光顾、愿意不愿意花钱,自然而然;虽然博物馆不收门票,他们却因为真心喜欢、实际需求,所以在走进博物馆参观之余,会购买图书资料、艺术复制品以及享受诸如餐饮等附属服务。观众消费一旦属于自愿,那就等于收取了门票。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