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翅膀
——记艺术大师崔自默
王建平
我曾在很久以前的一幅油画作品中见到一双在背影中伸向苍穹的手;最近又在一张特写照片中看过一双艺术家色彩斑斓刚刚抚摸过大地的手。
有人问崔自默:“手有翅膀吗?”他略沉思一下微笑而自信地说:“在无垠的艺术疆域,手能飞翔!”
南京青奥会刚落下帷幕,由此掀起的以“分享艺术,激扬青春”为主旨的美术艺术展波澜尚未平息。这是一次世界规模最大的艺术展览,汇聚着79个国家和地区艺术巨匠的500多件经典之作,崔自默展出作品数量居首,其中,国画巨制《大好荷山》雄踞一方。有人用“群峦、烟霭、瑞气、和光”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概况与描述,咀嚼这些词组,眼前会呈现出一个十分壮观的画面。观者都情不自禁地发问:“这一超级的经典之作是出自怎样的一双手呢?”
近日,笔者有幸到他的第二故乡西安,是秦川大地催生了这颗艺术种子,如今已有了“崔自默艺术馆”和“默艺空间”。那里展示着他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国画作品,还有文怀沙、范曾先生的大作,以及一些先生与学生之间在无创作意识状态下难得一见的闲情墨趣。浸润在这样的艺术氛围,缭绕在我脑际的一幅幅作品,灵秀中的深遂,奇妙的构架与多变的思维,兼容着前无古人的技法和艺术表现力,令我又一次想揭开这位艺术家手的谜团。
听朋友介绍说,前段时间自默为大雁塔专门画了一张玄奘法师的画像,并专程到此参加法事活动。奇了,在大雁塔内,展示着公元600多年前的一块厚重密实的青砖,上面深深地凹陷着一位秦川先人手的痕迹,一下就将历史拉到了现实。这个与自默有着生命情缘的秦川之手,曾引发他对人生的深层思考和对艺术真谛之神悟。
关于手,我记得20世纪法国美术史家福永西在他的著名篇章《手的赞礼》中曾这样说过:“一个人无论形象出现与否,当你将手掌展出的时候,你的形象便已展现了几分。”秦川手痕,无疑是对人类的一个深刻启示,尤其在自默的审美情感编码中给一颗艺术心灵以猛烈地撞击。
其实,自默之手与常人别无二致,包括手的轮廓,皮肤和筋脉结构,血管细胞绝无过人之处。可是,一旦握笔着墨舞动起来似乎手有翅膀驾驭,让人称奇。
今年春节过后,他为其新作《默禅》一书的出版专程来哈尔滨参加首发活动。在江北渔村木屋里,木柈烧着鱼锅,在缭绕的雾气中,他好奇地用筷子夹起一块热气升腾的花卷,像是在欣赏,又像是在思考,几十秒的时间,手上的筋脉血管在雾气中舒展着,像是有意的展示。闲谈间,他的手灵动地翻阅着身边的书法手稿,以手势丰富着语言,阐述着艺技文理,讲到书法创作的精彩之处,他的手在额前盘旋着,将书写过程中如何向更深层次开掘,把一个“绕”子讲得活灵活现。一个连续绕的动作昭示着书法技艺上的玄奥,既有对传统的深层理解又有深刻的创新意味。在老华梅西餐厅,他的手在握红酒杯的时候,时而用手指紧紧地捻着杯杆,红色的透明体浆液在杯中激荡着,变幻着,忽而起落,忽而平息,形状千变万化,浓淡交织,颇为奇幻。他在神情专注地看着,不时的看似与别人碰杯,实际上很少有人注意的是他双目微闭,神似入定,不时地将高脚杯肚往额头上一下一下地磕着,轻轻地往复几次。可以断定,此时他的思绪早已穿越无数大脑皮层飞向逍遥的艺术之境,每磕一下,似乎是在加固大脑思维中突然飘出来的一个灵感,似乎是在捕捉每一组艺术符号在矛盾中的撞击,时而在波澜起伏中又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捏着酒杯的手偶尔的一个停顿,像似在捕捉,像似在顿悟,又像似在祷告。此时,手使触觉完全摆脱了感知,重新调动着大脑。不可忽略的是,这个带有戏剧性的停顿,是一个奇幻的细节,是手调动着空间,征服着空间,意向之中出现了极其丰富,超出一般的想象的虚幻画面,此时色彩、构架、密度和虚实,像是在勾勒一个想象中的极其丰富的擘画。
这是他的手在交谈中魅力的展示,也是这双极普通而又神奇之手给我启示,为什么这双手创作出的一幅幅抽象甚至颇具空灵意味的荷会调动着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而且不同的画面表达了那么多艺术语言,调动着观赏者的情感,引起一些奇妙的联想?试想,我倘若是在看一张荷花照片,其内容再真实,花姿再绚丽,拍摄的角度再玄妙,但总觉得与自默手绘的荷花相比较还是少了些什么。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因为在照片中,手没有干预进来,为此,未能将鲜活的生命的流转和心灵的感觉以及那些自由的空间传递给照片。这就是一张原滋原味的照片与绘画作品质的区别。绘画是心灵之事,是智性活动,看似有意无意间轻率的涂抹,没有逻辑甚至不着边际,实际上一切知觉都基于存在,艺术家在一些细节掌握的准确性不次于数学家在编列公式,是心智在用形象思维调动视觉形式,是对自然的重塑和再创造。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在人类实践中都有一个共识:“手是人类第二副眼睛”。
自默这双手自然平凡无奇。自幼玩着孩提时期的各种游戏,而后,搂过锄头,干过家务,发挥着手的最初的原始握持功能。尽管这样,他的“第二副眼睛”还是对看荷、画荷有了最初的胚芽。而后在咸阳西北轻工业学院自动化系电子专业敲过计算机,计算着公式,发挥着非握持功能,不知不觉为日后的荷搭建着构架。而后,由于他不太专心学业,业余时间喜欢到处转悠,在一个街道装裱店里认识了一个篆刻的,便开始动刀刻印,艺术之路由此破径。接下来与美术老师学起了画油画,第一幅油画作品《映日荷花别样红》是保存至今的仅存“硕果”,也是他笔下荷的雏形。在编辑部当编辑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期间,有缘接触国内一些顶级文化艺术大师,耳濡目染,心追手摩,使油画与国画表现形式有了完美融合。在不断发挥手的推、提、勾、压功能中,雕过木头,镂刻石头,敲打金属,揉捏粘土,精塑铜块,巧布微缩,挥毫泼墨,皴擦点染,发挥着手的感觉功能。用最简洁的方式,以变幻莫测的笔墨,将时空拉长,创造着视觉场的奇效,居心叵测,难以捉摸。
自默这双手,赤裸的表面,潜藏着简直是一个奥秘与奇迹,其繁殖功能不能预测,其传承与创新的能力令人期待。
世上的一切艺术珍品都是用手创造出来的。自默这双手随着对哲学和美学的追求,不断调整功能,转换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尤其是隔行如隔山的理文转换,看似没什么奥妙,其实绝不仅仅是一座山峰跨越一座山峰的飞跃,不仅仅是破译隔行如隔山的密码,这里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沟壑与屏障。认识世界需要一种触觉天分,视觉往往只从这世界的表面滑过,手知道物体的体积,知道它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简单的或是复杂的,知道它在天地间存在的分量,与各自位置的独特性。
有专家说:“没有手就没有几何学,因为我们需要直线和圆来思考外延的特性。依此我们才能认识、感知和辨别角锥体、圆锥体、螺旋形以及各种形状。”
世间确有这样一双手,它灵动不止,不断变化,从最初的握持功能,到工诗文,书画印,每一领域的艺术表现,到再感觉,再创造,不断地攀登艺术巅峰,创作出一道道别样的风景,将人的内心宇宙再现。
这些让我再一次感叹美学史家的一个定义:“手,是有尊严的仆人。”
手,能否使世间万物妙趣横生?一双白嫩鲜活的手给出的答案是,其形状既大众,又是“这一个”。
手的灵动,使人形象鲜活,情超心慧。手的翻动,代替了思考,手的晃动与停顿,或是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都是丰富的语言符号,赞扬与否定,慨叹与思考,联想与质感,这些心理活动全部交织在这双手上,包括它飘忽不定时,也能将你带到遐想的空间,这富有创造力的手势,对内心活动同样产生着微妙的作用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心手间和谐相依,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艺术表现这一智性活动以情感为内在的驱动力,以线条和色彩为视觉创造物象,将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浓缩到一张画布或宣纸上,使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气息,呈现着一个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视象天地。
在手的概念里,一切思维,心灵、意识活动,包括物质方面提供的一切材料工具产生了偶发效果,心灵引领着手,手驱动着工具,工具对材料发生着作用,这些统统通过手联系起来,大脑思维,心力活动,最终传递到神经,传递到五脉充筋的手上,通过它来展示所要表达的意向和内容。手的动作,手势的弯曲度,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一切思考与探索,文字与物象,手充当着媒介。
自默以其高度的艺术视觉审视世界,以其天赋与的灵敏触觉再现着自然,游弋在广阔的艺术天地中,无数次的艺术实践,时空与空间交织,感情与记忆的追逐,都有深深的印记。在继承传统和创新方面,汲取徐渭和朱耷的笔墨,追随洒脱,纯任天然流泻,以气为主,生动具形,铸就属于自己的挥洒样式,表述着独到的艺术语言,真与幻,虚与实,刚与柔,繁与简,将传统笔墨与现实视觉聚合,东西方技艺互用,直抵至真至善至美之境。
常常见到一双手是自然下垂着的,当他微握的时候,往往情由心生,当它挥动之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和无法预测的奇迹发生。这时,手的翅膀一定会像鸟儿一样在广阔无垠的艺术天地里任意翱翔。
端详着自默的“这位有尊严的仆人”,它神情自若,缄默不语,这个人体看不见东西的器官,它既是原始的,又是高度进化的。通过精致的铰链接合在一起,形成扇形,是独立的生命体,一次次的艺术实践,使它能“看”和“说话”。纤细灵巧的手指,似乎在思考,本能和行动的意志全都贮藏其中。
手开采着思想的矿石。创造与超越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意味着对传统的挑战。对自默这位自幼就不安分,好奇心大,又不服输的性格来说,他要求自己每天都有创造,都出精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立即执行主义”者,“超越现实主义”的推行者。他在不断调动大脑思维,借助科学的眼睛变革着艺术形式,坚持创新,追求创作形式的多样性,创作内容的多样性,操作风格的多变性,力图表现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无的现实中立体多维物象,以形为质,以形为用,神形兼备,高度统一,既有出神入化的简单,又有精雕细微的复杂,复杂中的简单,简单中的复杂,耐人寻味又扑朔迷离。这背后,有着忘我的勤奋和极度的疲惫,也有痛不欲生后的开悟。很多人说他是孤独的行者,也有人将他喻为貌似一个没人照顾又不可救药的“艺术病人”,其言之凿凿,实不为过。
其实,骨子里的挑战精神使他创作与“我”不可兼得,充分调动着潜藏于人类创造底层的艺术想象力,指导着对外部世界的体验,在继承方面,他常常以逆向思维反思艺术,审视传统,对传统作深层思考,“传统告诉我们传统是什么,没告诉我们传统不是什么。”其实他是在说只有挑战传统,才有新的创作空间。西方画派的系统表现透视的现实主义画法,以及西方绘画对透视效果的强化,无刻不在启发着他,使他的艺术创造带有个强烈的性色彩,深刻的个性烙印,具有一种慧黠之气。
手,作为一个生命体,有如一台机器在艺术轨迹中运行着。在他看来,科学和艺术的核心是想象,科学家的想象令人震惊,艺术家的想象令人惊奇。科学与艺术都源于自然,都是“好奇”的子孙,灵犀相生,文理互通,艺理共融。所做的一切,在常人看来都是重复的,事先预定的,而其中蕴含着心灵的创造,在表现朴素的宇宙观的同时,突破尝试和大胆创新,不断探寻艺术中的偶发的效果,尽管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甚至是一些非议,但这些阻挡不了他从中摸索艺术规律的勇气和步伐。艺术创造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事,尤其对自默来说有时一些偶发效果的产生是突发性的,在某种程度上如江河奔腾不可抗拒。那是神灵的力量,是一种激动人心,令人兴奋,令人刺激的大胆尝试与挑战。包括一些令人费解的艺术实践,他都潜心专研,从中摸索探究。正如石涛所说:“画到神形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古人云,“百炼纯工始自然”。崔自默在孤独地旅行。
在西方绘画史上有过这样的艺术尝试,有人用鸡爪子蘸上颜料让其跑过长卷,轻盈的爪痕,力度不一,纯度各异,急喘与焦灼,方向的不确定性,分开合起恰如枫叶的结构,行进的路线具有生命的神韵开发了一种处于精神之外的不可预料的元素,出现了秋日红枫的神奇,这就是画面追求的偶然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未知生命形式,是冥冥之中的力量与精心设计的结合,是开掘艺术真谛之所在。这些无不给艺术之手以某种昭示。
崔自默的博士生导师范曾先生曾吟静安和尚“心中有微雪,花外亦无春”这句话,他说“高度的理性与高度的感悟天衣无缝的结合,加上极娴熟的笔墨技巧,才能使其作品趋近于禅”,并以此来比喻崔自默的“不染之莲”,何等境界!
自默创作《大好荷山》绝非偶然,青奥会这一偶然机遇正与这颗艺术心灵相契合,机遇偏向有准备的头脑,在此之前对荷的艺术再现已经达到神悟。2009年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过他的大型画集《自默画荷》,月照上人为此作《自默画荷赋》:“睹崔子之荷画也,可妙悟玄通,乃信其心为莲胚。”这是机缘的礼物,是上帝的旨意,潜藏于艺术家内心已久的荷在获取这一信息的同时,已经在心室含苞欲放,以荷寄情,以荷释物,这里已经集中了他对荷的全部感情与对荷的精神内质的体悟。现在,心中之荷就要呼之欲燃,与久违了的纸墨相碰撞,相兼容,他将迅速地抓住它,塑造出崭新的梦想,打造一幅奇伟的万顷荷塘,泼彩出壮丽的《大好荷山》。
在一场惊心动魄的鸿篇巨制国画创作即将着墨的时刻,陷入沉思中的自默,不慌不忙地在巨制的宣纸上踱步,谋篇构架,在心灵里掂量着他所需用的道具,以往的创作有先裁后画的定理,被他的先画后裁已经进行了一次革新,这次竟是没有空间约束,没有时间限制,事先用两辆卡车拉来的画毡铺就于脚下,剪与裁全凭意识和感觉,这将是一场前无古人的艺术探索与实践。数分钟后,他犹如一头雄狮在沉思中惊醒,抖动一下袖管,撩过天空,直逼地面,只见他怀握一只喷壶,以优美的莲花步迅疾而有序地向地面的宣纸泼洒过去,眼睛跟随着物体的形状,在判断其相对的密度,以超大的粗狂的笔触,灵动多姿的线条,巧妙的弧线布施,勾织出荷的筋脉,几十公斤的墨液和重彩不断地喷洒而出,前突后冲,盘圈点染,扬泼交织,左右逢源,鲜活的笔墨生态,醒目的点块面的有机结合,有序与无序在浑浊,墨液与重彩似乎在出错和纰漏中变着戏法,疯狂地浸润开来,犹如有意放任的蚯蚓与秋虫,汇成无数的潺潺小溪,去寻觅各自的既定位置,墨液稀释着荷叶的轮廓,墨彩的添加和夸张,涨肥了荷蔓,色彩抢着先晕染了花头,彩墨交织突破了纹络。预料之中的各元素,相互烘托着神来之笔的大气象,已完全突破传统绘画构图与创作的固有模式,调动着时空,形成内在的脉络。这是视觉场上的又一次即兴创作,现实与虚幻表现上的似是而非,在这里非现实的表现得到了很好的处理,出新以法度,手法的多样性,线条力度的空间感,使其线条音乐性与舞蹈姿态共生,笔墨浓淡互破,一切似乎在乱中进行。乱,创造了未来发生的可能性;乱,引领着视觉,在驻滞、交叠、扭转、漫延中布下了一个荷的世界。这看似墨的舞动,实则是心的行迹,灵的浸染,魄的纵横。
时间在悄悄地流逝,铺天盖地的荷叶,大块头的荷花,在自默的手中变幻着,不断地丰富着,在欢呼着艺术化的自然界中一种新的秩序的建立。
三个多小时的风驰雷奔,远泼近扫,重彩轻描,点化勾勒,一张总面积为780平米,迄今为止世界上一幅最大的国画《大好荷山》横空出世,浮出水面。与之出自他同一双手,同展一个艺术舞台的一个只有一厘米大小的微型国画《我看青山多妩媚》相比较,二者相差780万倍!有人说崔自默开启了中国画市场价格的“平方寸时代”。有人对此不解或误解,崔自默说:“那不是概念游戏,而是科学的力量。”
或许有人将这三小时看成是艺术家的一次重体力劳动,不错,是一种体力极致的挑战,其间燃烧的激情,表达的心智,方式和技巧是奥林匹克运动规定的任何一种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这里不但有着水墨色彩的魅力,而且承载着中国古老文化的内蕴,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导向和社会意义,传递着现代文化血脉与精神,开启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次超越前人难以复制的艺术实践。
这双普通的手,以其深湛心智念力,搬动了大自然的荷塘,将其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水立方;也是这神奇的精灵,变幻和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绘画艺术的寓言。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