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即成功
——《大学招生指南》专访艺术家崔自默
【崔自默简介】理工科学士、硕士,艺术史学博士。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文化艺术特别成就奖”,同年IOV成立“崔自默民间艺术研究与发展基金”、“崔自默跨国艺术工作室”。被聘“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残奥会爱心大使”、“IOV中国形象大使”、“北京旅游文化使者”等。主张“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当代“新国学”运动主要践行者。发明“默纸”,倡导“慢步主义”(Sysism)。艺术创作包括书法、篆刻、国画、油画、瓷器、雕塑、装置、漫画、摄影以及寓言、诗歌、散文、随笔等。名列“中国当代国画艺术家个人价格指数排行榜”第一名,开启中国画价格的“平方寸时代”。主要著作有《为道日损》、《章草艺术》、《艺文十说》、《莲界》、《得过且过集》、《心鉴》、《心裁》、《视觉场》、《我非我集》、《花有花期》、《八大山人全集》等。拥有国内个人最大的艺术类门户网站“崔自默文化网”(www.cuizimo.com)。现为国防大学画院院长、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专职创作员。
约定采访崔自默博士,是在一个周日的上午。天飘着小雨,空气湿润。崔先生迎我们进屋,沏上茶,茶香漫开,话题也便打开。
崔自默的艺术道路并不平坦。高中毕业,进入西北轻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安装工程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仓促考研,选择的是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这些似乎总与艺术擦肩而过。但崔自默极为执着,以往的曲折与挫折,都未能阻止他追求艺术的脚步。传奇的经历,对崔自默而言是一笔难得的财富。理工科的知识背景,大大开阔了他看待事物的视角,注定了他艺术研究与创作的多面性。对于成功,崔自默有自己的定义;对于专业,崔自默有自己的理解;对于艺术,崔自默有自己的见地。
面对本刊记者的问题,崔自默率性而通透……
【面对选择,有目标】
大学招生指南(以下简称“大学”):中学时期,您就有志于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吗?
崔自默(以下简称“崔”):没有,人生的路都是走出来的。小时候无法预言你未来的道路,也不可能明白什么叫理想。袁枚《随园诗话》开篇说“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所有人在小时候都谈不上志向或目标。少不更事,迷茫,不会知道什么是志向。真正的人才,是历练出来的。能力与机遇,相得益彰,不断促发、调整、完善,此时,个人的志趣和目标也就形成了。对于大学生而言,似乎有了专业,但是仍然与小学生一样,专心才是专业。没有生命与共的兴趣与天性的发现,就还谈不上走上成功之路。选择与放弃是同时的。有了兴趣与志向的双重作用和条件,才能面对选择时有所把握。
大学:您认为兴趣是专业,那么职业选择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崔:现在看来,将兴趣与专业、职业选择做到很好结合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数人还在为一些基本生活问题困扰,活不明白。怎样能从混沌中清醒,明白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谈何容易。人生需要有一个目标,发达愿,才能期望成功。目标即成功。没有目标的运动是无规则热力运动,没有目标的学习和生活是毫无价值的。仅仅作为一个动物性的存在一生,就是在地球上糟践粮食。水到渠成,循序渐进,终于找到了目标,就是成功了。当然,目标应该大,起初是名利的自私的,很合理,但后来就应该大公无私,才算崇高、高尚、上境界、形而上精神追求。当然,目标也不见得能实现,只要无限地趋近目标就是了。距离的远近,只是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分别。
【针对目标,做积累】
大学:怎样寻找到目标?
崔:寻找目标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主观的和客观的、理想的和现实的、感性的和理想的等等。间接经验的积累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接触的人群和交际圈子很重要。最好的间接经验就是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广泛涉猎,还要学会辩证的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发展起点,否则连起码的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都没有。其次要注意文理科知识的搭配,互融。丰富的理科知识会让我们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处理问题,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具备人文素养,又能帮助我们洞察知识背后的趣味、意义与真谛。当科学与人文相遇,当科学与艺术相遇,就会造就一颗更加灵动的心,情感更加饱满,思想也更加丰富。另外就是善待接触的人群,重视机缘,当然需要情商。社会人际圈子影响个体生存的状态和态度,会在偶然之间出现一种必然性的人生转变。比如我在不同阶段接触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我不断思考并与自己理想的生存现状作比较,并调整和完美自己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就几乎是目标了。要从别人身上领悟到一些东西,结合自己的经验,要主动地选择与放弃,尽量少走弯路,更不能懒惰、懈怠。此时,就会发现好奇心、欲望、兴趣是源动力,会让你乐此不疲,快乐地度过难关。
大学:您刚才提到知识的积累需要文理知识兼顾,理工科的背景是否对您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崔:你曾经吃过的每一口饭都会潜意识地深入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成就一件非常完美的作品,达到一个极限的高度,需要日积月累、渐悟。你的每一个懊恼的弯路,都会成为你回味的经验。那些所谓的没有走弯路的幸运儿,一帆风顺、不堵车,恰恰是可怜鬼,他们不会有意外的惊喜和获得。我的理工科思维对我的创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发、催化,甚至远远超过既定的单一学科的学习。你如果只有裸眼,即便眼珠子再大,没有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你的研究领域能有多大呢?文化就是地图,文明就是路标,工具决定结果。
知识的本真,就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是混沌的能量与运动的存在,阴阳统一,变幻莫测,因此不能把文科与理科截然机械地切割开。过早的教育分科让学生的知识很单一,人为的将知识切割、碎片化,会使学术研究沦为文字游戏。尤其是艺术研究,应该科学化。跨学科人才,才能算得上符合社会文明需要的人才。偏执狂,有时对社会潜藏着伤害。
大学:您刚才也提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什么?
崔:人际交往是一种缘分,我们会接触很多人,如果没有能力和学术积累,会很寡味。大学阶段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能力,实际能力!要学“有用的文化”!提高能力,才可能为别人服务,现代青年缺乏的就是服务意识。简单的盲目的自信,会伴随着肤浅与怨天尤人,等成熟了也就晚了。服务即市场。市场是惟一可遵从的法则,实事求是。你行不行,就要看你能否适应社会大市场。社会才是真正的实验室。没有诚信的人品、服务精神、眼力、能力,寸步难行。真诚和善良,是你唯一的资本。与人交往需要大方,别怕吃亏。要能奉献,有牺牲精神,不能总是觉得委屈,实际上,这个世界没有白来的东西,福祸相依。
【看待机遇,要辩证】
大学:在朝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会失败,会迷茫,这个时候您是怎样做调适的?
崔: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占有与被占有,是同时发生的。比如两个集合A和B, B在侵入A,慢慢地,B成功了,同时它也被A包围占有了。从自身来讲,第一,知足常乐,这是心态上的,就是要安于现状,否则你很不幸福。第二,勤行精进,这是指的精神上的。这两个东西可以同时发生,精神快乐,可以带动你的生存状态发生变化。反之,你只看到自己的物质不足,看不到自己的精神不足。精神富裕的时候,你就会生出智慧。尤其是困顿中,尤其是勤奋疲累到想死的时候,就会顿悟,明了人生的真谛。很多情况看似是机遇,实际是考验甚至是磨难。要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安贫守道,要明白很多东西不属于我们。
大学:有时一个习惯会决定成败,您觉得使您受益至今的习惯是什么?
崔:自信,坚持!看过《功夫熊猫》吗,里面有两句话有意思:第一,“要学会相信”。我们可以怀疑一切,但却往往忽视了相信的力量。念力,就是精神能动物质的力量。没有继承的弘扬是不可能的,先多读书,汲取经典的营养。要相信自己行,同时也相信自己不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二句话,“天下没有什么偶然”。要坚持,天天进步,不能沾沾自喜,要只争朝夕。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要有进步,每天要有作品、有精品。人的竞争对手只有一个,就是自己。每个人都有机会,只是看愿意不愿意付出。
【享受生活,发现美】
大学:艺术于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崔:艺术是另类的生存体验,宛如旅行,熟悉而陌生,不期而遇才是最高境界。艺术的价值在于寻找人生的最高意义。艺术品是奢侈的,一般人还没有达到消费精神产品的阶段。美是真脚与善头的结合体。当年蔡元培曾倡导“以美育代宗教”,将美学推崇到了宗教的高度。艺术于我而言,就是当下生活的一种慰藉,是浮躁喧嚣生活的一剂安慰。禅悦为食,艺术能当饭吃。
大学:怎样发现美,欣赏美?
崔:美是概念,美是不可知,但是她又无处不在。发现美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偏好,那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知的基础上,不能麻木不仁。要有情感,当然不能过于敏感。要情感丰富,但不能泛滥,害己害人。人可以增加知识,却未必能有智慧。当然,发现美、实践美、体验美,仍然需要机缘。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人的智慧,需要与其他人共同合作完成。艺术品就是这样,自我书斋的愉悦是一个阶段,只有寻找到有“实力的知音”,即具备消费力、影响力、传播力时,艺术的文化教育属性才能体现。善即智,心理的快乐,是更深层次的美的验证。对社会的责任感、奉献感、荣誉感,是最大的幸福感。
总共1页 1
|