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顾后总相宜
——读“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十家精品集”
文/崔自默
由汕头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十家”的出版,有其独特意义。说其独特,乃是因为其选题角度的“宽阔”。书法集,倘若是由个人单独出版,则不是什么稀罕事,可一旦组织若干本成套出版,则有格外的价值。其价值,就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方位的选择和对比可能;他当然一般会选择自己喜好的书法风格来揣摩学习,也可能选择一个他不熟悉的书家来作为研究或者批评的对象。“十家”“青年”当中,年龄差别当不会太大,而书法的水准,假如也一定要说出差别的话,则或许有所困难,困难来自于书法风格的属于个人性情、襟怀、操守、气象方面的不易定量品评的那一方面。在一般情况下,谈及某“著名”的书家,则大体对其书法面貌有所印象,可是那种印象一般来自于展览集或者报刊上的某几幅作品,一般也都是刻意策划过的;但现在不同了,成册出版,且成套出版,无疑一下子集中了各种“目光”。
书法不只是书法。我们的“目光”,有时候太自信,比如对书法传统的认识,对书法发展史的回顾,对书法未来趋向的前瞻;因为其中有很多不可预见性因素,且融入了很多个人化的思想因素。而这套书法书的集中出版,其意义恐怕不仅在今天,更在以后,这才是所谓“不法常可”的眼光。书法的存在,不光是艺术的,更是社会的,所以,在今天的“十家”这一个切片,在时间位移以后,会有不同的“影象”。我们看古代书家、近现代书家会得出相对公允的结论,相信后人也会从“十家”中沉淀出更精华的内容。
梅墨生、朱培尔是我最熟悉并关注的书家,其实,我对他们的兴趣,远不止是书法方面,更在其他方面,比如绘画、篆刻、文章等。至于其他书家,在翻阅了作品集之后,才发现自己乃至朋友们以前说过的一些话有其很大程度上的偏颇性和不确定性,因为糟糕的不至于那么糟糕,精绝的也不至于那么精绝。所以我开始感谢这套书的组织编辑者,他们的开拓文化市场的勇气值得钦佩,他们的嘉惠书坛的作为值得赞赏。从“十家”书作者的地域性、风格性方面出发的人员遴选,从整个当今书坛的风尚择取,从图版、文字、装帧的编辑把握,从印刷质量的监督,这套书肯定是上流的。
近来人们开始关注文化产业的问题,文化当然从大的角度可以与经济结合起来,成为文化产业,那么,艺术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问题不在于书法能不能产业化,而在于书法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能否保持其艺术品格和文化含量。也许,这样会被耻笑混淆了一些起码的常识或概念,不过我还不至于杞忧,因为文化艺术在产业化的趋势下,在不由自主地消弭掉很多本质后仍然遗留下“朴素”的东西。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过犹不及”只有经历了之后,其慧智的预见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基于这个经验,我极敬佩那些真正的实践者们而非“坐而论道”者,他们才有牺牲的价值,没有牺牲,哪里会有袖手旁观者之“清”呢?
不愿就事论事,因为太狭隘;不愿只谈书法,因为它在整个文化艺术界只是一隅而已。但愿读者诸君能在阅读、比较、体会、批评、反思、激愤之余,得出比我更有意义的话语。阿弥陀佛。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