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醉先生的艺术
文/崔自默
东风不记西风怨/67x67cm/2004年/陈醉作
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越想写好一篇文字,就越感觉吃力。也许是因为想得多了,思绪就复杂起来,于是笔墨难以一气呵成。司空图《诗品》里论“冲淡”说,“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用以体会那种似真实幻、似熟悉实陌生、似已知实未知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在生活中有,在艺术审美中更常见。
《诗书画意——陈醉绘画书法诗词选集》,当我捧读到陈醉先生这本新著时,又遇到了上述的问题。我分析其中大概还有两个直接原因:一来是陈醉先生的艺术作品本身不简单;二来是我对陈醉先生其人不算陌生。
认识陈醉先生,大致是在1990年,是我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工作的第二年。此前在大学期间,1988年我读过陈醉先生那本轰动全国的《裸体艺术论》。这本著作可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破冰”之作,它冲破了荒唐的封建禁区,开启了国人审美的眼睛,完成了一次艺术普及教育。
“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苏东坡论艺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人论艺”,是艺术审美和艺术批评中难以摆脱的现象。毕竟,艺术是人的艺术,人是社会中的人。我欣赏陈醉先生其艺,并也同时钦仰其人,所以更觉得他的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不同凡响。
第一次与陈醉先生见面,是在他红庙北里的家中。陈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语言睿智、文雅,才气斐然,同时让我感到一股热情与厚道。后来我又几次登门叨扰陈先生,请益书法和篆刻。很快,好多年就过去了,此间在一些艺术活动中,我遇到陈醉先生,他关心地问到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为我的进步而高兴。2003年,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我们成了同事,我可以更多地得到陈先生的指导,也从此,我对陈醉先生及其作品有了更多的理解。
印象最深的是陈醉先生的一张油画《火祭》,我在最初读到他的这幅代表作时,从内心当即感受到震撼与启发。画面上的构图和色彩,都极具张力:抽象的少女扭曲在黑暗中、挣扎在困厄中;经由表现主义或象征主义的手法,关于美与人性的质问托盘而出。我还记得在陈先生家的墙上,挂有一张他创作的书法《大象无形》,笔墨变化大,在规矩之外追求的是那种难言的意象与独到心境。
中西合璧,陈醉先生是这样一位当代的艺术大师。他最初学习油画,受到了正规的学院教育,所以首先,他的画属于“学院画”;因为有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所以举手投足、自然而然,他的画又是“文人画”。陈醉先生认为自己应该是“具有文人画精神的学院画”。对于陈醉先生,翟墨说他具有“士大夫”情怀,吕品田则说他那审美的文化眼光有“光子”的“穿透力”,总之不管怎样,难能可贵的是,陈醉先生没有被既有的成就所框限,他有更高更大的艺术目标。
以《长恨歌》为代表的一批作品,可以洞见陈醉先生的艺术造诣与心灵境域。那,需要底气、才气与胆气。正因为具备了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拥有着情灵摇荡的艺术才气,更有着“一以贯之”的精诚实践,才有了独特的陈醉及其独特的艺术。他的诗,是言志、言情,更是思想、思索。他的书法,气象开张,是他寄托与排遣情思的渠道。
“画好不易,有格更难”,陈醉先生如是说。他笔下的美女,并不是格外一律的美,所以欣赏起来,仍然需要意在言外。“意”,总是超越所有语言形式而存在,视觉艺术更不例外。曲则直,求意看似间接,其实直接,是必然的选择。换言之,陈醉先生借用抽象、变形、夸张、符号化的人体,更可以方便地引领读者到达他的目的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其目的还是内容本身,方式与技巧都只是工具。内容与形式的巧妙结合、谋篇与创意的率性自由、书画在构图与用笔上的统一,这些都使他打破了中国画单一模式的视觉习惯;尤其是他书法写意的线条,勾勒出人体瞬间的动静之态,每每似不经意,却匠心独运。
鲁迅先生译坂垣鹰穗《近代美术史潮论》一著的开篇,谈到了“艺术意欲”这一概念。对于艺术家,没有“意欲”简直不堪设想。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陈醉先生的作品把握着一个平衡。他画裸体、画美人,毫不炫技,完全是脱略形骸之外的。在画面上风华雪月的背后,浸透着现实的苍凉与寂寞。“门前泉渔火,窗外月归舟”(陈醉《微雨田桑》),这样“有我”亦“无我”的句子,意在表达一种生命的主观与客观的无情。如果说这还相对隐秘的话,那么“诗到动情处,秋水泪涟涟”(陈醉《长夜觅诗》)之句,更直白无碍。再细赏他《清霜一片落阶前》画作,那所谓的“清霜”,是描绘少女皎洁的肌肤,还是哀怨无常的岁月?
悲怀在焉,向来是人类思想的关注点,更是艺术大师们的事情。人生短暂,所以人类文明愈加进步,就更不应该偏离人性愈远。质朴自然,祛除烦恼,阅读陈醉先生的绘画,我感受到了这种法悦,宛如可以在纸面上经历庄子崇尚的“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的原始生活。
那是文明的象征,那是艺术的演说,那是人性的解放,那是灵魂的寄托,那是笔墨的浪漫,那是真实的生活,那是精神的自由,那是智慧的欢歌。
陈醉著/《诗书画意——陈醉绘画书法诗词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7月版/定价198元
陈醉,本名陈国昭,男,学者,画家。1942年2月出生,广东省阳江人,1964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政协委员,文化部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中国美术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侧重人体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作表作《裸体艺术论》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的学术专著,有关学者对专著予以高度肯定与赞扬,认为是具有“填补空白”,开拓领域的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现代美术史及至文化史上都具有特殊意义。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荣获优秀科研成果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1988年十本优秀畅销书奖等几项大奖,主要著作还有《人体美》、《维纳斯面面观》、《他与她》等十余部,被誉为该领域的权威学者。美术创作风格隽永,大气,富于学者风范,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次参加全国性及国际性展览出作评委,并举办过三次个人展览。代表有油画《火祭》、中国画《长恨歌》、书法《微雨田桑》等。出版画集有有关研究者所编《陈醉论裸体、画裸体及其他》和《裸体的艺术与艺术的裸体:善于裸体艺术研究开拓者陈醉》。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