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松青书法
文/崔自默
“字如其人”,我见到刘松青,同时读到他的书法,进一步证明了这句古代书论观点的正确性。
看了刘松青的简历,我知道他的过去生活的一些轨迹,走到能以书法为乐趣的今天,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其实,对于很多一般人,很难以艺术的理想状态,来满意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
生活的道理,贯彻在每一个局部和细节,没有太多的花样。作为教师的刘松青,一定可以感受到教化之功的无限力量,它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前程和命途。造就良好的习惯,易性,几乎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懈的坚持与努力,其间恒心与敬业,是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髓,就在这点滴之中焕发着光芒,只看那些在普通的街道上行走着的人们,能否在混沌中把它一一发觉、挖掘。
普通,能一以贯之,就是不普通。刘松青的书法,走的是这样的路数,所以,我在看到他的书法时,给以充分肯定并再述我对书道精神的出自这一角度的理解。由于不是以书法为业,就没有了时下书法家的那种种的流习之气,但也正因为不是专业,所以他的书法不以展示明显的视觉形式为能事,也不迫切开新面,所以,对于他而言,也就更需要坚持的精神。
刘松青的书法雅正,可见他艺术精神的高雅取向,所以我不劝他采取多种途径前进,只要从王羲之、欧阳询到米芾就足够了,在现有的沈尹默的基础上,进一步下大功夫即可。他也写沙孟海,但我觉得他的性格与沙翁不是太近,所以不容易合辙,不妨径直放弃。还有临摹一事,苏东坡尚可,至于超逸飞腾的杨凝式《神仙起居法》之类,可以借鉴,全吸收不可能,勉强吸收了,也不见得利于自己的书风现状与实际态度。
才气和功夫,在刘松青的书法里都体现了出来,也正朝着自己期望的风格演化。风格的形成,以近性时为最有效,否则,脱有形似,终感隔膜。一旦隔膜,就不能悉心揣摩,不能细腻把握,在笔墨安静地触及纸面的刹那,不能感受到隐藏着的巨大的震撼力量。功与性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个具体而微的过程中存在。笔画虽细如发丝,需全身力到,容与徘徊之间,漫不经心之际,其实是需要笔笔到位,把使转提按的动作送到尽头的。也许,这种感受在不经意的瞬间可以碰到,但几率不大,即便偶尔如是,也那一定是经由了一个刻苦的过程,在熟练之极之后的技进乎道,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至于一般人,因为没有足够的火候,所以只能遵循其法,出规入矩。在经历了一个久长的磨练之后,也许,可以期待走出偶尔,继而接近从心所欲的境界。
从心所欲了,也就可以随时开新面了,这是表里如一的,一而二的。纵观中国书法史的坐标与轨迹,在每一个灿烂的点上,其所谓的创新与改革,都是沿着传统的既定的方向前进的,存在着、合理着。假如当初去有意识地一一设计来,先别说不可能,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就不是这样的东西了。事实上,有完全依靠“假设”或者“设计”而成功的先例么?
俱道适往,走下去,就是正确的。以此与松青先生共勉,庶几其可。
2005-6-2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