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与享福
文/崔自默
又快暑假了。每到暑假,我就想着带儿子回老家看看,让他实地体验一下农村生活。儿子都八岁半了,我觉得能熟悉一下农村生活的经历,对他是有好处的。
在我的眼里,城市的孩子几乎没有像样的童年,因为他们过着与大人一样的生活,一样的节奏,一样的按部就班,单调而乏味。
我的童年记忆,虽然有些酸涩,但到处是丰富而鲜活的东西,充满着新鲜的空气,游走在有色彩的田野上。
我想把儿子放到田野里,让他看田野里带着香味的色彩,吹一吹略过庄稼地暖风。当然,还想让他品尝一下走在垄间拔草施肥的感受,那对于他一定是经受不了的苦。其实,对于当年的我或者现在的我而言,田间的辛苦劳作,不能算是什么享受;如果说是享受的话,也只是在存在于脑际的回忆里。
辛劳之后,能让人迅速体验到安逸,更能实际地增强幸福的度数。我希望儿子能体验到高浓度的幸福,但又不希望他经历苦累,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事实上,儿子与我,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之中,也会面对不同的生存考验,我是多虑了。我有属于我的考验,他有属于他的考验,所以,我没有必要让他体验我的考验,即便那样,就有利于他的发展么?我们不知道哪些苦应该属于我们,所以,也就不能主动地去设计和设置它、承担它。
如果说我想把田野的快乐也介绍给儿子的话,大概也是一相情愿的。先不说快乐更多的也是在回忆中重新体验与品味,就是在当时,也是短暂的,转眼也就不新鲜了。儿子在乡间的快乐,也许只是陌生的好奇感,还有,就是在没有车辆奔突的街道上自由地无拘束地与小伙伴们痛快地玩耍;然而这种好奇与痛快,只是半天的时间,毕竟这种生活方式不属于他——他会很快忘却的。
真正的快乐,是源发于生命之根之本的。生于斯长于斯的感情,是长期养成的对土壤的习惯与依恋,那是不能做短暂的移植的。那么,对于儿子,他的享福与受苦一样,也是我所不能预先设计与设置的;我毕竟不是他,不知道哪些东西最适合,哪些东西属于他。
哪些东西才是属于我们的呢?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