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感觉 心的体验
——读《中华视觉艺术图库》第一辑
崔自默
美,是一种感觉,需要体验。美,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是一种经验,经验需要积累。审美,具有主动性;而主动性,是可以在被动的刺激下产生的。
摄影,是对真实物象的一种“复制”,虽说这种复制算不上真实,但给人的感觉,却完全可以是真实的,甚或超越真实。其间,不光是一个视觉转换、视觉心理的问题,更有“能动性”之原因在。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即“授”与“受”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动态的。仍以摄影作品为例来分析,暂时忽略作者创作时的目的性,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处于一种有意与无意的中间状态;作品能动地给读者以“经验”,这个过程虽说是间接的,但与读者切身而直接的经验,有着一定程度的异曲同工。当然,这与摄影师的技巧和艺术思路不无关系,但更多的,是这种艺术方式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表现在外物上的与彼此的差异,而表现在作者具有从被动中引发主动的能力和效应。
在我读到《中华视觉艺术图库》的时候,我为之一振,这是一套虽不特别但却很独到的摄影作品丛书。对精彩的摄影作品集,我并不陌生,并每每为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幸庆。人,毕竟不能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到处作逍遥游,能通过影象来体味真实,是人类精神的胜利。眼前这套图库,之所以说其“独到”,是基于其结集成册的理念和做法。
英人约翰·伯杰在《视觉艺术鉴赏》一著中,开篇即说,“观看先于语言”,并以儿童的认知过程为例。这套《中华视觉艺术图库》,除了在篇头说“本图库旨在为从事美术创作、工艺设计、建筑设计和传媒美术工作的人员提供所需的图像资料”等短短几十个字外,此后便无任何言语。这不知出于什么想法,但其做法无疑是成功的。书中的每一幅图片,都没有名称,这初看似乎一种缺憾,但细想实乃另一种高明;因为,任何一个名字,即便再恰当,也必将限定和制约读者的思路,从而妨碍他审美的主观能动性,最终降低作品的回味力和附加值。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套图库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视觉艺术的作用,它比起文字描述来,要精确而丰富得多。
《不死的胡杨林》、《沙漠之舟》、《甘南藏区人物》、《青海玉树赛马会》、《西域古城遗址》、《西域山川奇境》、《黄土高坡》、《陕北古民居》、《三秦古民居》,这是该图库第一辑九册的书目。胡杨林兀立在沙漠荒野,它们那残破如铁而又饱含活力的躯体,告诉你什么才是生命;驼群在烈烈风沙中,引颈长啸一声,踏向远方的风景;衣着奇特的藏区老者、孩童,女子、僧众,都是满脸的神秘和虔诚;你可以在蓝天绿草之间歌舞,与赛马会上民族兄弟磨肩擦踵;站在一段古城墙下,夕阳把你的身影拉得好长,你开始揣摩那逝去已久的文明;西域奇境,在白云白雪下,你从未如此畅快地凝视那水丽山明;黄土高坡,猪驴牛羊梯田,隔院相呼,你立刻能听到窑洞上的脚步声;陕北民居,门楼影壁,远眺家家收获,你醉心于那玉米的金黄和辣椒的鲜红;三秦旧宅肃立,从怀旧况味出发,你轻轻走过一段逼仄的胡同,你的感觉活脱脱地跳跃着,而周围依然静谧而冷凝。我的笔墨是如此的笨拙和累赘,无法形容观赏这些图像时的感觉。这些图片,不用叙述与导游,完全是心的体验。
这套图库,除却艺术性,更讲究实用价值。它像“毛坯型”的艺术品,具有不衰的魅力,它之所以常看常新,就在于把广阔的想象力留给了读者,读者得到了再创作的无限权利和自由空间。里面的每张图片,就是一幅得体的绘画素材,宛如从菜市场上刚刚采购回来的一篮鲜磊的菜蔬,读者如画家艺术家们,可以各备会心,各用其妙。
(《中华视觉艺术图库》第一集九册,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每册定价19.80元)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