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的《邪不压正》
崔自默
好片子不是让一帮一般人流泪鼓掌然后完事。好片子的标准一如文学与绘画,能经得起反复看,反复琢磨、品味、讨论、审美,反复。最近姜文电影“民国三部曲”之一《邪不压正》,即是佳例。
“生书熟戏”,听书得是生疏的,看戏得是熟悉的。对于影视作品,看第一遍时,是否吸引人靠故事情节,细节好坏往往感觉不出来。看第二遍时,旁观者清,才能开始仔细欣赏艺术。
“就是为了这点醋,我才包了这顿饺子”,姜文这部电影,就如他这句台词,如此用心、有意。联想思维,由此及彼,才是艺术。苏东坡说“谈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那么,论影必此影,不是好影人。电影的好坏,不是电影说了算,好比鼻子的好坏由五官说了算。
真相、真实、真义,一千个人眼里最少有一千零一个《邪不压正》。平正是个连绵词,正就是平,平就是正。邪,歪斜,需要折腾一番之后早晚倒下,复归平正,这是物理常识,伽利略定律。
相对于社会变迁,再长的电影都是短的、再大的屏幕都是小的、再浓的色彩都是淡的。
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电影镜头里的内涵能是什么呢?书里面的内容能是什么呢?画面里的云烟究竟代表什么呢?
艺术,只是给历史打了个招呼。历史(history)就是“他的故事”,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即便我们在场,一直站在屋顶上,也仍然是看客。旁观者面对庞杂的故事情节,只能看到局部,只能靠揣摩把握来龙去脉。
传统与经典就是集体记忆。对于影视作品而言,作品要想立住,其中人物必须立得住。
人物能否立得住,不全是演技,而是源于复杂的历史站位、心理活动、形象塑造。“复杂”,对,很关键。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就在于矛盾复杂,尤其是人性的强烈冲突,好坏、真假、是非掺杂纠缠在一起,最终答案就是:无解、没办法、不得已。
巧红和李天然这条“复仇线”是主线,蓝青峰和朱潜龙这条“谋局线”是辅线,两条纽结,相辅相成。至于唐凤仪则属于插科打诨的佐料与暗线,对于大餐而言佐料不可忽视,暗线也常常成为破案时捕捉信息的重要来源,比如“解救张将军”这条暗线。
这几波人玩命折腾一番,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之中,有用吗?
以叙事技巧评价姜文电影,就输了;以审美境界讨论姜文电影,就赢了。是读者自己的你输你赢,而不是姜文和姜文电影。看完有用吗?如果只图个乐,另当别论。
姜文的民国三部曲《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与他早几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异曲同工。
姜文电影一直主张“讲究才是根本”。拍年代戏还讲究讲究,难度不言而喻。大到尚未竣工的金门大桥,小到衣服扣子尺寸,姜文邀来专家造型,力求很民国。姜文电影画面感很强,不单是好看,更暗含深意。每一处讲究的背后都是成本,一个个将就的结果就只能是将就而不会成为记忆。
服装道具,是导引视觉效果的重要途径。装者,壮也。导(導)者,道也。道就是函数,不讲究就不行,数学肯定不及格。姜文电影真材实料,点点滴滴,地地道道,因为真东西会说话,好东西有气场。
气壮,早年看姜文荧幕形象即有此感。
什么叫讲究?那是艺术韵味,文化积淀。要看懂《邪不压正》之前,你必须知道一些关于老北京的“民国梗”,比如,复原北平城、昭和北京地图、梁思成的城墙立体公园、京师拆卖城垣案、觉罗的红腰带、帕梅拉分尸事件、燕子李三、梁启超的肾、施剑翘刺杀孙传芳、张自忠逃离北平、东交民巷使馆区等等。正如马未都《民国北京·邪不压正》文中说:“《邪不压正》有故事跌宕起伏,有风景现实梦幻,有情惑秀色可餐,有民国,姜文把收官之作置于北平,让四九城、钟鼓楼、协和医院、六国饭店、北海团城、东交民巷等等复活,让我一个目睹了北京变粗变糙的老北京过了瘾,让不知北平那几十年风云际会的新新一代也了解了这座城市,这恐怕是电影之外的最有价值的收获。”
牛不是吹的牛,精品需要专业团队,一起沸腾体力、燃烧热情。光沸腾还不行,还得让沸腾燃烧起来,这在物理和化学上称之为“升华”。燃者,然也。这年头干什么都讲条件,人最难拿捏,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姜文做到了,一部部精品出来了。
精微广大,技进乎道,自在三昧,游戏神通,只有真正的艺术大师可以做到,比如姜文,亦庄亦谐,邪不压正。昨天看了一段花絮,拍摄现场姜文给许晴说戏,“魅惑瑜伽”,就是姜文教许晴怎么调情。许晴说跟姜文合作,真是享受。姜文是不是高手,你说?
“邪不压正”里暗含中庸之道,仔细看看,会慢慢读出姜文电影的高明所在。——“极高明而道中庸”,“邪不压正”的中庸,一般人未必这么想。过犹不及,矫枉过正,奇取正守,奇正相生。
社会人生的画面譬如冰与火,上面是火下面可能是冰,下面是火上面可能是冰。两种力量的较量与配比,改变着画面格局,也显露了诗句一般的时局与面貌。
民国戏好看,就是因为乱象,那股乱劲,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观众与演员与前后场有时完全是一锅粥。
张颐武在《〈邪不压正〉:依然姜文和超越姜文》里说:“看起来有无数可以解读的细节和符号,每一个场景或情节都有一种可供解读的深意或某种微妙的指涉,但这一切又是被电影的密度极大、节奏极快的故事所淹没。似乎每个镜头都有微言大义,但它们都转瞬即逝,立即就被新的东西所迅即覆盖。电影想说一切,但又似乎一切都难以把握,大量的意象在电影中漂流,恢弘的老北平的景观和间不容发的故事的演进都让人沉迷在电影的进展中,找不到出口。”
即便不承认,人们大多喜欢想乱象、看乱象、听乱象、说乱象,比如绯闻。既然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那就不妨嘴里骂着,心里等着别人替自己去完成。
姜文选择这一段光阴合情合理,什么都可以有。各种中国人、各种外国人、各种刀和枪、各种把戏游戏,总之,可以展开布置各种戏。
那个时代,国人互不信任,还谈什么国力啊,一个字:太乱。
历史就是风景,社会就是风景,人就是风景,精神就是风景,思想就是风景。
被束缚的风景、被解放的风景,当思考这些问题时,传统成为配角。姜文可以把各种文化传统当做配角,趣味、风格与意思才是主角。
风景总是自由自在的,束缚风景的是人,解放风景的是谁呢?姜文就是解放者之一,他不能硬来,需要技巧和手法,他的工具就是镜头语言。
暴力能成为暴力美学,宛如在宁静的瓦尔登湖偶遇,并找到一把开心锁的钥匙。开心锁,可以双解,既是主观也是客观,宛如审美过程的索取与给予之际,非我即我,都成为被解放的风景。
优秀影视作品,剪辑与配乐至关重要。《邪不压正》是现代与古典的完美结合。看一个人的审美水准就看看他听什么音乐。特别讲究镜头节奏感的姜文,无疑喜欢古典音乐。情节、镜头、台词、配音,都在紧凑的节奏中,密度很大。
看姜文的电影感觉不轻松。的确,轻松成就不了绝世高手,一旦臻至高处不胜寒的高度,他也不再希望轻松,因为他紧迫感,有更多追求与寄托、责任,此时他的对手只能是自己。
一串串屋顶上行走的镜头都是油画。大钟顶上的小酒与瞭望,温暖的夕阳与浪漫的音乐,荡漾着瞬间即永恒的美感,那是法喜。观者稍微一心动,脑子就不知漂移到了哪里,忘却了身边的杀声与枪响。
英雄和美人总是在你不经意的地方出现。一往情深之时,真不想醒来,不想面对凡尘,不想从屋脊回到街道。
电影宛如绘画、中医。对于一般人而言,不是不懂中医科学,而是不懂中医更是不懂科学。不是不懂绘画艺术,而是不懂绘画更不懂艺术。电影的“不懂”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社会、人生、艺术、摄影、音乐以及隐忍、发泄、清纯、孤独、暧昧、糊涂、渴求、等待、偶然......
事实上,任何意识形态都不可能真正统治人。外表越是加强地禁锢严紧,内心反而越是趋向于稀松自由。如此,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弄不清楚谁在彻头彻尾地讽刺谁。
观看者自我设定的角色、立场、观点,有时就已经决定了他的感受、效果、结论。这就是姜文电影的教育意义,即便它的境遇并非那么顺风顺水。
电影与绘画异曲同工,有了辽阔的时空、浑沌的逻辑、庞大的叙事、多变的视角、复杂的情绪,一下子就不易懂了。不过,宛如以“不可说”三字传法,虽然广大到不可捉摸,其精微仍无上甚深。精致的结构、精美的画面、精细的镜头、精心的配乐、精妙的对白,内容就是形式、形式等于内容,若只图单纯省脑子,读图足矣。
画面与镜头“不可说”的东西,需要个人意识、体会、参悟、反复解读。
深刻到骨头里的时候,幽默才有穿透力。姜文和廖凡各自在车里面对子弹乱飞那段戏。“我觉得有意思”、“不躲”,这情调、神态、台词、动作、场景、音响、气氛,击鼓传手雷,绝对绝——乐得揪心,揪心地乐,邪不压正,堪称境界。
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国人,你怎么躲?躲到国外,你还得心系家国故园,不是吗?卖国?有民族气节的人谁敢那么想那么做?!
未知之前是知识,已知之后都是常识。尤其是艺术界,很多年轻人总以为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上来就吆五喝六这那那这找不着北。学然后知不足,老前辈的地位与高度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敢于不断塑造并打破自我,自我挑战的姜文绝对是独孤求败。高手不会轻易拔剑,拔出来也不会随便挥舞,问题只在于套路针对的对象。
知之始能好之,好之始能乐之。颇有趣的是,姜文饱受“争议”,弄不明白的就不怎么喜欢,特别明白他的就更喜欢。美学中的“授受关系”是个大问题,姜文没有“屈服”。适应是为了征服,姜文在适应自己,对于电影导演而言,因为难能,所以可贵。
自以为师不同于自以为是。姜文的境界是“师心”,那超越于师法传统、师法自然、师法老师。姜文必须自问自答、自我反省,以心为师。观众与读者也一样,姜文的电影奇怪吗?其实,很多答案埋得并不深,只要你用心。
改变历史是创造未来,而不是篡改过去。
为什么“不好好讲故事”,因为,故事如果是真实的,大多情况就不能好好讲。真理是大白话,要讲当然需要委曲求全,需要技巧,除非想骗人,否则何必扯着大家耳朵天天让人听。
姜文回不来了、姜文回来了、姜文没有走,其实姜文一直就不会走,因为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必须在现实与理想狭窄的夹缝中走出一条浪漫之路。浪漫需要牺牲,换言之,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我始终认为:大师不是桂冠,而是责任,以不同方式传播良知与仁爱。爱就是心心相印、心心相受、掏心掏肺,不能把假东西给人,谎话连篇怎么好。
高明的艺术,一定见性明心。所有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自己,非我即我,不一不异。除了我还是我,当然是主观再创造了的客观。
艺术天才,必须偏执狂。艺术大师,必须特立独行。思维与行动怪怪奇奇,乃是真正艺术大师的象征。寻寻常常者流只能欣赏寻寻常常电影,惺惺相惜于是终究邪不压正。
是姜文也不是姜文,不是姜文也还是姜文。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因为姜文在变化、成熟,准确地说,是一直在完善,走向尽善尽美。
知我心者谓我无忧,乱我心者谓我何求。小艺术凭小情趣,大艺术一定是靠玩命,那是生命的寄托。真画者勇于解衣磅礴,真艺人饱含忧患意识。“虑而后能得”,如此,俗流上立定精神,笔锋下铸造生活,镜头外脱换胎骨,浑沌里放出光明。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