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化产业化的进一步思考
(一)文化产业如何实行集团化经营
文化产业的集团化设想,不能堕入为了集团化而集团化的误区,否则又是一种新形式下的“假大空”;集团化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集团的优势,而其中的政策制订和策略反应,是应该照顾到诸多细小环节的。以出版集团为例,其资金优势和发行优势是明显的,但其出版策划和编辑制作、印刷等具体细节,就未必能与个体经营者比权量力。所以,如何处理好大与小的辨证关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文化中所谓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的伟大妙义,正于此处见出其高明。
至于美术产业,更应扬长避短,处理和协调各个环节的搭配关系,使之协调工作。美术作品,不等于工艺品,所以不能实行大批制作的方法,使其泛滥成灾。另外,处理整体与局部的矛盾、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又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比如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最有条件和优势来建设成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样板,发展成为一个集文化、商业、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园区,从散置现状建设成为集中传统工艺品中心、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古旧书籍、文化用品、名家名店、艺术品拍卖以及北京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会馆文化、园林文化、古建文化等部分的大型文化产业中心,然而,最终它是“铁板一块”,还是“一盘散沙”,仍是一个疑问,因为我们现有日用百货中心经营状况作为比照。
(二)“文化”与“产业”的权衡
产业有限,而文化无限。可以断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文化产业的竞争,最终还是经济利益的竞争,不大会是文化意义上的竞争。当冰冷的经济产业只知道灌输给人以实用价值的时候,人类是多么希望抚摩到更多的文化价值的温暖。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倘若不复堕入其他产业那种以经济为终极追求的话,那么它对于我们的生活毕竟是最惬意的。
爱因斯坦在《致5000年后人类的信》中,谈物质商品而色变,其理由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是完全没有组织的,这导致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担心被排斥在经济循环之外,他们苦于想要各种东西,却又无力购买。而且,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们在不定的时间里互相残杀,因此,任何一个思考着将来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和恐惧。”而对于文化产品,人类却从来不会感到些许的恐惧,因为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集体记忆,是实现人类完美生存的最高意愿,是对精神生活的理想追求。尤其是美术品,它的存在理由,始终以真善美为最高追求和终极标准,当然,“美术”之被广义地混淆为“艺术”,沦为纯个性化的产物,甚至出现丑恶、暴力、淫秽、荒唐,则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与文化理想不沾边了。
一个文化产业,怎样才算纯正的、地道的,如何运营才算有效的、成功的?我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我们基于文化产业的两重性,即“文化”和“产业”这两元素:既是“文化”的,就要有精神的、理想的、社会价值的责任和义务;既是“产业”的,就要有物质的、现实的、具体经济的要求和满足。孰轻孰重,尤其当它们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何去何从?当然,假如我们只把文化产业当作一种新型的经济手段和牟利工具时,似乎不存在这种疑惑。然而,过犹不及,在旅游开发等领域中,的确出现过不少的历史遗迹、文物资料和自然景观被“建设性的破坏”的事情,这提醒我们应该在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引以为戒鉴,不要拔苗助长,而后生亡羊补牢之叹。
(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化产业
可以自信和欣慰的是,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优势,易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从而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国外的文化产业平等竞争。不过,我们的目标还不仅在于此。因为中国文化的优秀和伟大,所以我们有发展和弘扬它的责任。我们的文化产业,也要讲究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在振兴民族文化的同时,要致力于营造一个东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并要让它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文化,它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它可以维护,也可以破坏。文化,它只有好坏之分,而没有新旧之别。文化的力量,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虽然不如物质力量那么直接,但它的确可以深远地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人类和平、地球安危。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稳定、延续和正常秩序,文化的存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支撑作用。从近现世界发展趋势来看,文化产业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均表现出独特的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一个民族,它最为可爱,它就是中华民族。20世纪最有影响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920年光顾了中国,在对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作了大量的实地研究之后,他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对比评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别和优劣,写出《东西方文明比较》一书;他在谈及“中国之问题”时不无感慨地说:“世有不屑于战争(too proud to fight)之民族乎?中国人是也。中国人天然态度,宽容友爱,以礼待人,亦望人以礼答之。道德之品行,为中国人所特长。......如此品性之中,余以其‘心平气和’(pacific temper)最为可贵。所谓心平气和者,以公理而非以武力解决是已。”近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一著中引用了罗素这段话,并评论道:“罗素此叹,正是自悟其西洋之短。往古文化浅之人,冲动强而理性短,于彼此相争之际,不能论辩以明其是非,辄以斗力决曲直。此风在欧洲直至近代初期,犹未尽除,既行于私人彼此之间,亦且行于公众。”可惜,中国人的“心平气和”被人利用了,近代的中国,由于整体民族科技和经济力量的落后,遭到了西洋强盗者们的肆意侵略和掠夺,于是,由此开始思辩中国文化的保守之弊病成为必然之结果。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铁证;然而,经济强盛不等于文明进步、科技先进不等于文化发达,不能以偏而概全、舍本而逐末,这也是事实。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文明》一著中阐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一直领先,毫不落后,只是它不屑于在这一方面有所发展而已。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经济没有在中国得以发展?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传统的人文科学思想,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生活等诸多方面相表里的精神,它所注重的,是整个人文环境的圆融和通会。正因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业已达到了如此的最高境界,所以,不少意识到这一点的国际战略家纷纷预言,在追求完美生活的新世纪,全球经济将向东方转移,整个人类文化的中心也将向东方转移,而中国文化将成为焦点。不管这种假设能否实现,它确实说明了中国文化无限的魅力与空阔的笼罩力。
该是好好咀嚼和消化中国文化的时候了。倘若中国文化在新世纪独领风骚,那么,岂止是中国文化的幸事,那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幸事。新世纪的曙光照耀着东方,中华文化的魅力日益得到世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们的青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先由经济的巨大发展作坚固的基础,而后可以相信,其文化也将日益影响世界,并最终对整个人类诗意的生存带来福音。
2001年10月29日
总共2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