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倾生命铸经典
——记美术大师侯一民
文/崔自默
美术大师侯一民
“什么是现实主义?如果说得极端一点,现实主义是作者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的,是作者一种切身的体验和自己全部情感的投入,甚至于是生命的投入。”—— 侯一民
很多并不遥远的风景,现实而壮观,值得我们认真去看。
在北京西山深处的一个庭院里,居住着一代风云人物侯一民,似乎已经与世隔绝。那里几乎所有的房间都是展厅,陈列着他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散发着他独特的人生理想与艺术性格。
一如主观与客观的不可确分,理想与现实也是合二为一的。“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鉴于此,我把侯一民先生看作理想主义者。
侯一民的确是理想主义者。如果他心中没有一以贯之的理想,是无从克服生活中的磨难、养成幽默达观的习惯、对艺术创造乐此不疲,而最后成就为一代美术大师的。
对于大师之“大”,我曾定义过它的三个维度:宽广的视野;深邃的思维;崇高的境界。依此来衡量侯一民,可称确当,也会立即把他与他同时代的一些美术家区分开来。
侯一民先生的艺术贡献,是多方面的,油画、壁画、雕塑、版画、国画、书法、篆刻、陶艺、漫画等等,几乎涵盖美术的各个门类,他无疑是一位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家、实干家。
在他每一件作品中,都滴沥着独特的生命感知和审美思维;内容和主题多取材于重大的社会现实,艺术形式则往往粗犷、坚硬、雄浑,使人不至于在轻易忘却。理性和诗情成功地融为一体,在激情之下,仍然表现出一种肃穆与沉静。
对形而上理想的追求,是艺术与生活的终极尊崇,其背后,则必然是一颗高尚的心灵;那不是靠费力的攀爬,而是需要大美精神的浩然沉积。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侯一民生逢其时,久经波澜,其实,他是在为历史画像。
1950年冬,侯一民“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亲身体验那转瞬间生死转换的硝烟战场。1957年他曾为军博画过一幅《跨过鸭绿江》,后来不知去向,2003年他又重新画了一幅,以怀念那一段经历。1958年侯一民28岁,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受中国人民银行邀请他加入第三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小组。第三套人民币中从1角到10元券上的工农兵形象均出自他手。文革后第四套人民币上从1角到100元券上的人民和领袖像素描,也都是由他和夫人邓澍完成的。1959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邀请侯一民创作《刘少奇与安源矿工》,这是当时所有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重要美术作品,后来也正是因为这张画他遭受了残酷的迫害。文革初期,他又因为绘制人民币的事情挨批斗。
刘少奇同志与安源矿工 1961 布上油画 332×160cm 侯一民作
血肉长城浮雕 侯一民作
在现实中不忘理想,在人海中立定精神,在混沌中放出光明。庄严、高贵、单纯。有崇高的理想,乃有一颗平常心,乃风波不驻颜,乃可以继续前行。
如今,侯一民的代表作《毛主席在安源》、《刘少奇与安源工人》及大型油画及巨型浮雕《血肉长城》,已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永久展品,被誉为共和国美术史上史诗般的鸿篇巨制。
历史在前进。很多东西被忘却。
然而,难以忘却的是喧嚣之外的存在,是那些用了全部生命情感的投入而创造出来的不朽的经典。经典,可以跨越时空。
2004年庆祝建国55周年之际,“侯一民革命历史画与相关素材文献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展览。那不仅仅是他个人艺术足迹的回顾,更是历史和时间的切片。围绕《青年地下工作者》、《跨过鸭绿江》、《刘少奇与安源矿工》、《毛主席与安源矿工》、《血肉长城》五幅革命历史题材巨作,与之相关的素材、变体写生、速写、战地摄影、创作小稿,包括解放前地下党革命活动的档案资料,一并展示在观众面前。观众的目光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思绪被拉回那个不同寻常的年代。
事非亲历不知难。那是一个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年代。
对上个世纪新中国美术史的考量,应该客观、辨证、科学、公道,对艺术家如是,对艺术作品更如是。活生生的现实主义中,就包含着巨大的理想追求,正如实事求是一样,惟其难能,所以可贵。
“历史画都是政治娼妓”,这么说,是多么偏激、多么浅陋。何为艺术、何为人生?何为历史、何为政治?何为理想、何为现实?翻阅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政治问题,都曾经由绘画表现,这是常识,不言自明。岂止是绘画,音乐、戏剧、电影、文学乃至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不都如此么?
可惜,很多东西,我们不去做认真分析,或者说我们还没来得及做像样的分析,时光如流水,就过去了。
水绕千回波更长。
侯一民自12岁学国画,16岁以首名成绩考入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前身)国画科,后师从徐悲鸿、吴作人学油画。他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体系,是“学院派”。曾经主攻油画,他画过那么多历史题材作品,但不受既有成就和既有模式的束缚。从80年代初开始,他从油画转移到壁画,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立壁画系,成为新壁画运动的开拓者之一。
在艺术创作上,他涉猎广泛,融合中西。善于把握画面,尤其擅长人物众多的大场面,笔力雄健、造型准确、色彩凝重、风格典型,这使侯一民在中国现代画坛获得不可替代的影响、声望与地位。
解放前在北平艺专上学时,侯一民作为地下党,为了斗争需要他画过漫画。近些年,他的中国画风格的漫画则继承了传统文化精髓和笔墨特色,有所感发、有所寄托。他的《夸父逐日图》即寓意打破局限,走向博大的境界。他的灵感,则大多来自于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艺术良知,尤其是担忧教育的当下问题,希望新一代艺术青年有一个光明的社会理想,并为之而实践。
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在客观与主观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侯一民先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浪漫之路。
洞达、大度、超脱、淡泊,谦和、诙谐、严谨、无私,有这样的素养,足以使先生常葆生命与艺术之青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我才疏学浅,拙笔难以刻画并评赞先生,惟愿以屈子歌句,为颂为祷。
\\\\\\\\\\\\\\\\\\\\\\\\\\\\\\\\\\\\\\\\\\\\\\\\\\\\\\\\\\\\\\\\\\\\\\\\\\\\\\\\\\\\\\\\\\\\\\\\\\\\\\\\\\\\\\\\\\
侯一民(1930-)蒙古族,河北高阳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院油画系副主任、壁画系主任、第一副院长等职。现为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理事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擅长油画、壁画、中国画、陶艺、雕塑及考古鉴定。是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富于开拓精神,是新壁画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在艺术创作上涉猎广泛,追求中西艺术的融合,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宏大气势。是第三、四套人民币的设计者之一。近年参与大型园林工程的策划,任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艺术总顾问。代表作品:油画有《青年地下工作者》、《刘少奇与安源矿工》、《毛主席与安源矿工》、《六亿神州尽舜尧》、《清水江畔》、《跨过鸭绿江》。壁画有《百花齐放》(陶板高温釉)、《五千年文化》(陶浮雕)、《丝绸之路》(毛织)、《血肉长城》(陶釉高浮雕及白雪花石,国家博物馆收藏)、《华夏之歌》(毛织)、《东方文明世界之窗广场壁雕》(红砂石,10m×80m)。雕塑有《后羿射日》、《双面双身观音》、《环宇传书》(以上青铜)、《锦绣中华及世界之窗景点陶瓷斗彩民俗小人十万余件》(合作)。中国画有《逐日图》(1999,17m×2.4m)、《古寓言三十篇》、《泰山日出》等。有多篇文字发表于各美术刊物,有《美术作品集》问世。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