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自默通信集之<<与可航>>(13)
13.
可航:
“功到自然成。”
一根线条的变化或不变化,表现形式有所差异:有意识地变化与努力保持不变化,只是相对的。我在《艺文十说》中《视觉形式的相对说》一文中,即以论述李可染与傅抱石为例,阐述线条质量的具体而微。
人物画的衣纹线条,有“十八描”等,除了线条的粗细变化之外,就是线条的组合形式。线条的粗细均匀,乃是不变中的变化,是超越时刻变化的变化。
“吾道一以贯之”,是儒家孔子的方法,与追求自然而然的道家老子的方法相比,到底何者更高明,值得思考。或者只是方法与路径、喜好的问题,没有高下之别。
书法是练习线条与笔墨的基础,目的不仅在于能写出什么样风格的字体,而实质在于为所欲为地塑造笔下的线条形态。书法好了,绘画的线条才会好,才会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水和墨融合在一起,笔端以适宜的速度和角度行走,就是均匀的线条。即便是生宣,也是这样。一般工笔用熟宣,是因为方便的反复涂抹,但我的画你应该注意到,它是生宣。
游刃有余,是熟练再熟练的结果。在我的《熟非俗说》一文中,已有阐述。
量变积累到一定时候,会发生质变。对于画家,量变的坚持已经很难,有没有性情基因下的质变,是另外的事情。0.5×0.5=0.25,打折再打折,结果大异其趣。
回答你的问题。其一,虽然仅仅从画面分布上说无所谓上下,但从条理秩序上来说,先上后下是礼与理。帽子只能戴在头上,鞋子只能穿在脚上。面目的眼睛,是关键,人物画一般应该从此开笔。其二,本来就应该从生宣开始。其三,“抽空”可以学习一切,不仅仅是学习章草书。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学习,本来就是值得欣悦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此次游美,观察几个博物馆,感触颇深。在大都会博物馆,尤喜古埃及艺术的人神复性,充满着神秘与奥妙,而所谓现代艺术,大多脱胎于此;以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栩栩如生,而又辉煌崇高。在非洲艺术面前,感到兴奋,那是纯粹的人性的发挥,是人面对自然而又反思自我时的产物。毕加索从非洲面具等木雕中吸收了不少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从传统中吸收营养,举一隅而扩充之,放而大之,即为典型之风格。所谓新,只是没有被广泛发现而已,而已。
崔2009-8-14 23:33
[附录]可航来函
自默吾师:
昨晚我已开始练习拓描佛画,用长锋羊毫蘸了少许清水,与砚台里的一点残墨搀在一起,尽量保持笔尖的湿润程度比较适宜,可描在宣纸上的线条依然很不均匀。刚开始手有点抖,不过比初习章草感觉要好多了,毕竟有了一些笔墨实践经验,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手指和手腕就能将毛笔控制得略微稳定一些。
描完一张后,才发现自己忽视了一点,工笔画应该用熟宣,而我用的是平时练字的生宣,难怪毛笔稍微蘸墨,写在纸上就觉得很洇。
又是一项从零开始的学习,挑战也蛮大的。一边描线,一边不时瞧瞧您的佛画作品,每一根线条都是那么舒展自如,灵动流美,真不知自己要练多久,才能稍微看得过去。不过,我喜欢面对这样的挑战,前面是完全未知的世界,一点一滴摸索和前进。
有几个问题想向老师请教:其一,勾勒佛像有一般的顺序么?比如从上而下,或者先面部,手足,继而全身?其二,我是否现在也可用生宣练习,直接加大难度?
另,依然抽空习章草,我想,进步是时间问题了。我会随时向您请教。
老师刚从美国回来,想必此行有许多新感触新收获,希望读到您的新作。
祝好。
可航 2009-8-12 22:45
(崔自默/文)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