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今时无古贤
——“草书《古文观止》创作暨幺喜龙书法艺术研讨会”发言
文/崔自默
早在1998年4月,我就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写过一篇文章,来介绍幺喜龙先生的书法,那时,我还不认识喜龙先生,但早已久仰他的大名。我当时写的那篇文章,题目叫“逆流而上臻高境”,意思是说,当代书法家容易随波逐流,集体风气影响个性风格,而幺喜龙先生的书法,不似当代所为,不染尘俗,有古人风;只有出于优秀书家的经典之作,才具有审美的持久性,因而在历史传统的轨迹上占有不可移易的地位。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重视传统,就要重视当代,否则就是割裂历史,对未来不负责。讲国家文化战略,提倡科学发展观,发展文化产业,关键问题是具体的进程、实施。事在人为、事因人成,我觉得关键环节是人才问题。人才在哪里?大师在哪里?大师就在眼前。对于某一个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建设,很多细节是关联在一起的。要有树立人才认定大师的意愿,不能视而不见。因点成线、由线成面,营造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才能培植出自己的参天大树。很多地方也不是没有人才,但大量的资源内讧、内耗,不和谐,不利于自己周围的发展,拱手让出了发展的机会。从这一点上看,辽宁就做得很好,今天在沈阳举办幺喜龙先生草书巨作《古文观止》入藏辽宁省博物馆仪式,并举行幺喜龙书法艺术研讨会,就很有意义,有前瞻性,有胆有识。
国家讲究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遗产保护,是值得的,但更重要的是,保护与开发并举。价值,是被认定的、是被不断赋予的。当代文化艺术精品,更要重视、认可、认定,如此,水涨船高,古代的文物价值自然更可以获得国际地位。假如只面向古代,厚古薄今,忽略当代,就不能拉动眼前的实际力量,不能有效地继往开来,就可能丧失大好的发展机遇。上午在展厅,幺喜龙先生草书《古文观止》长卷与古代王羲之、张旭、怀素、陆游、王铎等人的作品摆置在一起,假如将历史与文物价值放在一边,但就艺术水准欣赏,我认为幺喜龙书法毫无逊色、并无稍让,或许好会略胜一筹。如此辉煌的巨作,史无前例,可谓国之重宝。
一千五百多米的《古文观止》长卷,一丝不苟,笔笔送到,优游不迫,草法严谨,极古极新,那是多么难能可贵。工作方式就是生存方式,艺术与生活高度统一起来,是每一个艺术家的理想状态,幺喜龙实现了。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种精神贯注的状态,是一种非凡的修养、修为,绝非浮躁者所能梦见。幺喜龙先生功性俱佳,神采实在而盎然,达到了庄子崇尚的“游刃有余、技进乎道”的境界。喜龙先生以前的书法,很多方笔,而这部长卷里,我发现更主要是用圆笔,在空间造型,百转千回,次第舒展,烟云供养,展卷一读,一股自然氤氲之气萦绕其间。古人讲究“书画同源”,那不是浅层次的技法要求,而是高明的意象追求。对于古人高级的书法理论,当年米芾尚且有所误解,认为那么多浮华空虚的辞藻,是“比况奇巧,无益学者”,实际上,他自己虽然在实践上达到了线条的灵动,但在理性认识上,却还没有足够地意识到书法线条在空间造境之大美。
书法线条造型、用笔用墨讲究“沉着痛快”,“南北宗”、“南帖北碑”等说法,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物质的技法的层面上,在学术的和艺术的层面上。其实,有另一点似乎更重要,那就是社会性。“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艺术家的社会性,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学术地位、艺术地位、社会地位,这“三足”,共同铸造而成大师之鼎。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大发展,艺术家的社会性更为凸显,没有社会责任和贡献的艺术家,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今天幺喜龙先生能把自己的巨作捐献社会,精神是可贵的,他创作这么大的工程,是自主自发完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种精神值得所有艺术家们学习,不光是书法家。
术以学富,幺喜龙先生用自己的刻苦实践,来验证中国书法艺术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用个人最大的力量推动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草圣”,各自拥有不同的面目、风格,幺喜龙可称“当代草圣”;作为草书集实践之大成者,他在量和质的完成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幺喜龙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那就是如何把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统一起来,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续经典、发展经典,集中精力创造经典,做有意义的事情。(2007年12月)
[附录]
逆流而上臻高境
——读《幺喜龙书法》
文/崔自默
杨仁恺先生在为《幺喜龙书法》作序时说,“书法被历史承认为我国民族艺术的一朵花,却不是凭任何人随意一挥,既无临池之功,又无传统基础,就称之为‘艺术’作品,无疑是对艺术的亵渎,天大 的谎言!”初见幺喜龙书法,眼前一亮,以为明清人墨迹,待细观瞧,又有其区别与独到之处。在今天书法空前兴盛又不尽人意的情势之下,幺喜龙书法的存在,的确有其独特的意义。
幺喜龙书法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富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持久的审美价值。在其隶书、行书和行草书作品中,尤以行草书见长。他的行 草书,筑基于颜真卿的沉稳浑厚、王铎的笔势纵横、何绍基的悠游劲健,再揉融了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宋克的《急就章》以及《兰亭序》和《圣教序》等诸体之长,进而深谙结体之微妙,熟 稔笔法之精能。宋人欧阳修云“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 《作字要熟》)。幺喜龙的可贵处在于,他并未生吞不化、熟而趋俗,而是讲究“先得其似,后求其变”,集众美而无痕,铸己面而出新。我很喜欢他的《圣教序》长卷,正奇、刚柔、擒纵、方圆、长短、轻 重、舒密、繁简、巧拙等关系处理,各臻其宜,尤其那润墨线条纡回萦绕、划分构成不同形状的空白块面,简直如玉钿银花,令人目爽。
古云“技进乎道”,是对于艺术规律的高度概况。知乎此,幺喜龙一直进行更深的思考,追求更高的境界:如何在不失理法的条件下 获得更多的趣味,如何在似不经意中营造一种类乎音乐般的迭荡和旋律,如何意象合一、形神俱备,等等。
在繁冗的公务之余,幺喜龙晨起挥毫,用功殊深,留下不少煌煌巨制,即使十数米长卷亦无丝毫懈怠,此非一“勤”字者何?他在《 自作诗》中有“何所谋身翻自笑,浮生一滴水中沤”和“悟真求变意如仙,翰苑遨游付锦年”之句,其洞达人生与苦乐所系,显然矣。在当今好逸恶劳的哓嚣尘市中,此精神无疑弥足珍贵、颇可钦羡;也因此,欣赏幺喜龙的书法,不仅需要传统修养,更需要宁心静气。
在新近出版的《幺喜龙书法》册中,还有其他书体佳作,如隶书毛泽东词《沁园春·雪》,草书《王维诗》,何绍基体行书《朱敦儒 词》,行楷《孟浩然诗》等,各有别趣。
优秀书家的作品具有审美的持久性(因其书写的难度和法度等因素),故而在书史发展轨迹上不可移易(因其独特的个性)。执是以观,幺喜龙足堪接续古人前贤,真正意义的中国书法脉络能得延绵不断,信有其人。
1998年3月26日于湖西小楼竹窗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