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自默通信选〉之《与可航〉之(16)
可航:
昨晚刚从山东滨州回到北京。开车去时需四个小时,回来路堵车竟然开了五个多小时,这是我第一次开车这么长时间,很疲累。人生如走路,需要多少周折。学术比之于人生路程,不知要简单多少。学术可以判断失误、信口开河,人生路途判断失误,哪怕瞬间的疏忽,车毁人无。
在滨州又建了一个画廊,叫“滨州坦博艺苑”,窗外有百亩的荷花池,想来夏季景色甚为壮观,只是秋来叶衰,不过视野为之豁然。白十源董事长的意思是,将要在全国(当然还将要扩展到其他国家)建设100个画廊,都是有中国古建筑特色(符号)的,计划宏大。山东文化气息浓厚,经济发达,所以有地方同志支持,可以深入交流。假如夏季有时间,能住上个把星期,画画休息喝茶聊天,一定不错。只是叹息光阴逼迫,世界又这么大,如何一一面对耶?
我提出过画廊发展战略的“三化”:特色化、规模化、国际化。前几天有加拿大朋友来,邀请我们在明年5月参加在蒙特利尔的世界博物馆日,并联系了五家博物馆来先期考察我们的博物馆。我想,这是一个进行宣扬中国文化、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我的“藏品互换方案”的契机。
我在《穿越戈壁》文中,记录了我当初经过嘉峪关来到敦煌、阳关等地的心理感受。我到洞窟里,观摩并动笔体会当年普通工匠的劳动,体会出了“普通劳动,创造经典”——后来用到了教育电视台《艺术中国》记录片的主题词里,其第一集便是《不朽的敦煌》。飞天的飘带,把人的思绪调动起来。
眼、耳、鼻、舌、身、意,人的六识次第怎样?似乎也是秘密。我最近迷上了沉香,由美术的视觉、经过音乐的听觉,要修到了“鼻”,似乎在进步。面对菩萨时,人省悟和参拜的,是自己。禅宗打破以往套路,提出“见性明心”与“自心是佛”,乃是洞见了宗教的本质所在与实际意义。
我们能知道的,都是现象。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包括社会哲学与自然科技,所能发现和理解的,都是现象,不是本质。本质后面,还有本质;于是起初认识的所谓“本质”,降低为“现象”。
海枯石烂,就是雅丹。她的神奇地貌告诉人们,沧海桑田,一切能说出的誓言,在自然的广袤风沙面前,都不值一提。
敦煌的实地考察,对你绘画和书法的深远影响,不仅仅是笔法的色彩的,更是灵感的、精神的。
崔自默2009-10-17 10:59
[附录]可航来函
自默吾师:
我终于来到了敦煌,在您告诉我您教我描画的菩萨底本取材于敦煌壁画形象后不久。
从北京经西安去敦煌,我选择乘坐火车。正是想更细腻的感受一路上风景与心境交织在一起的微妙变化。从富庶的平原到层峦的山地,再入莽莽戈壁,我仿佛踏上光阴的列车,文明前进,光影倒流,几十年前怎样?几百上千年前又怎样?我的脑海中充斥着幻想和期待。
旅途中,我感冒了,当火车穿越在六盘山的一条条隧道中时,因呼吸道对气压的变化格外敏感,我曾一度“丧失”听觉,在静谧的世界里观看黄河支流淌过的土地,什么丰腴、秀美、安乐……那些词汇与眼前的景观相比,都显得肤浅娇气,我体会到的,是苍凉和痛苦的力量??百折不挠、千回百转、魅惑、狂暴、勇往直前!
我没有用眼睛来迎接戈壁滩的第一缕阳光,感冒因为旅途疲劳加重了,可我发现,当身体的器官由于疾病变得麻木时,心灵反而深层次地苏醒了。我在心里看到了许多平时见也没见过的佛像,在莫高窟的洞穴中,我拼命寻找着与之相印证的形象,似乎每一尊都不是,又似乎每一尊都很像……
老师,记得曾在您的《乙酉日记》中提道:“雅丹游一日,甚过书斋俗墨三十年。”敦煌一行,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力,但比之更深刻的,是天人合一的神奇造化。我之叙述,相信去过敦煌的您一定可以理解。
敦煌于我,非同一个地名,或者一次经历,而是重温与省悟。
关于书画改日再请教。
祝好。
可航 2009-10-14 21:00
(崔自默/文)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