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鉴”:200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趋势
文/崔自默
艺术的市场阶段,只是艺术行为的一个环节,它与创作、批评、传播等其他环节紧密相连。艺术是文化,但不是文化的全部;艺术的文化性,最终决定艺术的高度。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市场可以自然发展,但艺术既然作为文化的一个形象,在战略上就不容忽视,所以研究艺术的市场规范与格局,从科学而长远的方向上把握,显得很必要。
2003年以来中国艺术市场高速发展,随之也集中体验了市场风波的洗礼。2007年的艺术品收藏市场,与其他经济领域比如股票市场一样,局部地区波澜起伏,但总体趋势是相对稳定的,这便是艺术的文化本性使然。相比2006年以前的“春秋乱战”局面,快速的心理调整使得名家作品和市场一线艺术家价格趋于正常。艺术品的价格状况,与整个市场投资的渠道与流量有关,相对集中则火暴攀升,一旦分散则回落下跌。股票等金融市场的风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艺术品投资,尤其是不以艺术欣赏为目的的风险投资者的盲目介入,但是,艺术消费的最终文化与精神理念的准备,会把艺术品与其他“冒险经济”决然分离开来。200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不会幼稚,一定更加成熟。
规范问题,谈到艺术市场时必然会联想到它。规范,决定着艺术品和艺术市场的质量,能不能按照理想的认识完美融合,仍然是一个深远的话题。退求其次,具体而微,我们研究艺术市场,在不放弃大方向的前提下,关注具体环节和操作过程,也许更有用处。中国艺术市场的突飞猛进,固然与经济发展挂钩,但更重要的是文化消费。经济需要调控,艺术市场更需要调控,调控的思路还是文化本性。艺术作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软而虚,但并非完全不可捉摸。艺术市场的高速扩充,会吸引更多的参与者,但能否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文化消费的必备,这个心理基础很重要,左右着事实潮流。
拍卖行,它对于目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不仅仅是经济观念上,更在于文化理念上。拍卖价格作为艺术品水准高低的指标之一,对于艺术家本身的重要自不待说,而对于市场价格的导向作用则不容忽视。不管认可与否,个人的影响还属其次的,大众的集体参与却决定最后效果。拍卖价格,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经济行为,它已经成为一种宣传和广告的新手段,采用这个角度来观察,才会认识到一些存在的似乎不太合理的艺术市场现象。拍卖价格与实际流通价格,不见得吻合,而拍卖价格一般要高出很多,理所当然;因为打造品牌需要付出成本,而拍卖作为宣传推广的一个环节,对于今天的艺术而言是不能回避的现实。
资本分为不同阶段,直观直接的金钱资本之外,人力资本、学术资本、运作资本等方面的完备程度,决定着艺术市场的规范程度。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消费分额的提高,社会金融制度必然走向完善,艺术家、拍卖行、画廊、一般市场、收藏者、批评家、媒体等各个环节成为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细致区隔。以画廊为例,它占据的位置似乎一直很微妙,这也与我们传统的绘画形式与经营方式有关。近年来,新画廊如雨后春笋,原有规模的艺术社区在扩容,一些大型艺术新区在兴建,艺术工作室数量更为可观。传统的国画因创作量比起油画来要大很多,所以流通迅速,靠画廊一条渠道势必不畅;而油画则创作量小,与画廊的关系容易处理,但作阶段性的调整也在所难免。不管是一般画廊、高端画廊还是外资画廊,画家与画廊、收藏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最终还是文化理念问题,经济的对立因素是有的,但它最终影响的还是文化的传播。自由市场,超越了画廊的框框,灵活并补充了市场的不足,同时也使问题层出不穷。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昆明、重庆、广州、天津、西安等等,各自的模式和问题不同。有活力,就有问题,这是规律,只能面对解决而不能回避。随着真个社会注入资金量在规模、速度与和幅度上的加大,中国艺术市场会迅速成熟。
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将成为明显趋势,这对于艺术市场各个环节而言,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好的表现,解决既有问题,调整发展策略,在具体运营上风格化、产业化、策略化、规模化、规范化,肩负起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拓展的责任。仍以画廊业为例,它的着眼点应该更高,运作模式应该多元化,以期做强做大。积极参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嫁接,合理吸引和利用外资,正视中外文化的差异性,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组织国际交流,在资本运作、策展策略、营运方式等环节建构上力趋完备,体现艺术的双重价值,其任重道远。
传统艺术类的市场分额在2008年还将保持稳定,传世经典还会再创新高。至于当代艺术家作品,因为有传统与现代的区分与差别,会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和趋向。认识当代艺术、重视当代艺术家,已经成为共识。学术地位、艺术地位、社会地位这“三维度”,仍然是衡量艺术家量级的主要指标。知识资本转虚为实,学术的参与、批评的介入与专家的指导,对市场实际的影响力度会加大;同时,鉴定标准、学术规范、媒体监督等等因素,也会日益完善。人脉资源就是市场资源,尤其是对于当代艺术家而言,拥有知音、最大范围地占有具备实效的人脉资源,是走向成功的阶梯。艺术家应该创作什么,为自己、为社会、为市场,还是为别的?艺术批评,应该主张意识本身、艺术自由、自然发展,还是面向大众、社会、政治?艺术传播,更多的是注重经济,还是文化、文明?艺术收藏,重要的是经济冒险、物质利益、艺术欣赏还是心理享受?明白了这些枝节局部,对艺术市场的整体研究,其启发意义是多方面的。了解一些具体环节,来认识艺术品经营的固有问题,以及艺术品市场的非经济本性,会离我们的期望值更快更近一些。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相关的艺术收藏市场受奥运文化氛围的影响局部会有所反映,但不会成为长久定局,整个艺术市场的格局即趋常态。至于通货膨胀,对艺术收藏市场的而言,其本质影响不会太大,相反可能促使它的“繁荣”——因为艺术收藏本来就是“高端”的事情,是超越物质的。艺术品的文化价值与心理价值,永远是生活中智慧者所考虑的。商品市场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作为特殊商品的艺术品既然形成市场,也不会脱离一般市场的一般规律。绘画作为艺术品的一种,逐渐受到人们的认识与认同,市场不断繁荣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各种问题。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经济方面,而是在于心态方面。大批的收藏者在盲目一段时间之后,由“耳鉴”转向“心鉴”——我总是使用这一词,来讨论艺术收藏最终要遵循的心理法则与文化规范。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