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关于崔自默 > 正文 站内搜索:
张晴: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
http://www.cuizimo.com  2018年7月17日 16:28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6756次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

                                                              文∕ 《人物》杂志:张 晴


【此文在《人物》杂志2011年第4-6三期连发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上)

      一个月前,第一次在一本杂志的书画版面上看到“崔自默”这个名字,当时就觉得这三个字特别好。不知何故?抛开姓不说,“自默”这两个字让我瞬间想到另外两个我一向很喜欢的字:“慎独”。虽然二者长相截然不同,但我总觉得,二者的意义实在有妙合之处。“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想必取名为“自默”的人,一定也是进行着某种自我涵养与修行,或者说至少也有此愿望吧。
巧合的是,之后不久,杂志社领导派给我新的采访任务,被采访之人,竟然就是崔自默。
就在去采访的前一天,有位媒体的女友在得知我将采访崔自默时,她竟然惊呼并快言快语道:“哎呀,崔自默我知道,那人说话颠三倒四,你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写的文章也是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更可笑的是,他还特别爱写。你采访他,可有你罪受了,你就等着晕菜吧。那样的人,你吭哧半天,最后能写上一页就算不错了。”
女友的话,让我很惊疑。随后我上网去搜,“不幸”的是,竟然又搜出了不少骂崔自默的文章、评论和留言,大意是说崔自默不过是一个“混混儿”,言辞激烈的说他是一个“骗子”,更有甚者毫不客气地树他为“敌人”。这更让我惊诧不已,一个年纪不高的学者画家,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呢?
作人物专访,我一直秉持着一个理念,就是被采访的人至少要在精神层面上感动我,或者说他身上的人格魅力与人性光辉,很值得去抒写。崔自默的“负面信息”如此之多,先入为主的印象就不好,采访的意义何在呢?我不甘心,继续搜,最后又搜出了一堆完全相反的赞誉:国学大师文怀沙称赞崔自默是“五百年来一奇才”!而季羡林、张岱年、王朝闻、周汝昌、华君武、张中行等大家名家也都称赞他是“通才”或“天才”。他还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范曾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弟子……
一半是冰,一半是火,看来,崔自默是处在冰与火的洗礼中。我好奇,崔自默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怀着这份好奇,我走近了崔自默。
目光如炬,思想如飞
崔自默本人,比照片上要显得年轻很多,就像三十多岁的小伙子。事实上,他本来就很年轻,今年44岁,正值男人的“花季”。
瘦、高、干练,皮肤细腻白晰,他开口说话,先是一笑,牙齿很白,闪着亮光。看人、说话时,都微扬着脸、微眯着眼,给人一副神采焕发,英气十足的感觉。但崔自默所蕴含着的英气,跟那种长相英俊的帅哥截然不同——仿佛是携带着一种巨大的场,姑且理解为“气场”吧。
尤其是他的眼睛,极其明亮、深远、坚毅,用“目光如炬”这个词来形容他,再妥帖不过。他在看你的时候,你感觉他用的不仅仅是眼睛。他不仅看到你的心里、骨子里,甚至看到你身后很遥远的地方。而你看过去,却每每在他坚毅的身量中,感觉到一种“空”——庄子说的“虚己游世”,大致如此吧。
这样一双“一眼看穿你”的眼睛,很容易摄取你的心魄,抓走你的自信,让你在震撼中如坐针毡,心理素质差的人,甚至会有种被他一眼中伤的危险。正如著名作家老村在《自默之为,金刚行在》一文中描述崔自默给他的第一印象时写道的:“自默不同凡响,他给我的印象,就像被子弹打中、被刀剌伤了一样,从此就留下他的痕迹了。”
说实话,我与作家老村的感觉类同,只不过,我是被崔自默的眼神中伤的那种。
从凡夫至佛位有“五眼”之说,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中,佛眼为至尊境界,它是智慧的全体;佛眼无不见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一切皆见。我觉得,崔自默的眼睛可称为神眼,它与佛眼异曲同工。
这种一眼看穿你的眼睛,虽然会顿时让你失去自信,但对于采访来说,倒是件好事,因为你不用问他,因为你想问什么他都知道,你只需摆正了自己的耳朵,专注倾听就是了。尤其是,崔自默颇有口才,字字珠玑,且很健谈。你想问的他会告诉你,你没想起来问的,他也会坦诚告诉你。对于这点,著名品牌大师陈丹就曾有过很到位的描述:“崔自默来了,诗到了。崔自默来了,思想到了。”“崔自默是简单的;崔自默是复杂的。”“崔自默来了,大家都别说了。”
是的,我们都不用说了,聆听就是了。
采访是在崔自默的工作室,他先是泡上了一壶名为“诚虚净”的茶。后来才知道,这三个字是他独创的“三字经”,也是他注册的一个茶文化品牌。这三字,融汇了儒、释、道三家,三教三学归于此“三心”。
在茶香飘溢之际,他燃起了一炷香,随后从另一间屋子隐约传来了清幽淡定的佛教音乐。这样的采访环境,感觉实在是好。
然而,仅仅是聆听,你有时都会感觉到很吃力,因为,他的思想如飞,给人过山车般的感受。他的思维犹如磁感应线一样缜密,他似乎懂得世间一切的东西,博而精!他的体内亦仿佛蕴藏着某种神秘而巨大的能量,一不小心,就会被涌动的能量包围,挤压得你近乎窒息。假如你的思想不竭力跟他一起飞的话,就很难跟得上他的思绪,你会被他无情地远远抛下。这种感觉很“可怕”。宇宙的“黑洞”,可以吸引和消化任何物体,大概就是这样。
“在茫茫的宇宙太空,没有所谓高低上下左右,只有运动;没有坐标,没有确切的信息,怎么行?”崔自默这么说。
崔自默的思想跳跃感十足,就像孙悟空翻筋斗云一样,眨眼就飞出十万八千里。你正在追赶得费力劳神之际,他会很适时地把话题回归原位,于是你又不得不深深佩服他的智慧和深髓、细腻。他看问题的角度,纷繁复杂,科学的、艺术的、哲学的、数理的、宗教的等等,但最终的结论,却回归简单、素朴:看得透,说得破,一针见血,直指人心。他使用古文深奥的词汇,有时掺杂英语,还忽然会冒出大白话、俗语,纵横捭阖,左右逢源,话丑理端,深入浅出。你会忍不住在心底由衷地惊叹一句:简直太神了!
对崔自默而言,很多东西属于常识,所以他言谈时会略去很多环节,类似禅宗公案的机锋,一超直入,难怪让人有时摸不着头脑。由此,我终于明白了之前媒体女友评价崔自默“说话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和前言不搭后语”的话的意思了,因为女友的思想跟崔自默完全不在一个频率和高度上,她被他的思维扔到了很遥远的地方。
这也难怪,崔自默是一个工科、理科、文科兼通的艺术史学博士。正是如此复杂的交叉学术背景,成就了他丰盈的思想和思绪,并使其闪烁着无人能及的犹如彩虹织就的五彩缤纷的光芒。
他不仅思想飞快,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视觉艺术领域里,极古极新,从传统的精细工笔、线描,到现代水墨“视觉场”,从“南腔北调”和“诚虚净”品牌等文化产业,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口径甚大。他篆刻、雕塑,刀快;书画、写作,笔快;摄影快门快;上网写日志、发贴也飞快;开车速度更是极快;一口英语,也是流利而畅快。甚至就连捉苍蝇,他的动作也是麻利飞快,这是他在小学五年级时,在冬天的课间,跟同学们站在阳光里,互相切磋练就的绝活儿。崔自默涉猎很广,样样精通,并时时创新。装置、瓷器、紫砂、粘贴等艺术作品外,“默纸”就是他的最新成果——“No printing; no painting”,不印刷,不书写——“默纸”是一个文明的寄托、文化的符号、艺术的寓言。
如此看来,那些名家方家对崔自默共同发出“奇才”“通才”“天才”之类的赞叹,就不足为怪了。他简直就是用他的神眼、神刀、神笔、神思,构成了一个“神话”。
采访结束后,同事问我对崔自默的感觉,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崔自默不是人!”就在同事一愣神吃惊地张大嘴巴瞪眼看我时,我接着说:“他是神!”同事听了,恍悟间忍不住哈哈大笑。
在一片骂声中“正在进步”
说崔自默神,也许有人看了会感觉不舒服,认为我是在肆意吹棒,不负责任地误导读者。实际上,我用的“神”,不是宗教迷信意思的,而是科学的客观的一种能量、法则或超存在。“神”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象力,所有高级的科学家,在最后阶段都会走向神性,这是对自然宇宙的一种崇敬、敬畏,是对不可知的领域的科学态度。只是,“神”也是需要不断成长和持续进步的。
崔自默小时候对物理和数学很感兴趣,他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同时,他对文学艺术的东西也很感兴趣。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正在进步。”即使他如今已经名声在外,生命高度不断攀升,但当别人问他最近做什么时,他仍然会认真地回答:“正在进步!”多么朴实而自在,谦虚而自信啊。
他的每一点进步和好学上进的品质,都跟小时候父亲对他严厉的教育方式分不开。
“只有进步,没有后退,接近第一名,然后是第一名,并且坚持住。”这是父亲对他和哥哥从小的要求,也是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种目标的引领下,1982年9月,崔自默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全国首批重点中学河北辛集中学。当时父亲送他去高中,分手时父亲对他说:“你要自己管好自己。”
“自己管好自己”——崔自默永远铭记着父亲的这句话。三年高中,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直到考上大学。虽然高考他考得很不满意,没有被期望中的清华大学录取,而是被陕西咸阳的西北轻工业学院录取。之后,父亲把他送进大学安顿好后,临别,父亲握着他的手,又对他说:“你上大学了,以后要自己管好自己。”那一刻,父亲深情地看着他,眼神里却盛满了不放心。那种眼神,他至今依然记得很清晰。
“自己管好自己”——这是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却是崔自默至今黯然神伤的父亲的至理名言。
中国杰出教育家、北大教育系创始人高仁山先生在八十多年前就倡导“个人自治”,即:自己管自己的能力。崔自默父亲的至理名言“自己管好自己”,与高仁山先生倡导的“个人自治”完全异曲同工。就是在这种“自己管好自己”的生命状态中,崔自默不断进步,直到后来在北漂族居无定所的辛酸与无望中,努力考上北京轻工业学院研究生,又为了实现艺术梦想考上天津南开大学艺术史学博士。
“自己管自己,是最残酷的。自觉、自策、自信,只能靠自己。欲望有所成就,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崔自默如是说。
没有了父亲在身边的刻意管教,自己管着自己,默默进步,勤学苦练,潜心修行。这种生命状态与儒家倡导的“慎独”境界是多么妙合!
大学期间,他在更换了很多名字之后,终于确定下了“自默”这个名号。想必这个久经琢磨的名字中,既包裹着父亲对他的鞭策,又包裹着他对英年早逝的父亲的纪念,更影射着他对“慎独”修行的崇尚吧。
崔自默在跟人聊天交流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他的手底下永远有纸和笔。说话间,他的笔飞快地在纸上行走,要么是着重词,要么是图解,要么是线条,要么是奇奇怪怪的符号,总之,他思想不停,手不停。这无疑是一种勤奋的习惯,聚沙成塔。
“勤奋即天才”,崔自默如此定义。他勤奋,不仅体现在持续地学习和思考上,还体现在身体力行的行动上。在大学时,他曾在西安碑林忘我地临摹。大学毕业漂到北京后,他每天背着干粮早出晚归,骑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北京的东南西北,有时一天要骑车七八个小时。只为了向艺术大师们求艺,到书店看书,如饥似渴地汲取艺术和文化的营养。白天求教,夜晚实践,或书或画,或刀刻或为文,马不停蹄,致使他的眼界日开。
广结善缘,为人厚道,崔自默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果,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一日一境界地丰盈挺拔起来的。在引得众多名家方家们的爱惜和赞誉的同时,也同时成了遭受一些人误解和攻击的对象,甚至有人谩骂他。尤其是崔自默常有惊人的言论和举动,由此招来非议,也在所难免。“善即为智”,他在所不惜,心地坦然。
光明与黑暗同在。一个庞然大物,一定会拖下巨大的影子。
2008年秋,在保利的一个拍卖会上,崔自默“出奇制胜”,以一幅只有0.1平方尺大小的人物山水画《思抽有绪》拍得6.2万元(带手续费)的天价,由此名列中国当代国画艺术家“价格指数排名第一位”。从而打破了书画界传统的“平方尺”概念,开启了“中国画平方寸时代”的新概念。
一时间,崔自默火了,很多人眼睛红了。一时间,骂声四起,赞叹亦不绝。骂声中有人直指他为敌人,赞声中有人称他为大师。
崔自默开始经受冰与火的洗礼。
对于各种骂声,崔自默笑着说:“竟然有人给我用上‘敌人’这个词,太感谢他们了!这对我是好事。什么是抑扬顿挫?这就是。高个怎么显出来的?是因为最低度。没有关系,继续前进,我正在进步。”
就此,文怀沙评价崔自默说:“诋毁试金石的,一定是劣质的金子。崔自默是真金子,他从来不怕挑拔、不惧诋毁、不惮嫉妒。”
在赞誉中,试想,对于才刚刚四十虽出头的崔自默来说,已经有人称他为艺术大师,着实未免太年轻了点。对此,崔自默自己却机智地说:“我的优点是年轻,缺点也是年轻。”“大师的帽子,你们不要我要。”敢为天下先、当仁不让——中国文人气格、士风、儒家道统,在崔自默身上彰显出来。
有记者说:“崔自默很聪明,他的学问深不可测,像个黑洞。”崔自默却幽默地坦言:“我只不过是一只耗子,在挖耗子洞,比较勤快,挖得深一些远一些罢了。”

成功学中有一句话:一个人生命的宽度和高度,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所读的书;二、所走的路;三、所认识的人。——崔自默在这三个方面,无一薄弱环节,所以,他没有不成功的理由。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中)

文∕张晴

“浪漫即牺牲”
父母中年早逝,是崔自默心中最伤感最沉重最难抚平的伤痛。
伤痛,在一个人的生命阅历中,属于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对于生命的意义体味最深,所以崔自默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与表达,也最通透和全面。
享受天伦之乐,是人世间最动人最美好的情景。相信每一个子女,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健康长寿,一直能陪伴在身边。然而,崔自默的父母,却在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达到78岁的今天,因为疾病而双双早逝,永远离他而去。
谈笑风生、意气风发的崔自默,提起父母,眼圈即刻红了、湿润了,哽咽了。
生命无常、危脆,如此无奈,这不得不让人发出无助的喟叹!
从小在故乡农村的小院子里,父母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都点点滴滴都印刻在崔自默的记忆中。随笔集《从前》,是崔自默出版的诸多作品中写小时候经历的一本书。字里行间,大量的笔墨,都是写他的父亲母亲的。简单的文笔,饱蘸着深情与哀思。
崔自默的父亲崔中基,是一个农民,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办教师。他会中医,通药学、医理和脉象,也喜读书、擅书画、摄影等。身为农民,但骨子里却是一个地道的文人。他教语文,做班主任,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因他带的班成绩最为优秀,后被抽调到乡联中作老师,教语文、美术和生物。他勤劳节俭,待人热忱,因经常给村邻免费看病,人缘极好。即便在寒冷的深夜,也会有人来敲门求医,父亲二话不说,穿上衣服就走。提起父亲,有关的画面就会在崔自默脑海里如影带一样播放:父亲总是用自行车驮着他送他去坐车回高中,下雨天,父亲在一望无边的沙土路上使劲踏着车,身体往前一下一下地弯过去,泥水甩满他的后背;每次跟父亲赶集时,父亲总也舍不得买东西吃,而是一直饿到很晚回到家,然后大口大口地吃母亲擀的面条;冬天的夜晚,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家人围在炕头上,一边搓玉米棒子或掰棉花桃,一边听着父亲讲《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成语故事;上小学时,父亲和叔叔们放工顺道路过学校的操场时,他们会放下锄头精神饱满比试跳高,以刻意带动和影响崔自默和哥哥参加体育锻炼;考上大学后,父亲一路迢迢火车站票从河北送他到陕西咸阳的学校,给他买了一个收音机,叮嘱他多听英语,同时握着他的手说着那句至理名言--“自己管好自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任劳任怨、不知疲倦的父亲,却突然倒下去了。崔自默在他的散文中,对父亲去世当晚的情景是这样写的:“那天晚上,父亲躺在我怀里,说:我死后你要照顾好你母亲和你妹妹。不知为什么,我当时竟冷静地说:爹,你去吧,‘人生如朝露,寿无金石固’,再过几十年,我们还会见面,我还是你的儿子。父亲听了,面无表情,没再说话。记忆中的父亲,一直是高大的,他支撑着全家,曾严厉地管教我们,但一切只是为了我们的进步;现在,他竟躺在我怀里,浑身干瘦,几乎落尽了头发,大小便开始失禁……”“那天晚上,父亲忽然就去了。我感觉他还在,但又不知到了哪里?我、哥哥和堂哥三个人,推着父亲的遗体,穿过福州馆前街和寿长街,到友谊医院的太平间。两天后,父亲所在的大直要乡中学来人,大家一起举行了一个很小的告别仪式。到八宝山火化后,父亲便从此长眠在了北京城西北方向的佛山陵园。没有人知道,在那山脚下,休息着的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我的恩父。”
时至今日,在崔自默画案书桌的抽屉里,珍贵地存放着一件父亲生前用过的物品,一支曾经在他高三考试时,父亲第一次借给他用过的手表。想念父亲时,他就拿出来看看,摸摸,思绪飘得好远,恍惚间,父亲严厉而慈祥的面影,就会浮现在他的眼前。
父亲去世后的第四年,母亲也溘然而去。怀念母亲孙敬岩,崔自默记忆最多的,就是吃饭和穿衣。母亲性格温和,心灵手巧,年轻时,喜欢在做饭时快乐地哼唱戏曲。面条、菜粥、饺子、干菜包子、面疙瘩、白菜炝锅面条等,这些小时候母亲做的东西,崔自默至今仍然最喜欢吃,他认为这些都是他真正的生活之源,是他生命的底肥。
饺子情结,是中国人的一种乡土文化,几乎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珍藏和感念着小时候母亲包的饺子,记得其留在唇齿间的美好滋味。崔自默自然也不例外。母亲包饺子的身影;大学返校前母亲一大早起来煮饺子、默默在门前送别的身影;母亲点一盏灯,在装满麦子的水泥柜子上面放上案板咯噔噔地擀面的身影,以及母亲织粗布,然后做衣服、做鞋的身影……都如一幅幅油画一样,温暖而甜蜜地挂在他心里。尤其是要往锅里下面条或饺子时,母亲把灯移到灶台边的墙上,一掀锅盖,热气满屋,母亲在那白色热雾里,朦胧而自然微笑的样子,真是美!
这些平凡而生动的画面,崔自默每每想起,都感伤不已。母亲极其善良和蔼,很少发脾气,一生中母亲唯一一次动手打他,是他在一个中秋夜忘记学习玩到很晚才回家且不知悔过,母亲便顺手拿起一根棍子打在他腿上,他没哭,母亲自己却心疼地哭了。
崔自默说,他平常很少看电视,偶然在描写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中,如果听到剧中人叫一声“娘”,他就会立即忍不住流下泪来;他觉得,那声音似乎是他自己喊出来的,恍惚中,他觉得他又回到了快乐的童年,见到了年轻的母亲。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令人揪心的古语,崔自默理解最深。在母亲去世的第三天,他写了一篇《哭母文》,字字句句,刻骨铭心,深情并茂,催人泪下。其中他写道:“我母容颜宛在目前,我母声音宛在耳边,然早已人去屋空。锅碗有未尽之餐,床边有未穿之衣,桌上有未用之药,睹物思人,泪下潸然。”“儿也不孝,儿也无能,终日东走西奔,不能服侍母亲左右,然食宿之间,时时挂念者,母亲也。母亲康健,儿之幸也;母亲快乐,儿之福也。母亲好强,常言连累于我,此何言哉?母亲一生为儿等着想,无微不至,直至瞑目,又何曾让儿受累一日耶?呜呼,愧杀儿也!儿今长跪而恳求母亲,来生转世,还作母亲子。”
崔自默称他的父亲为恩父,母亲为慈母。他说,他和哥哥及妹妹们前进的道路,是恩父慈母用他们全部的生命铺平的。
父亲母亲的离世,使崔自默体会到人生最大痛苦和遗憾的同时,也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说:人生真的很短暂,即使我们都活到100岁,也才有区区3万多天。如何正视生命?如何走过短暂的一生?如何才是有意义的生活?这些问题,每个人都值得去思考。
是啊,“人生如朝露”,所以才有“何不秉烛游”的思考与行动。要珍视生活,热爱艺术,让生命更灿烂。
生命是延续的,而艺术对于崔自默而言,是他的第二道生命线。“大艺术,是大浪漫,不是靠小情趣所能获得。真正的艺术,是生命的寄托。大成就,需要付出大代价。大浪漫,就是大牺牲。”说这话时,崔自默表情严肃而淡然。
环保精神与“默纸”寓言
笔者天生对抽烟的人很反感,也常常用是否抽烟来判断和观察所接触的人。除了生理上的极度不适外,总觉得抽烟是一个人素质低下的表现。因为他们往往不懂得自爱自律,更不懂得尊重人保护环境。
崔自默不抽烟,为了进一步证实,我直截了当地问他“是否抽烟”?他说:“我反对抽烟。”
“您为什么不抽烟?”我追问。“在公众场合抽烟是素质低的表现!”他很干脆。
真没想到他会这样回答我,他的回答,让我非常兴奋和惊喜。虽然我心里一直反感抽烟,但很少有机会把这种得罪很多人的话痛快地说出口。
实际上,崔自默把抽烟与做人素质和环境早就联系在一起了。在北京西山脚下,有一座精美的古典建筑,是从南方移建过来的四百年前的明代徽式建筑。它气势辉煌,在这里有一个“默艺空间”,是属于崔自默的艺术沙龙。崔自默为“默艺空间”很郑重地列写了十条“交游条例”,并一一作了注解。其中第十条是这样写的:“为他人健康与馆藏安全起见,禁止吸烟。”对于这则条例,他的注解义正言辞,直指做人素质。的确,吸烟害人健康,影响环境卫生,且有火灾之危;不征求意见是不知尊重人,不知尊重人就会胡乱扔烟头,非善者之行。看了这句话,相信来“默艺空间”的抽烟者一定会汗颜的。就抽烟的话题,崔自默一下子拓展了很多关于环保的观点和令人惊奇的论调。
在采访间隙,崔自默拿出他的《得过且过》和《我非我集》等随笔集送我,就在我接过书欣赏精美封面包装时,他竟然说:“写书的人都是在制造垃圾,我出了几十本书,全都是垃圾,包括现在你手里这本。”这话听得我十分懵懂。后来才明白过来,他是在讲一种深刻的环保。
在他看来,现在的时代什么都不缺,惟独缺少的是考虑人类能否长久生存的可能。他说现代完全被垃圾充斥着,是一个“乱码时代”。“乱码”出现于计算机的偶然错误,毫无目的,令人始料不及。就目前报纸、杂志名目繁多和人们大肆写书出书的状况,他说:“一般人的文字无所谓,要是正经出版物就糟糕了,就是‘事故’,就是乱码一样的垃圾,就是间接地糟践森林和破坏环境。可是没有办法,单位评职称和考核工作量,都有发表文字量的规定。为了功利,就要多发表文章、多出书。‘著作等身’就是浪费!有量没质的学术体制与竞争,是畸形的,其实也是欲望攀比的表现,与住房空间的物质膨胀类似,是恶性循环。大家彼此拖累,也破坏了环境,增加了地球的负担。实际上,出那么多的书谁看啊?老子说‘知者不言’,庄子说‘得意忘言’,释迦说‘不可说’,常人又能写些什么新鲜东西呢?都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语惊四方,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那怎么可能呢?”
崔自默明明知道发表文章和出书都是间接地糟践森林和破坏环境,那他缘何还要出那么多书呢?他的回答相当另类:“美女脱衣而出,只要不怕丢人。男子汉靠什么脱颖而出?光靠脸皮厚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胆识、有牺牲精神。历史上的英雄和圣人,推动历史车轮快速前进,促进文明发展而立身。今天,我们一个比一个快,彼此拖累,怎么办呢?似乎需要挺身而出,拉倒车、制动,反其道而行之。我要想从垃圾堆里立身,那就得首先堆一座垃圾山出来。即便‘垃圾山’,只要高度够了,那就无容置疑,它也是山!‘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有时反动比感化更有效,正如治病下猛药。以垃圾反垃圾,有效么?长痛不如短痛——我觉得这属于反讽。我很希望出版‘无字天书’,出版纯粹乱码的专著,比以往的‘意识流’高级。这样,其一,自己能节约精力,省脑子;其二,别人知道垃圾的底细之后,不再浪费精力去阅读;其三,没人阅读了,不买书了,自然就没人生产了,最后保护了地球森林。”
制造一座垃圾山,大概崔自默绝对有这个本事,因为他勤奋。然而,事实上作为资深编辑的崔自默,著作出版的书都相当严肃、精致、认真,而且分别在不同学术和艺术领域先声夺人,独树一帜。退一步说,即便崔自默堆出“乱码”来,那对于他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别致的“牺牲”,那会招惹别人骂得更凶猛的牺牲。他要以“垃圾”的名义,顶着一望无尽的骂声向前走。直到有一天,人们终于从他制造的垃圾中恍然醒悟,从而有意识地节制各种出版,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浪费,才会理解他的初衷。如此保护地球森林的方式,真可谓别出心裁,也可谓用心良苦、苦口婆心。
崔自默送我的书有包装塑封膜,在他与我同事聊得正欢时,我轻轻撕下了书的塑封薄膜,环顾左右却没有发现垃圾桶,于是紧紧捏在手里。不料,我紧紧捏着塑料薄膜的细微动作,却被谈笑风生的崔自默看在眼里,他停顿一下,微笑着对我伸出手说:“给我,把你手里的垃圾给我。”继而,他从我手中接过塑封薄膜,然后干脆利落地装进了自己的长裤口袋,说:“看见了吧?这就是养成环保的一个好习惯。当你在别人家里或在大街上没有发现垃圾桶时,完全可以把垃圾装进自己的口袋。”随之,崔自默还讲了一个小故事:一次,他和一位抽烟的朋友去拜访一位老师,进门前,那位朋友把刚抽剩下的烟头顺手放到门厅的花盆里。崔自默很恼火,他逼着朋友把自己的烟头捡起来装进自己的口袋,还要把已经存在的另一颗烟头也装起来。他分析道:细节是一个很要命的东西,别看一个小动作,直接反映做人做事的态度。你在人家门口扔烟头,人家发觉了会怎么看你?即便不是你扔的烟头,因为你抽烟,就有可能被认定花盆里的烟头是你随便扔下的。
细节,让我感觉到环保精神已如血液一样渗透在崔自默的骨子里。就连剃光头,他都能跟环保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还专门写了一篇谐谑的文章《光头文化》来倡议推广“光头”。他说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倡“光头文化”意义非凡,“假如全民推广‘光头文化’,将会为国民经济节约相当可观的额外开支。可以把节省下来的买洗发水的钱,做公益事业,比如:保护母亲河。全民集体理光头,洗澡一定省水,会为国家节约巨大的水资源,同时因为不使用洗发水,免除了巨大的化学污染物。‘光头文化’与环保主义精神共明。”说这话时,崔自默伸手摸一下自己的光头,眉目灿然。
“创新、环保、公益”——崔自默提出这样的艺术人文理念。
“默纸”——作为崔自默的一个现代艺术符号,是环保精神的具体而微。他身体力行,前面曾提到的“默纸”--是一种最纯粹的原始手工造纸,纯天然材料和碱性水,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一张张地造“默纸”,传统的72道工序,加上镶嵌“默画”就是73道工序。传统手工纸的自然肌理,与崔自默“视觉场”绘画碎片相得益彰,极古极新。“默纸”是行为艺术,也是装置艺术,融入了崔自默追求“低碳艺术”的超前理念。“不印刷,不书画”(No printing;no painting)——完全的环保主义,艺术风格,文化启示,艺术寓言。
现代社会信息泛滥,导致严重浪费,地球资源和低碳环保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崔自默曾提出“慢步主义”(Sysism)等说法,也设想过“文字出版量应该受到限制”等理念。他说:“这些理想,在生活中真地实现起来很难,任重道远;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去大胆设想、憧憬。借助‘默纸’这个艺术符号,来寓言、启示,来寄托新文明。”

“在‘默纸’里,一叶残片就是一个时空,一个完整的世界。它提醒我内省、自觉,应该调整脚步,和谐心态。我们企图认知无限的世界,认为知识越来越丰富、完善,实际上,离世界本相越来越远,未知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越来越远。要认识无穷的未知,就要从认识有限的自我开始。首先,要把自己与自己和谐起来。远离知识迷途、文字迷宫,回归真实而可爱的生活,那多好啊!”——这话语中,跳动着一颗期冀世界和谐的大美之心,既渗透着崔自默“慎独”的人生消息,又饱含着他对社会对自然的大爱。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下)

文∕张晴

教育就要讲究“实战”
在勤学苦练中一路走来,崔自默不断提升自己生命的高度与速度,同时,出于中国传统文士之心,他时时为中国教育忧心忡忡。他认为,只知道自己埋头研究,而不懂得教育和培养下一代,伟大事业缺乏人才继承,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虽然人微言轻,但是崔自默“当仁不让”,他为中国教育积极地做着各种努力。他格外关注教育事业,写过《问学四境界》、《我想做一名教师》、《救救学者》、《艺术研究应该科学化》等系列文章,还积极投身社会慈善活动,为贫困学校儿童绢画捐资。崔自默有国际视野,2011年春他为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国文化基金捐资100万元,目的是弘扬民族艺术,让更多的外国人方便地了解中国文化。
在崔自默的工作室,收藏着一幅具有“红色年代”特征的巨型牌匾,上面有八个金色大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八个字,是崔自默英年早逝的父亲曾经为大直要乡中学题写的。这八个字,是他父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朴素心声,也是他父亲一辈子孜孜追求的事业理想。崔自默深知,教育事业在父亲心目中的崇高位置,自己今天关注教育,也正是继续父亲的人生理想。
面对当下的教育问题,崔自默发出诸多感慨。他认为考试文凭、职称成果评比之类世俗而浪费,他发出“解放孩子宣言”,呼吁天下所有可怜孩子们的家长们联合起来,把他们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不要简单屈从作业,不要幼稚攀比分数,要解放的不仅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未来的子子孙孙。他说,我们不反对科学的教育体系,但是反对愚昧的教育方式。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民族与国际的关系”,崔自默列举出当代艺术家要处理好这“五大关系”。“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这是崔自默的文化产业思路。
崔自默左手端着笔记本电脑,右手用毛笔在墙壁画面上抄写着诗文。密密麻麻,青一色漂亮的蝇头小字,他写得随性,似乎不曾考虑布局问题。就这样,一边抄写,一边给我畅谈关于教育的问题。抄完之后,他盖印的情态也很让人惊异:在众多的印章中挑出几枚,在桌上快速地打几下印泥,丝毫不作停留,转身便直接盖在了墙壁的画上——那么迅捷、那么端正、那么精准。很多画家盖印需要瞄上一会,可崔自默却如此随意、轻松,像干很平常的家务活一样。他说:“熟练,熟练,再熟练”;“普通劳动创造经典。”
在给送我的书上题诗签名时,书被桌上高低不平的其它物件架着,斜斜地,放还没放稳,崔自默就已经下毛笔写了。我说“书没放平呢”,他一边眯眼一乐,一边挥洒着说:“不用那么麻烦。当一个人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随便轻松地一伸手,就是高超的艺术。”此言狂傲而潇洒,他早已把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了。“即便我死,也一定是在攀爬前进的道路上。”在他这豪放不羁的背后,他所付出的“普通劳动”,个中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你想要出类拔萃,背后就要付出千万倍的努力。”“真正的竞争对手就是你自己。你要自信、自强,不给自己退缩的理由。”“失掉自信力,这人一生就没希望了。不可能所有人都欣赏你,可能还会打压你,但正可借此转化为自己的动力。当然,心更要平和、和善,否则走不远。”“要海纳百川,你的成就由你自己决定。”我听到崔自默曾经给学生们这么讲。崔自默推崇“游学”,他认为游学制度也许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人类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更是值得追梦的健康童年。这总是巧妙譬喻,循循善诱,让人开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我很少给学生直接讲艺术,大多只讲做人、做事。边玩边学,寓教于乐,不假正经,不互相拖累。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
崔自默讲究教育的“实战”。他说他理解孔夫子当年埋怨学生“朽木不可雕也”时的心态,“恨铁不成钢”,因为事业需要人才。“始可与言诗矣”,当学生做人和做事都可以之后,才可以讨论学问,当然,有时就已经不需要了。实事求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皆学问。
在辛劳的艺术创作之余,崔自默始终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和理论著作。他说:“学术研究,虽然使我创作之外更为辛苦,但我觉得,这是我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使然。”学术、艺术、社会,这是支撑大师之鼎的“三足”。时下对于“大师”的称号,似乎已被滥用得有些贬值,但崔自默毫不避讳,竟然公开声言“大师的帽子,你不要我要”,他没有糊涂,他的理由是:“大师,不是桂冠,而是责任!”
“正在进步”的过程中,崔自默体验并总结出对人生极具积极意义的《四种心态》:敬畏心、感恩心、慈悲心、平常心——他常常把这四种心态郑重地分享给学生们。他还与宋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教”和明儒王阳明“阳明四句教”进行对比,指出“四种心态”的现实作用和实际价值。“法布施”为第一,只要有客人或学生来,崔自默虽然创作和写作已经很累,他却仍是苦口婆心,尽量多说一些人生的经验与感悟。学生不论年龄大小,他都会时刻提醒注意每个细节。端茶倒水,都是思维,都有学问,逻辑都要严密,才能提高效率,不断进步。学生倍感珍惜在他这里的时间,受益无穷,从而改变了处世方式,甚至改变了一生命运。言传身教之外,多年来崔自默尽己之能,私下资助一些有才气而家庭贫困的学生。他还不让外面宣扬,说那样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状态。崔自默考虑问题,就是这么具体而微,认真负责。
“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崔自默改变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文化理念,使之脱离政治与历史的格局,更为客观、实际。一国文化乃一国血液,需要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针对“国学热”,崔自默提出《毋溺于旧学》,并积极倡导“新国学”运动。在华西大学等地为学生演讲时,他提出“新国学、新文化、新生活”的全新理念。“新国学”,就是讲究“有用的文化”。“一条路没有路标,不知通向哪里,谁敢走啊?有什么用呢?”
“有用的文化”
《学问就是一张地图》、《文明的标志是路标》、《学会说三句话,等于博大精深》、《信息流量应该受到控制》,崔自默的这些文章,一针见血,通俗易懂。总之曰——《有用的文化》。早几年,崔自默即举办了题为《走近大众》的系列讲座,目的就是普及“积极而健康的文艺思想”,多大众有真实的益处。
“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才是‘有用的’。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的特征,就看他能不能判断什么是‘有用的’。”“什么都是文化,什么文化都学,就相当于进一个药店什么药都吃一样。”谈到文化保护,崔自默说:“我们要作‘有用的文化’,不必耗费精力和财力刻意去保护一些没有生命力的东西,万物都有定数,应运而生才客观规律。”崔自默说,科学发展观要贯彻到社会生活的细节,“和谐”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现象。反映社会问题,搞艺术研究,都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会假繁荣、真麻烦。
“诚、虚、净”三字,是崔自默独创的中国传统国学“三字经”:“儒家尚诚心,道家尚虚心,佛家尚净心”。他认为,文化教育贵在知行合一,要融会贯通。诚、虚、净,就是真、美、善。美,以真为底,以善为头。诚心是基础、根本、缘由;虚心是过程、途径、方法;净心是结果、目标、效果。“劳驾”是儒家思想,我要前进,但很讲礼貌,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对不起”是道家方略,采取低姿态、息纷争、防患于未然,寻求顺利解决的途径;“谢谢”是释家法度,时时爱语,提倡和善、行善、知道感恩。这三心与西方的三句话“excuse me、sorry、thank you”(劳驾、对不起、谢谢)异曲同工。依靠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很融洽,尤其是可以轻松地维系公共场所的正常秩序。
“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不管你选择哪条道路,顶点都是一样的”,崔自默说,“假如你觉得愤愤不平,与别人矛盾、对立,说明你还不行,还没有达到顶点”。
“勤奋——智慧——幸福——奉献”:这是崔自默给“神笔西典美术培训学校”题写的校训。他解释说:“‘智’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它是勤奋的结果,也是幸福与奉献的条件与基础。”这八个字,也正是他《问学四境界》所阐述的次第进境:“为稻粱谋;为名利谋;为修身谋;为济世谋”。个人依靠勤奋获取智慧,并进一步获取幸福,奉献社会。于私于公,这不都是最有用的么?
“真诚和善良,是你唯一的资本”
“人能最终依靠的,只有自己。真诚和善良,是你唯一的资本”,崔自默如是说。他不断告诫自己,也告诫学生们。在他看来,商品经济、信息时代、知识资本,都有着无限可能,而个人所能依靠和运营的,除了身外物质,就是心性、本质、良知。内心的醇、淳、纯,一点也不蠢,成熟的状态,自然而然,透彻淋漓、大方无隅、左右逢源。做人一旦我执、自私,则会自己阻挡自己前进的道路。
在生活中惜时如金的崔自默,曾为迷路突然闯进他办公室的一只小麻雀,忧心忡忡了半个下午,最终它安全回归自然,他欢天喜地,写就《我记得,那只麻雀》。崔自默的散文,完全是“崔氏笔法”,细腻、严谨、深刻,真实、生动、自在。
在贵州台江的农贸市场,崔自默看到老婆婆异常精致的刺绣艺术,爱不释手。老婆婆要价100元,可是在崔自默眼里一片值200元,于是他掏出200元要买,有意思的是纯朴的老婆婆不同意。为此,两人展开了“争执”,此情此景,十分感人,传为佳话。当今时代,竟然有如此热爱生活而不贪便宜的人碰在一起,难能可贵啊。
崔自默小时候曾做过一件错事:他喜欢上了一枚铁口哨,想把它买来,没有钱,就到姥姥家去撒谎,说要买铅笔和本子。要了两毛钱后,他如愿地把口哨买下来。很快,母亲知道了此事,并生气地责骂他欺骗姥姥。当年的愧疚和尴尬,至今都保留在他心中。
在崔自默的老家小院的西北角,有被一棵百年以上的老槐树被砍伐了,他至今仍时有思念:“老槐树有灵,它一定是哭泣过的。我一直想写一篇《祭老槐文》,但不知从何写起;其实也不敢轻易动笔,那会打开我心底思乡的闸门,把一腔泪水涌泄出来。”
笔者特别喜欢白色的百合花,每在街上路过花店,看到百合花时,总有种走不动路的眷恋感。在崔自默工作室的一个大花罐里,插着一大束盛开的白色百合,我无意中目光初触,忍不住一阵惊喜,由衷叹一句:“哇,我最喜欢的就是白色的百合花!”崔自默一听,立即说:“这花你拿走吧,送你!”虽然最终我拒绝了,但他那份天真与率真,“送人百合,手留余香”的真诚和善意,我深深记住了……
“善即智”,“智慧即幸福”——崔自默有此论断,初听似唐突,听他细审则极有道理:“专心致志,金石为开,有了真诚与善良,便有了智慧的根基;有了智慧的条件,才可以创造物质生活、享受精神生活,才能幸福。知道并能够奉献,就是大幸福。”是啊,一个人能奉献社会、大公无私时,他的幸福才会最大化。读过崔自默一篇随笔《借火、借光与智慧、幸福》,他比喻道:“别怕借光借火给人,因为你自己手中的火把的亮度并没有因此而减弱,你没有任何损失;恰恰相反,因为你的借火而又有一把火亮起来,你也得到了好处。”
“善根福果,善良和智慧使我们双赢”,崔自默谈问题总是这么实实在在。
我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俗话说“男人四十一朵花”。刚过不惑之年尚属初绽的崔自默,却已经早早地位自己写好了“墓志铭”:“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如此三个“伟大”组成的崔氏墓志铭,多么狂妄啊?乍一听,着实吓人一跳。
与其说是“墓志铭”,倒不如说是他的远大理想,对此崔自默解释说:“伟大的艺术家,就不是一般画家,他精而博,属于开风气之先的宗师,需要承载的东西很多;伟大的教育家,就是要对社会有所奉献,对文化文明有贡献;伟大的思想家,就是他的学说可以穿越历史,在史册上留下痕迹。”
“目标即成功”——这是崔自默对成功的定义。他认为:只要有了目标,就已经成功了;人总是以失败告终,他只是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趋近,尽量长远罢了。“成就大小是相对的,是量的差别而不是质的区分。没有目标的运动,就是热力学‘布朗运动’。前进,应该是有方向性的。人生终归没有找到目标,是很悲凉的”,崔自默说。
真的,崔自默很累,他为这宏大的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付出了太多。
“生命是艺术的成本。艺术是生命的寄托。一般艺术家可以依靠小情趣打造,但伟大的艺术家需要玩命,用全部身心去换取。”“人如花,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不到节气时,不要着急。”“我写过也发表过很多东西,一来希望时人注意,否则就白写了;二来又不希望时人注意,如此留待未来,足以说明你的思想有穿透力、预见力。”这样沉重的话题,崔自默说起来却轻描淡写,情绪很淡定,甚至有几分谐谑、嘲讽。他是在自嘲,在自策,在自信。
此时,我想,与其说崔自默设定的目标是“伟大”,不如说是崇高。因为我读过他的相关文字,他对“崇高”和“高尚”的“高”给以特别的定义,就是:“形而上”、“精神生活的比重”、“生存的质量、密度”。的确,崔自默依仁游艺、游戏神通,他逍遥扶摇于自己的时空之中。
很多人给崔自默拍过专题片,但他都不满意,说镜头太单薄。是啊,崔自默“厚积厚发”,他是一个“立体的人”,怎么表现才全面呢?从农村到城市、从理工科到文科、从理论研究到艺术实践,视觉艺术几乎涉及各个领域,民族而国际、古典而现代、科学而艺术、文化而产业。有人说他是“本色大师”,很质朴、性情,但同时很神秘,捉摸不定。“深不可测的文化侠客”、“一个艺术悬念”。
笔者发现崔自默有很多工作室,当问及此环节,他说:“触景伤情,移步换景,我在不同的地方创作不同的作品,否则,在一个空间发作,是要精神分裂的。我画细致的画累了时,就画现代水墨,疯狂一下,算是‘泄愤’。”
崔自默是AB型性格,内向而外向。他近年深居简出,很少参加活动,他说这样倒不是懒惰或者故意而为,实际是为了珍惜时间。他说话不是不会绕弯子,而是不想绕。“真正的君子是得罪不了的,能得罪的尽早得罪,省得彼此花时间揣摩、验证,多麻烦的。”这就是崔自默的为人处世风格。守道以约,为道日损,一超直入,沉重痛快。
“有人说你什么也不是,你怎么看?”笔者故意用这么一句话来“刺激”崔自默,但很奇怪,他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反映。“高原上的风景,你只有爬上去,才能领略得到”;“爬香山的人多,爬喜马拉雅山的人肯定少”。此时,我想到在崔自默《心鉴》一书中,我读到过他写的一篇《龙也什么也不是》,其中有逻辑推理:“什么也不是,就等于什么也是”,“龙既不是牛也不是蛇,既不是鹿也不是马,既不是鱼也不是鸟,什么也不是,但是,它是龙!”他还写过一篇寓言《你是龙啊》,其中“橐仙人”安慰一条不甘寂寞的小龙说:“你是龙啊,何必跟其他小动物一比高低呢?”
河北省深泽县,是崔自默的家乡。农家子弟出身的崔自默,对家乡感情深厚。他在很多作品上,都钤盖有《深泽崔自默》。“我们县一没山,二没水,也没有什么名胜古迹,只出了一个崔自默,够了”,典型的崔自默风格。依笔者观察,有人说范曾狂,大概是没有见识过崔自默,比于乃师,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崔自默比谦虚的人更谦虚,他的“狂妄”重点不再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他把“狂妄”着力于不断进取,在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足迹。
多次采访揣摩之后,笔者感受到了崔自默的“大象无形”,他是多维立体的,从思想到行为。他既世故又天真,既复杂又简单,既偏激又中肯,既狂妄又谦虚。
这,就是崔自默,其实也并不难懂,他道文一贯、精博兼之,是一位年轻的老学者、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衷心祝愿崔自默先生于“正在进步”之中,生命境界和艺术理想同光共辉。
(全文完)

2011年5月21日



【作者简介】

张晴,笔名“黑白梦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读者》《青年文摘》《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晚报》《人物》《新华月报》等。著有散文集《黑白梦幻》《背着爱情奔跑》《唯美难寻》《柔声轻诉》及系列名人访谈作品。另有40万字长篇小说处女作《漂》即将出版发行。




总共1页  1  
 上一篇: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下一篇: 李正茂:《再思科学与艺术:序崔自默新彩作品集》
  相关文章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崔自默简介
·张晴: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
·李正茂:《再思科学与艺术:序崔自默新彩作品集》
·《中华英才》赵雯:《崔自默:在先锋与大众之间》
·林秋璇:《中国榜样·崔自默》专题片解说词
·冯积岐:崔自默笔下的荷花给我一种勉励
·水玉:《崔自默:新时代的文艺先锋》
·傅玛丽:《崔自默:我骄傲,我是一块试金石》
·孙开、依凡:《崔自默:书画界“第一狂人”》
·黄诗煊:读《般若界:崔自默2016新彩作品集》
·王建平:手的翅膀——记艺术大师崔自默
·孙开:现实观照与理想情怀——《爱莲说:崔自默画荷·话和专题书画展》观感
·金辰:惟慧是业的艺术家崔自默
·南京青奥会风云际会 崔自默艺术亮点重重
  图片推荐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1)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随感笔录(3)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栏目导航
关于崔自默
推荐文章
·崔自默出席《一路锦绣》山海尊首发仪式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专题片之《崔自默》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