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菩提古佛图》木雕,材料是乌木。作品高162厘米,最大直径100厘米,最小直径53厘米,根部泡化中空直径30厘米,重约155公斤。该乌木质量上乘,本色乌黑发亮,不是人工染色及后天制作。
“乌木”是川人的俗称,其学名“阴沉木”,是一种“植物化石”,乃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前由于地质的变化,使许多树木深埋于古河床下并为泥沙所掩埋而形成的碳化木,是一种产量十分稀少、极其珍贵的木材。主要有楠木、香樟木、麻柳等硬木。由于山崩、洪灾、地壳运动等自然变化,许多古树被推倒后沉埋于古河床中,为泥沙所掩,被岩石挤压,多种矿物渗透、吸啄,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高温高压碳化过程,变成的似石非石、似木非木。 据碳 14 同位数的测定,乌木标本的最晚年代均在三千二百多年以上。乌木是在特定的地下水、土、温度等自然条件下和适应的矿物质中才能形成,且木材本身含有桉脂油等天然防腐剂,方才深埋千万年而不腐。乌木色泽有黄褐、灰褐、青黑、黑色、黑红色、青铜色等,切面光滑,遇水色更深,色泽天然,不需上漆,性坚体重,纹理细腻,上蜂蜡、核桃油、橄榄油后颜色黑如墨,光亮似漆,日久不变。其木质坚实、细腻,用乌木制成的各种器具,乌黑发亮、古朴深沉、温存深润、浑脱高贵,且能长期保存,不怕日晒风吹且其木质不再生虫、发霉或腐烂,它的这些特点,是优于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红木等其他珍贵木材的特殊之处。 阴沉木很奇特,一般木头烧出的是白灰,而阴沉木烧出的是金黄色灰,因此古时达官显贵都把乌木家具及工艺品视作传家之宝和辟邪之物,尤为珍爱,于是有“家有乌木一方,胜过珠宝一箱”和“黄金万两送地府,换来乌木祭天灵”的古谚。因乌木性纯阴,古籍中亦有入药记载,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本部第三十五卷记载乌木——甘、咸、平、解、毒,又主治霍乱、吐痢,取屑研末,用温酒服,或将其泡酒或烧成灰泡水喝还能治疗感冒、祛风湿等疾病,及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因乌木用途的广泛性和属性的神秘性,被海内外誉为“东方神木”。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逾千年才能形成,故有“软黄金”之称。三峡地区也仅限于奉节县、云阳县和巫山县一带约200公里长的区域才有发现,在三峡水库建成后,这里将再也不会有阴沉木出现,人们手上保留的乌木将成为绝版。
这件木雕是贵州张建军先生介绍给我的,是他的好友唐树成所作。树成自小酷爱根雕,且刻苦用功,悟性不凡。
《菩提古佛图》一作立意崇高,构图得当,堪称精品。造型中采用了透雕、圆雕和浮雕等手段,刀法有力,刻画沉着爽利。整体比例公允、重心稳当,把握得替。动、静、虚、实,相得益彰,是此作的巧妙之处。在此雕作的上方,是位苦行僧(十八罗汉里的沉思罗汉),他衣不遮体,栖于山峰岩壁之间,正参禅默坐,似乎他眼前有白云悠悠而过。右边放着一枚香炉,飘绕烟尘,化于无际。崖下托塔罗汉与护法罗汉,更为传神。漂亮、华丽的坐骑,多出几分华贵与典雅。他们在谈经论道,似乎又有所辩论,透露出苦行僧的一种求道的执着与超脱。苦行僧神情大方、凝重,一种悟道之后的法悦,漾然于微妙表情之间。人间的幸福,大抵也如此,那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是劳动者的平常之心、和谐之情。图中金钱松苍劲、蓊郁,古藤生机盎然,都细致地给以交待。世间浮华,如过眼云烟,惟独这平凡的快乐,才是心中应该永驻的所在。
《菩提古佛图》一作,放在博物馆或者家中客厅欣赏,都不失为一件上等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