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从书架上取出一本《石涛画语录》,我有若干个版本,而取下的这本,是195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该书封面,文字有这些:“标点注译、石涛画语录、道济著、人民美术出版社”。是谁注译的呢?翻开扉页看,有“中国画论丛书”和“俞剑华标点注译”的字样,才知道,原来是俞剑华先生的著作。
我忽然就想到一些问题。
以前人出书,虽然不比今人容易,但比今人要含蓄得多,谦虚的多。今人出书,出于各种原因,比如评职称、挣稿费、捞名誉等等,书出的越多似乎就越有成就感,还惟恐别人不知道,到处送书给人求“指正”、“批评”、“一笑”。这并不奇怪。今人常也拿过现成的古籍来,或者标点一下,或者翻译一下,或者整理一下,或者重编一下,水平当然有高有低,反正除了前人的一些集释本外,今人的很多翻译本我是不喜欢读的。问题还不在这。我认为稀罕的是,今人在重新把古籍重新“收拾”一下后,竟然在书的封面上,略去古人的名字,替换上自己的大名。恕我记性不好,《日知录》不是顾炎武著作吗?怎么是别的名字?翻开扉页看,仍然没有“顾炎武”三字。难道今人也写了一本《日知录》,与顾炎武著作重名?再回到封面细找,才在旁边发现有“名家名著导读”的字样,原来是古人著作的今人的导读本,还是丛书。我想,如果希望突出今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这样做仍然不是聪明的办法,倘若仍把“顾炎武”本人的大名挎上,惟名是重者如本人,或许更愿意买下一读,因为《日知录》毕竟是古典名作。说了半天,也许只是是封面设计者的一时疏忽,或者单纯出于封面设计的版式需要,也未可知。举此书为例,非有意也,只是有缘偶然碰上,其实,此类图书多得很,让今人纳闷;古人已不在了,否则会有意见的。
出版丛书、套书,是当今出书的一个倾向,说是提高出书规模;据说这样玛洋高,出版社效益好;还据说读者喜欢买套书,摆在书架上整齐、壮观。可是,丛书的好坏,还要依靠图书本身说话,就像上面开头说的《石涛画语录》,也是丛书,只是在扉页上才标明,一点也不张扬、炫耀、邀赏。
手头正在校阅关于《石涛画语录》的稿子,一画章开篇有“太朴无法”四字,却被录入者误作了“大补无法”。哈哈,古人讲究“太朴”,今人知道“大补”!今人“大补”之法,多着呢!
2000/3/17龠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